查看原文
其他

15.《法华经讲记》第四次修订版

法华论坛 2022-04-05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譬喻品第三
印广法师主讲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四衢道,指城市道路的十字路口。露地而坐,是讲小乘人已经圆满了四圣谛或者十二因缘的修证,乃至达到无学位。「露」,表解脱了这个界内见思烦恼的束缚;「而坐」,表已经得到自在,安下心来。


无复障碍,其心泰然:这进一步解释过去种种的烦恼障碍已经消除,心地清净。欢喜踊跃,这是讲「解脱知见」。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这是比喻,你先前讲小乘法、中乘法能证什么什么果位;现在呢,请佛给我们授记。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綩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这里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没有授记。过去的那种说法是方便法,就是种种譬喻因缘,目的是归于「一大乘」,叫你们成佛道,所以赐予诸子「等一大车」,要求受持《法华经》,修菩萨道。「等一」就是「万法归宗」,归于「如来藏」心地大法。祖师大德称其为「许小予大」,如果「许大予小」,那是打妄语。许小予大,表面上好像不真实,但能不能叫妄语啊?许银给金,难道还不好?


其车高广:是比喻「如来藏」心地法门彻法源底,从纵:过去、现在、未来,无穷无尽;从广:东南西北上下,无边无际;从多:十法界森罗万象、千变万化,也是无量无尽。这句是总说,比喻「如来藏」心地法门之殊胜。众宝庄校:这是补充说明心地法门,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周匝栏楯:「周」就是「匝」,「匝」就是「周」。横者为「栏」,竖者为「楯」,是表我们的心地法门摄受万善,载于众恶。「栏楯」起什么作用啊?保护慈善功德,又防止一切的污染来干扰。四面悬铃:是表「如来藏」心地法门就是一个广长舌,就是一个无碍辩才。那个宝塔周围悬着个铃,它随风起声,能不能受到障碍?障碍不了。明白了「如来藏」道理,溪声尽是广长舌,只看你懂不懂。


又于其上张设幰〈xiǎn〉盖:在上张设其幰盖,遮风遮雨,表我们「如来藏」心地法门悲心普覆,以慈悲心护持一切的万法。


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珍奇杂宝」是给予快乐,是表「如来藏」心地法门无缘等慈。不讲任何缘分,平等地赐给你快乐。宝绳交络:是表「如来藏」心地法门广结法缘,像绳子一样把一切的万法连持成一个本体;像桥梁和纽带一样把万法连接在一起。垂诸华缨:表接引。「缨」是绳,绳子上有花装饰;垂下来是表接引众生。重敷綄筵:是指车子里面的绫罗绸缎、细软被条铺盖得很好,我们在那安心休息;是表明白「如来藏」的道理,你心里一块石头落地,松了一口气。这下自在,就像睡在那个软软的沙发垫被上。「綄筵」就是不可思议的那种轻柔。安置丹枕:是表高枕无忧——明白「如来藏」的道理,当下见性成佛,最起码永远不落三恶道。「丹」是表灵丹妙药。


驾以白牛:车子还要牛来拉,否则不能叫牛车了。「白」表根本,「牛」表力量。所以「如来藏」心地法门是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智慧德能。肤色充洁:「肤色」是表有形有相的无量的万法万德。「充」是表圆满充足;「洁」是表没有污染纯洁。形体姝好:「形体」与「肤色」一样,也是表万种功德。「姝好」,殊胜;「好」是自在。有大筋力:「大筋力」就是大脚力。「脚」比喻「信、进、念、定、慧」这五根五力。但五根五力既通小也通大,在这里当然是讲通大。行步平正:「行」就是表我们的行持;「平正」是表行持的过程中圆融自在,定慧均等。用七菩提分「择、进、喜、除、舍、定、念」这七法调平,不打闲岔。用《楞严经》讲,叫「无有诸委曲相」,也就是说明白「如来藏」心地法门以后,你怎么样修证,都自在无碍,修任何法门都能成就。其疾如风,是讲「如来藏」心地法门一步登天,无修无证。


又多仆从,而侍卫之:《法华经》妙就妙在这里。在读懂《法华经》之前,佛把三藏十二部经统统说为「戏论法」;明白了《法华经》之后,所讲一切的万法皆是《法华经》,没有一法不是「我」,没有一法不是佛。「又多仆从」就是讲无量的万法,大法、小法乃至邪法。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财富无量:是表佛福慧具足,万德齐备。种种诸藏:佛证万德,明了十法界万法无一不是万德具备,跟佛无二无别。但是众生在迷中不得受用,所以叫「种种诸藏」。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来藏」。悉皆充溢:任何一法、任何一个众生跟佛一样,自利万德具足,利他也是万德具足。「充」是自利,「溢」是利他。众生跟我佛一样,既有自利功德,也有利他的功德。可是他不懂啊!他不懂得用啊!


