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乡的永宁河与「永宁」地名变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梦里少年来 Author 刘老师碎碎念




楔子



对乡土语言、历史和文化建立自信这件事,和无产阶级闹革命一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自己去读书,自己去考证,下足了工夫,多半水到渠成。父母老师,如果水平不高,别说帮你补全课本里缺失的乡土知识,能不使绊子,就谢天谢地了。


我的故乡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县,1996年撤县建区,成了纳溪区。纳溪位于长江南岸,地势南高北低,长江支流“永宁河”由南向北穿纳溪而过,县城就建在永宁河入江口两岸。永宁河曾是长江水系中的一条重要航道,滇东、黔北山区的煤、硫、盐、山货等大宗物资多经永宁河入长江再出川,纳溪县和永宁河上游的叙永县,堪称内河航运黄金时代的TOD。


因为处于河口,长江和永宁河都可算作纳溪的母亲河。考虑到长江流域广阔,认妈的孩子太多,我更倾向于将永宁河视为母亲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正是大搞工业建设的时候,纳溪县和叙永县都建了不少工厂,永宁河水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恶化。


小时候有一次写作文,我就写了永宁河的污染状况,顺手追忆了我爸怀念当年能下河游泳的似水年华。那篇作文完成度很高,我自己非常满意。作为从小被语文老师偏爱的孩子,因为那篇作文,我头一回遭到严肃的批评。老师说,这篇文章“立意不高”“眼界不宽”“格局不大”“只能看到家门口这条不知名的土河沟”。


老师虽非本地人,但是在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念过大学的厉害人物。老师都说土了,那便是土吧。批评之后,老师没有放弃我,夸我是个聪明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学到大城市去,离开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偏僻地方——老师说的少数民族指的是“纳西族”。虽然凭我当时有限的生活经验,感觉从没在纳溪街上见过纳西族人,但老师都说了,那便是吧,毕竟这两个词拼音一样,想必有某种关联。


“可惜你不是纳西族,不然高考能加分,考大学就更有希望了。说来也怪,教了这么多届学生,这纳溪一个纳西族娃娃都没见过。”老师摸了摸我的头,期许中带着困惑。


我于是把永宁河扔进了垃圾桶,继续琢磨文采飞扬的排比句,在作文里抒发家国情怀和其实颇为可疑的理想,俗称装屄。高考虽没考好,但也没想复读,便到北方念大学去了。永宁河?太土了。我可是要报效国家投身使命的男人,眼前是属于我们的大时代。Manifest Destiny,懂?


前几年,已经工作的我休假回到四川,赶上我爸所在公司接了泸州市古蔺县里的一个工程,我便说去看他。


古蔺是个比纳溪和叙永更偏僻的地方。客车载着我和大叔大妈以及他们的鸡和鸭,从纳溪出发,沿着永宁河一路向南,到了叙永向东拐,最终把我扔进了四面环山的古蔺县城。工作之余,我爸带我四处转。先是爬山,后来逛了县里的博物馆。


博物馆里介绍了古蔺县名的来历,说是源于唐代在此设置的“蔺州”,而得名蔺州,是因为境内蔺草丛生。


“虽然总说古蔺穷,但看来这名字还有很久远的历史,感觉不是很土的样子……”我推了推自己的黑框眼镜。


“可以做做考证。我晓得旁边的叙永县以前叫永宁,也不土。”我爸说。


“永宁河的永宁?”


“对。”


虽然心里已经有了种了草,但我说爸你还是另请高明吧。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普通读书人,怎么就能做考证呢?但是我爸说,家里已经研究决定啦!后来,我就念了两句诗……总之下面就是考证结果。




独幕剧



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于纳州(纳溪)以南至赤水河中上游北岸(今叙永、古蔺县地)置羁縻蔺州,属剑南道泸州。羁縻制度其实颇有点“地图开疆”的意思,除了偶尔纳贡外,羁縻之地多数时候都是中央政权无力介入的独立王国。


四百多年后,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西南番总管府,属四川行省,治所在今叙永县,辖境相当于今叙永、古蔺及宜宾市兴文县部分地。二十五年(1288年),西南番总管府改称永宁路——“永宁”一词其实在史籍中出现得很早,《史记•封禅书》中就有“武丁从之,位以永宁”之语——但作为行政区划名出现,这还是头一遭。如果觉得突兀,我们可以看看元代的四川行省地图。除了南边的永宁路,东南角还有个“永顺安抚司”。“永宁”“永顺”,你细品,这两个羁縻味道浓郁的“永字辈”,搞不好是同一份公文定的名。



新成立的永宁路还接管了10年前所置的筠连州。筠连州以唐宋时的羁縻筠州、连州为基础(地图开疆666),治腾川县(今宜宾市筠连县)。该州后来在明朝初年因蛮夷叛乱被降为筠连县,转隶叙州府(元时称叙州路,治所在今宜宾市叙州区,也就是以前的宜宾县)。此为后话。


