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村里的路越来越好,人却越来越少

岳京杭 中产之路 2024-03-28
转眼从湖南老家返回杭州上班一周多了,这次回老家,村里最大的变化,是家门口的马路升级了。
自从上大学后,每年在村里呆的时间都不长,一般就春节回去呆个十天左右,中间还有好几年没回去,跟家里打电话倒是挺频繁的,每次都要问问最近村里有什么变化,绝大部分时候,电话那头总是说没啥变化。
半年前,电话里听说要修路了,从镇上通往我家北面山上村里的马路要拓宽,从4.5米拓宽到6.5米,由水泥路面升级为柏油沥青路面,沿路的田地要占用不少,几乎无偿占用,我家一个鱼塘也被封掉了一部分。
这是我回去看到的路面,还是个半成品,听说是年底气温低,有道工序要等到年后气温回升才能施工。
村里平时没啥人,几乎只有老幼病残妇,多数时间没什么新鲜事。但如果把时间拉长,以五年十年为单位,最近这30多年的变化,还真挺大的,说是翻天覆地也不为过,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变化,发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
印象中家门口的路在成为公路之前,是一条一米左右的土路,一下雨就泥泞难行,但晴天骑自行车是没啥问题的。这条路向南边蜿蜒四五百米,就到了村里的CBD地段,在我出生之前,就有一条可以跑大货车和中巴车的土路从本村CBD通往镇上。
家门口的路向北边通往另一个村子,那个村子在一座大山上。那里是湖南的尽头,翻过山顶就是湖北的地界,我有几户亲戚住在山上的村子里。
上山的路骑不了自行车,甚至步行都困难,早在80年代,山上的亲戚经常把自行车寄存到我家,走路下山来到我家,取自行车骑向南边,或者从南边骑车回来,寄好自行车后再走路上山。
最多的时候,我家寄存了四五辆自行车,都是上海牌的二八大杠。我是85年出生的,我有记忆的时候,寄在家里的这些二八大杠都比较老旧了,大部分时间就放在那里吃灰,一年也骑不了几回。
毕竟山上的亲戚们离我家有五六里山路,那年代大人们都在村子里种地干农活,勉强养活一家人都需要两口子付出高强度的劳动,不大可能经常下山骑车瞎逛。
现在回想,这些自行车应该都是亲戚们结婚之前置办的,就好比现在的男青年找对象或结婚之前,都得整一辆小汽车一样,不管使用效率高低是否划算,砸锅卖铁也得整一辆。
90年代初,我上小学了,家门口刚开始修公路,我清晰记得有几个发小的父亲们,各自承包了其间的一段小工程,一大家子齐上阵,大人们在工地上满头大汗,小朋友们在一旁无忧无虑玩得飞起。
从我们村通往山上村子的公路修了一两年,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沙子泥土路,路面应该有个三四米宽。
上小学要从这条新修的马路经过,记得三四年级的时候,小伙伴们三五成群走在马路上,遇到路过的拖拉机,就兴奋地追着拖拉机屁股跑,然后爬上拖拉机,司机喋喋不休骂个不停,有时候停下来赶我们下车,还未等他下车,我们就跳下了车,等他上车启动加速之前,我们又爬上去……现在回想真挺后怕的,但当时就是兴奋,因为没有做过四个轮子的车。
慢慢的,周边的亲戚朋友里也有人买车了,手扶式拖拉机,三轮车,赣江小四轮,新的二手的都有,这些车有人拉人有货拉货,只要赚钱干啥都行。
哦,对了,那个年代我见过的各种车子,发动点火都是要手摇的,驾驶室放着一个长长的摇把,精壮的成年男子才能把车子摇起来点着火。
我们村的小学只到四年级,五六年级去南边的村子读了,好像是这个时期,突然有一天,我爸不知道从哪里买来一台手扶拖拉机,二手的,很破很旧。
从南向北通往家门口的路,有段路坡度很大,路过的拖拉机、三轮农用车、四轮农用车,上坡都得降档加油,柴油机呼呼作响,黑烟滚滚,老远都能听到。
雨后行车更是困难,坡路上满是深深的沟壑,车轮打滑带起的松软泥土,以及从路边搬来填沟壑的石头。