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诸佛出世,已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不应以小法来度化众生,否则是为吝法。


今此幼童皆是吾子:「幼童」是佛的儿子还是佛的老子啊?也是他的儿子,也是他的老子。这仍然是方便说,大光明藏中谁不是谁啊?佛、菩萨、一切万法,都是一体。爱无偏党: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以平等心供养大众。「偏」就是「党」,「党」就是「偏」。


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七宝大车」就是《法华经》。「七」是表圆融、圆满、圆通,表无量;「宝」,非「莲华」而不可为「宝」,非「一心三藏」而不可为「宝」——佛在《楞严经》把诸佛十二部经说为「只益戏论」;在《法华经》把其它所讲之三藏十二部经说为「诸法戏论之粪」;唯有《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为「宝」。


应当等心,各各与之:「各各与之」,是开口之劳。怎么「与」啊?你自己就是,告诉你一下就等于给你了。就跟这个钥匙一样,把这个心钥给你一开,成佛了。不宜差别:不应该对张三说这个法,对李四说那个法。


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一国」就是十方虚空万法万相,有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来呀?「周」,普遍地都有。「犹尚不匮」,就是不缺少。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只要点明心地法门这个心车,你一懂自己就能开,这是自性中本来具足的功德。你明白了什么东西,它当下就是什么东西,这也是心法之妙。得未曾有,非本所望:那听佛一讲就明白,原来我就是佛啊!过去没有想到啊!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这段大概就是说:我许了他们的羊车、鹿车、牛车,但是出来以后只给他大车,好像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这个叫不叫打妄语呀?所以舍利弗讲了:不是的啊!人命为贵。你把他们哄出来是为了救他们的命;保住了命什么话都不用讲了嘛,还有什么虚妄不虚妄啊?何况许小给大!即使许大给小也不能叫虚妄;即使什么也不给,也不能叫虚妄。我的目的是把你骗出来保你的命。


这就比喻佛当年讲人天福报、声闻缘觉法、禅宗的见空性、别教的二行位等等,佛以种种的法门引导过来,告诉大家这些法门都能成佛。那到最后呢,统统把门一关:老实给你们讲,我快要灭度了,现在要给你们讲真话,以前讲的都不算数。现在听我讲《法华经》,《法华经》是叫众生究竟成佛,你明白了这个《法华经》,当下就成佛,这叫不叫「虚妄」啊?不叫妄语。心正即行邪法也是正法,心邪即行正法也是邪法。大乘法「论心不论事」。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这个「善哉!善哉!」,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世间法也是一样,往往自己一片好心想要帮助别人,那如果从自己口里讲出来,总难免要有点口舌。那么通过别人一讲呢,恰到好处!所以佛赞「善哉!善哉!」。佛自己讲出来,还没有舍利弗讲出来更加令人信服,是这个意思。


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佛先介绍自己于两种生死、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已全部断尽;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这是「以法合喻」,佛介绍他的智慧道力。法力是法,以此法合比喻,来印证舍利弗讲得是对的,表舍利弗知道佛的良苦用心。


所以这里的「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就是合上面的「其年衰迈」,叫作「断德」;断德就是断除了两种生死、断除了无明烦恼,也叫「涅槃之德」。「无量知见」是佛的「智德」。「智德」叫「菩提果」,「断德」叫「涅槃果」;「智德」也可说为佛的「报身功德」;「断德」就是「解脱功德」。「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这是说佛的智慧「报身功德」。


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以上讲智慧知见是总讲,是讲真实的智慧,也叫「实智」;这里是讲方便智慧。方便智慧由真实智慧起用,真实智慧由方便智慧显现,二者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一个事情从两个方面来开示说明。