蒙古人的统治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到了元朝末期的至正年间(元朝作为统治中国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元惠宗/元顺帝年号,1341-1368年),永宁路改称永宁宣抚司。隔壁永顺的史料时间更明确——在1351年从永顺安抚司升为永顺宣抚司。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年),蜀地平定,永宁土司内附。元末乱世里膨胀起来的“永宁宣抚司”在短暂降为“安抚司”一段时间后,又于七年(1374年)升回宣抚司。除了上文提到的筠连因叛乱转隶外,治所、辖境仍循前朝。不过,相比前朝的地图开疆羁縻政策,明王朝开始尝试加强对永宁地区的控制,在永宁宣抚司之外增设了军事机构永宁卫,并在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掌行政)成立后,将永宁卫划归贵州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军事)管辖。因为永宁宣抚司和永宁卫的治所在同一城内,却又分属四川和贵州,被称为“川贵同城”。


两百年后,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1621年),在辽东面临女真人巨大压力的大明朝后院起火。被征调援辽的永宁宣抚使奢崇明部在抵达重庆后起兵,号“大梁王”(名字还真不是瞎起的,梁州是古籍《禹贡》九州之一,位居西南),迅速占领重庆,围攻成都。次年初,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亦响应奢崇明,“奢安之乱”拉开帷幕。天启三年(1623年),明军攻克永宁城,收复永宁卫,废除永宁宣抚司,改设叙永同知,隶属叙州府(同知为知府副职,叙州府辖境主要在今宜宾市及周边地区)。“叙永”二字便是取叙州府的“叙”和永宁宣抚司的“永”而来。


吃了败仗的奢崇明逃奔安邦彦,后又卷土重来。两人的彻底败亡,要等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二年(1629年)的“永宁之战”。“永宁之战”后,在今叙永县东城设置了叙永军粮厅,西城则继续保留受贵州节制的永宁卫。“川贵同城”继续。


到清朝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属贵州省的永宁卫改为永宁县。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策开始在西南地区大力推行,土司制度逐步废除,省界也得以重新勘定。永宁县被划归四川,“川贵同城”结束。雍正八年(1730年),叙永军粮厅改为叙永厅,乾隆元年(1736年)又升为与府平级的叙永直隶厅。“府级直辖厅”,嗯,有那味儿了……


插播一句,乖得多的永顺没有永宁那么闹腾,一直延续到清朝雍正年间,接受了改土归流,算是得个善终。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永宁县迁治。次年,即宣统元年(1909年),叙永直隶厅改称永宁直隶州;永宁县则沿袭唐代蔺州古名,更名为古蔺县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地方各级行政官厅组织令》,在各省下设“道”级行政区划,废除清代的“府”,将原府所辖各县划归于道,曾管辖叙永/永宁的叙州府也从此成为历史(不过宜宾至今仍保留着“叙府”这一雅称)。此时的永宁直隶州再度被更名为叙永县,和叙州府一并被纳入下川南道。


这一次更名,是因为“永宁”二字要作为更大的行政区划名使用。1914年,下川南道更名为永宁道,治泸县,辖境包括今宜宾市、泸州市、内江市、资阳市大部以及自贡市富顺县、眉山市仁寿县、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乐山市井研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



我把永宁道当时所辖的20多个县全部在地图上标了出来,红圈内即永宁河大致走向。永宁道绝对是“永宁”二字在行政区划史上的高光时刻了,谁家祖上没阔过呢?


1927年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废除了道级行政区划,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体制。永宁道因此于1928年被废除,而叙永、古蔺两县名则保留至今。


永宁道示意图(作者:周釜俊@方舆论坛)




尾声

关于纳溪,多说两句。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设县,到1996年撤县建区,纳溪共计764年建县史。文脉虽不昌盛,县志未曾断绝。“纳溪县”和“纳西族”既无任何历史关联,“溪”“西”二字在西南官话中发音也有区别,西南官话从古音,“溪”字读作qī(音同漆),不会和“西”混淆。


按明代文献《永乐大典》的说法,“古之有溪,上控永宁界首,下注泸江,昔诸葛武侯平定云南,蛮夷纳贡而出此溪,因名纳溪”。这句话里的“永宁”,指的正是永宁宣抚司;而那条“溪”,则是永宁河。


2006年,纳溪区在永宁河下游东岸新设立了永宁街道办事处。虽然也在永宁河边上,但与历史地名“永宁”的位置已有了不小的距离。不管怎样,也算是让人喜闻乐见的传承。


说来也巧,我父亲名字里就有“溪”字,而我的名字里有“熙”字。早年间,有人嘲笑我爸给孩子取名没水平,连起码的同音避讳都不懂。可实际情况是,这人拿普通话发音当衡量汉语的唯一尺度,结果自己闹了笑话。没办法,无知者总是擅长嘲笑,也只擅长嘲笑。


在那个让人沮丧的年代里,我爸念过大学,懂英文,会写威妥玛拼音,那会儿他用罗马字母写自己的名字,“溪”字会转写为发音最为贴近的Chi;写我的“熙”字时,则是Hsi。


酷毙了。 


O ever peaceful.


O ever weeping.


就像凯鲁亚克一样。





每天推送一篇有关四川的高质量文章

喜欢本文,请点个“赞”“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