手扶拖拉机上坡更是考验驾驶员的技术,家门口那个坡路,即便晴天路面是硬的,我爸也总是叫车上的人先下来,他上完坡停稳拉上人再走,好几次上坡前轮碰到石头,车头一个急转向,手扶式驾驶手把差点把他甩出去,我在旁边看着心惊胆战心,多年之后还心有余悸。
我爸买拖拉机,肯定不只是为了自用,还是想拉活赚点小钱的,实际上没啥活,他开了几年就卖给了村里一个年轻小伙。
那个小伙高我两三个年级,初中没毕业,或者压根没上初中,反正很早就混社会了。
他喜欢车,读小学的时候,整日不着家,跟着村里一个跑货车的青年司机瞎混,开车修车都是一个好帮手,我爸卖给他的拖拉机是他第一辆车,之后一直以开车拉货为生,娶妻生子,拖拉机、三轮车、赣江小四轮、小汽车、挖机,村里能见到的各种车,他都买过用过。
这个小伙子挺能干的,如今40出头,开车拉货的活还在干,也干各种其他能赚钱的营生,比如给砖混结构的平顶房装隔热层,前几年听说他儿子也不喜欢读书,初中毕业,就跟着他干开车拉货的活计,也算子承父业。
20世纪最后的3年,我在镇上读初中,学校离我家五六公里,基本都是平坦的公路,我把那些亲戚们丢弃在我家的二八大杠拆了,攒成一辆能骑的车。
初中三年,我一直在学校寄宿,有段时间是骑自行车上学的,期间我被迫学会了补胎和修理自行车的各种常见毛病。
初中毕业,我去200多公里外的市里上高中了,这期间,附近邻居买摩托车的多了起来,摩托车成了一个家庭经济实力的身份象征,有钱了都会买一台摩托车,适婚的男青年,砸锅卖铁东拼西凑都得整一台。
有个小学同学是邻居,初中没毕业进了社会大学,有年从广东打工回来,用打工赚的钱,再借了一些,一共小一万吧,买了一辆摩托车,从此寒暑假,经常能看到他载着不同的女孩,有说有笑进进出出路过我家门口,没两年就结婚了,如今孩子985都上了两三年。
摩托车普及用了多久,我记不清了,印象中到2010年之前,附近邻居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有的不止一台。
也是在2010年之前,可能08年,也可能09年,在广东做生意的亲戚,开了一辆广东牌照的奔驰车来我家送年礼,那时候村里的小汽车很少见,更不要说奔驰车,亲戚间流传,他们家在广东发了财,回头在县城买了一块地皮开发房地产。
之后村里能看到的小汽车逐渐多了起来,一到年底,通往镇上的马路开始堵车,各种外地牌照的车,广东的、浙江的、江苏的都有,以广东牌照居多。
通往镇上的马路也升级了几次,由3.5米拓宽到4.5米,最后拓宽到6.5米,由普通的沙子泥土路,升级到混凝土路面,最后升级到柏油沥青路面,最近一次升级正在进行中。
春节期间,附近又有邻居买车了,微信群里有人牵头去祝贺,然后我顺便统计了一下,附近二三十户人家,超过70%的家庭保有小汽车,价位普遍在10万到15之间,全是油车,纯电、混动一辆也没见着,车牌也是本地居多。
这就是湖南东北部一个最最普通,远离镇上CBD、跟村里CBD四五百米远的聚居区,最近30年交通出行的变迁历史和现状。
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人却越来越少,春节热闹几天,然后回归寂静。一个平时在县城上班周末回村的邻居跟我说,平时附近马路上,很难见到一个人影……
对了,去年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关闭了,对于村里小学的关闭,有些村民意见很大,认为村长责任很大。
我问村长为什么要关闭小学,村长说去年下半年开学,只有一两个学生报道,按相关规定只能关闭。
村里的小学生都去哪里上学了?不少家长在县城买了房,小孩就去了县里上学,另有一部分去了镇上的小学,村里学校学生越来越少,教学成绩越来越差,家长们用脚投票,就慢慢没有学生了。
清华校友谷歌员工,打死同样背景的妻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