大慈大悲,常无懈惓:这是佛度化众生的恩德,与上面的「幰盖」、「宝盖」相对应;这里是「智慧力」、「具足方便」等等,与上面的「诸多仆从」、「栏楯」、「丹枕」等等,相对应。


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这与上面的老长者站在门口来劝儿子相对应。「三界朽故火宅」与上面那个「其家舍宅」破破烂烂相对应。


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佛出世就是为了成就有缘众生。所以「为度众生,生老病死」,上面不是「十、二十、三十」吗?是与三乘修行人相对应。「生老病死」往下等等,就是上面的「欻然火起」呀——那个房子烧得噼里啪啦呀,相对应。


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上面的「唯有一门」相对应,就是《楞严经》所讲「归元性无二」——只有《法华经》《楞严经》这个「如来藏」心地法门才能成就众生。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


这里讲三界六道众生种种轮回之苦。小乘人修行以苦求苦,外道修行更是受无益之苦。修行的也在受苦,不修行的也在受苦,这段经文一目了然。


「爱别离苦」:指一家亲人或者相处很好的朋友,谁都不希望分别。有执著就会有痛苦,有智慧的人就此要看破放下。当年净饭王不准悉达多太子出家。悉达多就向父王提出:如能满足他的四个要求,他就不出家——一是没有衰老的现象,二是没有疾病的痛苦,三是没有死亡的恐怖,四是所有的东西不损不灭。当然,不仅是净饭王,谁也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怨憎会苦」:谁都不愿意跟自己讨厌、怨恨的人在一起,见到就生烦恼。可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当然呢,众生是无量苦啊!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跟前面的那些儿子一样,沉迷在外面起了火的房子里玩乐,什么是火,什么是危险都不懂。现实中不乏这些麻木之人啊!他不知道死到临头,不知道转眼之间就是千万亿年的地狱之苦、饿鬼之苦、畜生之苦。跑不了啊!想到这些众生啊,我们一是可怜他们,同时感慨我们终于遇到了救命的法宝。要珍惜这个大法呀!


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注意,「三界火宅」包括天界。欲界还有六层天,更不用说有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统统都是火宅。你还以为在天堂里怎么快乐啊?一天到晚两条腿绷得紧紧的,不敢越雷池半步。有智慧的人情愿在三恶道里受苦,要闻到正法,也不愿意在天堂里享乐而不闻正法,那是享痴福,何况那种痴福本身就是苦,有什么福啊?并不是演电影那样,天人一天到晚载歌载舞。天人的禅定就是「坏苦」。他那种快乐本身就是苦,更不知道乐过去以后是更大的苦。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这都是方便说,一切众生都是一个人。佛在这里恒顺众生的心态,欲用因缘法来感动众生。「拔其苦难,与无量乐」就是究竟成佛,仍然强调诸佛出世本怀是「唯以一大事因缘,开示众生悟入佛知佛见」。所谓三乘法并没有真实的实体,全是方便说,目的就是要给众生无量乐,「无量乐」只有成佛。


令其游戏,又是讲「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见道以后,修任何法门都能成就;成佛以后可以现无量色身三昧来教化众生,游戏三界。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佛真可怜,再三表白自己。因为众生会有一种误解:你既然说只有《法华经》是了义的,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直接讲《法华经》呢?佛讲他的苦衷,什么苦衷啊?如果我不用方便法,直接讲「佛知佛见」,众生不能成就。为什么?因为众生苦恼,习气太重,决定了他的心量很小。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这段是佛来以法对照上面的譬喻。虽然「身手有力」,但是派不上用场。


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这个「殷勤方便」就是比喻佛讲了小乘、中乘、不了义大乘无量之法门,与上面种种的「方便、因缘、譬喻」,「羊车、鹿车、牛车」相对照。「勉济」就是先解决众生当务之急,先用小法安顿,然后再导归大法。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力无所畏」指佛之智力。但此时用不上。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这个「智慧方便」无非人、天、声、缘、藏、通、别前七种方便,无非「苦集灭道」、十二因缘等等方便,这都是引导法门。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这里的「佛乘」属于权教菩萨的法门。


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这里是大声疾呼:你们要看破放下,不能执迷不悟,执著在三界这种「名闻利养」。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此五种浮尘就是六道凡夫所贪之「名闻利养」。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如果贪著名闻利养,便产生法爱情执,这是讲六道众生受苦之因,它属于「集谛」。「所烧」就是六道众生的苦报,这就是「苦谛」。


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这里的「三乘」可说为「灭谛」。三乘既可以得到阿罗汉小乘果位,又可以得到辟支佛中乘果位,又可以得到这个不了义的大乘菩萨果位。佛讲这三乘法的时候,都讲这个法是第一,这个法可以成佛,这是安定人心之方便说。佛不这样说不足以引导众生,但却使很多小智之人以此执著而拒绝学习了义大乘。汝等但当勤修精进,这是「道谛」。注意,这个「苦集灭道」四圣谛一般说为小乘法。


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圣所称叹」就是下面比喻中讲的「玩好之具」,在当时这种称叹都是方便说。


自在无系,就是「无漏无碍」。无所依求,就是所作皆办,不受后有。阿罗汉再也不会漏到六道轮回;明心见性的菩萨再也不会漏到「方便有余土」。真正的「无所依求」只有究竟圆满成佛。


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三乘有无量法门,在不同的境界上也可以说为「无漏」,说为「觉悟」,说为「禅定」。


「根」即「五根」——信、进、念、定、慧;「力」即「五力」;「觉」即「七菩提分」;「道」即「八正道分」。(详解请看《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禅定」:有凡夫禅,有外道禅,有出世间禅,有世出世间禅,有如来禅……无量的禅定。所谓「禅定」,就是思惟宇宙人生的真理。


「解脱」:无量法门,法法解脱。做饿鬼,做畜生,下地狱,都是解脱法门。没有哪一个法门不能解脱,但是不一定你这个人能够解脱。一句佛号能不能解脱?能解脱。六万个人有一个人可以解脱,你修它干什么?禅宗能不能解脱?能解脱。恒河沙数的人中可能有一个解脱。这些法都是祖师大德金口玉言。而「如来禅」,「法华三昧」,从比例上来讲百分之百、千分之千,无一不成佛;从时间上来讲,当下就成就,你何苦而不来?


「三昧」:是禅定的果地功夫,「禅定」成就了,叫「三昧」。成佛以后是「无量色身三昧」,非生示生,非死示死,非牛示牛,非狗示狗,那是最大的解脱。


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三乘无量法门对应众生不同根机,步步引导而走向大乘最终解脱。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前面是总说,此段是分说。


如果有这样的众生——「内有智性」是指前世根机;「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是指今世的增上缘;殷勤精进,这是今生的品性和习气;欲速出三界,是有出离心;自求涅槃,这里指「人我空」,也叫「偏真涅槃」,是名声闻乘。


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之前讲了,羊类前不顾后,左不顾右,被称为「自了汉」,根机比较浅。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这一类的众生呢,是修「十二因缘法」。他们在过去世中有善根,而且还有宿命通,他把过去世修行的能够联系到今世来观照。他从十二个因缘的任何一个因缘都能起修。「求自然慧」,这是他从宿命通,从对万法生住异灭之观察中,他能够开智慧。「乐独善寂」:他一个人束缚在一处,专心致志研究。所以这种人根机非常好,只可惜不修大法。如果修大法的话,他成就比一般人又要快,他能修苦行。可往往因为优点把自己执著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与「鹿车」相应,鹿有慈悲心,但是胆子太小,也属小根机。


强调一下,他不一定是今生今世「从佛闻法」,他在没有佛法的世间也能成就,归结于他过去世中是「从佛闻法」。这样理解便与下面的「求自然慧」就圆融起来。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此处为「权教大乘」。这里「一切智」与「空如来藏」相对应,也叫「总相智」。所谓「一切智」,就是知道我们的心能够变现出万法。「佛智」就是前面讲的「十种智力」。「自然智」就是说明心见性以后,不用老师指导,无功用道。「无师智」也就是不从他悟,自己生来就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属于前世已经明白,仍然是「有师智」。


「如来知见力」,即如来「十种智力」。「无所畏」,即如来的「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这是特别强调也能够利他,像地藏王菩萨那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这些修行人有的证到阿罗汉,有些证到通教、别教佛的果位,在不同境界上都已经解除了当务之急,是「到无畏处」。即使阿罗汉,他再也不害怕六道轮回了。真正的大乘是「财富无量」啊!此时宣布:之前统统都是方便说,


等以大车,即圆教的大车,这个「大车」不像前面那么复杂。这个「大车」就是明白「万法唯一念所变现」。越是真理越简单。假传无量法,真传一句话。如来藏、如是我闻、如是等、一心三藏,种种说法不一样,其实就一个意思,是不是?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根机深的人只听这一句话,深信不疑,你就成佛。这是《楞严经》讲的,哪里靠你去刻苦修?


诸佛法藏,就是「如来藏」。这个「一心三藏」,说尽了十法界一切万法,具足了诸佛如来无量智慧德能。修「如来藏」心地法门,自古说为「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


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此处「大乘」就是「七宝车」,是圆教的大乘。


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佛以平等心供养众生,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单独来学大乘,而对其他人说小乘。要理解佛菩萨的良苦用心。不懂得还情有可原,懂得了「如来藏」心地法门,你废寝忘食都要开示众生,否则你要堕落。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明白了圆教大乘,当下就明白三乘。再讲远一点,乃至一切外道邪门,「皆是一相一种」。


「一相」就是「一个实相」,分说有三:「无相之实相、无不相之实相、无相无不相之实相」。我当下就是一个「实相」。比如我讲「一二三四五」,有声音振动,有文字形相,有文字义理,是不是「无不相之实相」啊?那么在我讲「一二三四五」之前,它的字形字相、声音振动,在不在我心里?虽然在,有没有任何形相啊?这就是「无相之实相」。那「无相之实相」当下是不是就是「无不相之实相」啊?是不是「无相无不相」?那当我们讲出来以后,变成了「有相之实相」,那它当下是不是就是没有现相的「无相之实相」啊?是不是「无相无不相」?这是「一实相印」。所以无量法门,没有哪一法不是「一实相印」。那么我这个无相的「相」,跟你那个无相的「相」能不能区别分开?所有的「无相之实相」就是一个「相」,这就叫「阿弥陀佛」的「阿」;现出来的「无不相之实相」就是「弥陀」;这就是「阿弥陀」。


「一种」,就是一个智慧。前面「相」是讲「本体」,后面「种」是指「一切种智」。你懂了以后就是「一切种智」,叫「一相一种」。你一旦明白此理,深信不疑,你现在就是「分真即佛」。


能生净妙第一之乐:这个「乐」是法乐,是「解脱德」。我们在见道位即已经解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解除了对成佛那种种的困惑。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但与大车:「但」就是「只」,「与」就是「给」,只给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先「三车诱喻」,那个「大车」是「权宜之教」,后只给的那个「大车」是「真实之教」。这个「宝」,非「一心三藏」而不可言「宝」。因为《法华经》已把其它万法说为「诸法戏论之粪」。


如来亦复如是:这是「以法合喻」,以佛讲的真实的法理来对应上面所打的比喻。长者许了三车,给了一个大车;如来呢,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最后只给了一部经,唯此一事实,一样的。其心是为了让众生究竟成佛。种种方便引导是迫于无奈、是恒顺众生,并不是佛自己要怎么样把它讲得很玄很妙。所以我们看到佛是不是很可怜呐?还来自己表白,按照道理来讲很简单:过去是引导你们的,现在是跟你们讲真话,听不听由你们。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翻来覆去强调:过去三乘都是引导法,为了最后开示《法华经》。


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再三讲原因,佛就是具足一切「诸法之藏」,佛以一法概说无余,佛有能力给予一切众生「成佛之道」,但是众生根机不同,不一定马上就能接受。你们就应该理解啊!一切诸佛用方便法来引导的本意和苦衷即在此。


素材 | 优昙花

审核 | 当宣

校对 | 当香

编辑 | 当扬


·END·

往期精彩回顾

自古“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法华论坛》是大力宣讲《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经典的大型综合性佛教网站。网站致力于开佛法秘藏,示人生真谛,悟正信之教,证解脱之道,以法华楞严所诠如来藏之理,揭示宇宙万法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以令行人当下明心见性,了生脱死!


法华论坛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fahualuntan1

网址:http://www.fahua12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