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 | 新传理论19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胡师姐19新传考研QQ群
1.贝特森
“框架”(frame)作为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美国人类学家G·贝特森(G·Bateson)于1955年发表的《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在文中贝特森提出“元传播”(meta-communication)的概念,即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他认为,任何一种传播活动,同时都在传递着由三个元素构成的信息组合:感官刺激的符号、该符号的指代和区别性指代,以及传受双方围绕该符号产生互动行为的规则。在这里,框架指的是就如何理解彼此符号,传受双方相互约定的诠释规则。
2.戈夫曼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E·Goffman)出版《框架分析》一书,将“框架”的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戈夫曼将框架定义为:“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1)从中可以看出框架的双重含义:
第一,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
第二,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2)可分为“个人框架”和“组织框架”:
①个人框架,指的是每个人在“关于存在、发生和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持续不断的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
②组织框架,指的是一个组织信息处理的认知结构或定性准则。根据这种认知结构或这些准则对信息处理的结果,体现了该组织对该信息性质的基本判断以及其动机、立场、倾向和态度。
3.吉特林
1980年,美国社会学家托德·吉特林(T·Gitlin)出版《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在戈夫曼的基础上将框架概括为一个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框式,也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的范式。后来框架理论发展出三个核心概念——框架(frame)、框架化(framing)和框架效果(framing effect),分别体现在传播研究的三个领域中:媒介内容——媒体框架是什么;新闻生产——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媒介效果——受众如何接收和处理媒介信息,即受众框架。
4.瑞兹
美国学者瑞兹(Reese)认为,框架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定义侧重新闻框架的效果;第二类定义把框架看成是积极的意义生产过程;第三类定义认为框架不仅是意义的生产,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筛选手段,人们在建构某些观点态度时会遵循一定的规律,从而达到一个特定意义的范畴。久而久之,人们会习惯于固定将某一框架视为理解某一事物的一种特定的认知框架,用这个特定的框架来理解和解释某一事物,能够使某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形成一个固定的框架。
新闻传播领域的“框架理论”
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两个学术概念。
媒介框架
(1)媒介框架是指媒介机构信息化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
(2)媒介框架的两个性质:
一是特定议题框架(issue-specific frame),指的是那些与某一特定话题或事件紧密相关的框架,如妇女运动、劳工争议等;
二是一般性框架(generic frame),指那些超出主题限制,能够在不同话题中浮现,甚至跨时空和文化语境的框架。
新闻框架
(1)新闻框架是指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框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制约。这些原则,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②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③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④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框架效果(framing effect)。受众基于个人框架对新闻文本进行解读,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批判力,因此可以把围绕某新闻事件的受众个人反应或作为集合反应的舆论态度,看作是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受众个人经验较为间接、复杂的新闻事件,特别是在缺少对照性信源时,媒体的主导性框架造成的先入为主效果是很明显的。
(2)R·恩特曼认为新闻框架表面上都很“自然”,容易淹没在无差别的文本之中,只有系统比较其叙事方式,才能完整可靠地揭示出这些框架。通过研究,他发现有两种机制对新闻框架的建构与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①报道规模控制。这是框架建构的“基本”,其主要是通过报道量和报道顺序的控制,来放大或淡化某个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或影响。
②具体信息的呈现。恩特曼认为,以下四种因素帮助媒体建构了不同的新闻框架:
A. 行为主体(agency),即新闻事件的实施人、责任人或机构。
B. 身份认定(identification),即对参与者身份属性的提示和定性。
C. 归类打包(categorization),即将新闻事件归类于不同性质的范畴,贴附标签的过程。
D. 引申泛化(generalization),即对新闻事件的实质做一般意义上的阐释。
(3)W·加姆森认为,新闻框架的建构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框限”(boundary),即决定新闻取材范围,主要使用选择策略,选择不同的事实或事物不同属性加以提示或凸显;
第二层是“内在结构”(frame as a latent structure),主要使用重组策略,即通过象征符号的驾驭和使用,在入选的报道内容各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系统的联系与组合,由此建构新闻文本的完整意义。
(4)新闻框架的研究包括三个领域:
①媒介的生产框架研究,即研究媒介新闻框架生产背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②新闻文本的框架建构研究,即考察特定的新闻框架是通过什么机制和策略建构和呈现出来的。
③涉及新闻框架的影响和效果问题,与受众框架有着紧密的关系。
(5)恩特曼认为,新闻框架具体有4种功能:提供问题定义(problem definition)、阐释事件原因(causal interpretation)、提供道德评价(moral evaluation)、示意解决方案(treatment recommendation)。以上这些功能,都只能在与受众框架的互动过程中、透过受众框架的过滤才能发挥其效果。
受众框架(audience frame),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围绕不同新闻事件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舆论反应,实际上是大众传播的新闻框架与受众的解读框架相互作用的结果。
(6)当下,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出现在三个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
①新闻生产研究——从新闻生产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
从1970s起,研究新闻生产的学者开始采用建构论观点,分析大众媒体如何生产出特定的媒体框架。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框架意味着简化复杂的社会事实,按照某种常规和惯例,迅速地将大量社会事实“包装”进新闻报道里,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组织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的分类、选择、判断和采写活动,就建构出了一套新闻框架。这一研究领域内的研究对象是新闻工作者及其活动,使用的方法多是定性访谈和观察法。
②传播内容研究——从内容研究角度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
框架化(framing)是形成或建构框架的过程,传播者从感知到的现实中选出某些部分,使之在传播文本中更突出,以这种方式来宣传、推广被描述议题的定义、因果关系解释、道德评价及解决方案。此类研究多采用深度访谈、田野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考察在媒体的日常新闻制作中哪些因素决定着新闻框架的形成,如新闻记者个人的价值观、他们的信息来源、新闻机构截稿期限和工作程序、职业理念、媒介所有权,以及法律、社会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因素。
③传播效果研究——从效果研究角度分析受众如何接收、处理媒介信息
在效果研究领域内,框选分析主要包括两种研究。第一种研究将媒体框架视为自变量、受众框架视为因变量,通过比较这两个框架,来分析媒体效果是否产生及其强度。第二种研究只测量与特定媒体议题有关的受众框架。
(7)衍生概念
①框架建构(frame-building),指影响新闻框架的结构性因素,既包括新闻编辑室内部成为实践习惯的新闻政策和新闻价值观念,也包括来自外部的如政经结构、消息来源等影响记者的因素。
②框架设置(frame-setting),指的是媒介框架和个体既有知识和预存立场之间的互动,新闻框架有可能影响事件和议题的解释和评估。
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的关系探讨
对于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的关系,学者们基本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
第二种观点,认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是两种独立的理论体系。
(1)第一种观点
麦库姆斯把框架理论看作议程设置理论的“新理论领域”,认为议程设置理论包含有两种框架内涵:第一种是媒介强调的议题与公众对此议题重要性的认知显著相关;第二种是媒介强调的议题的属性(或思考角度)影响受众的选择。第二级议程设置功能(即属性议程设置),主要是通过媒介对其报道议题的“框架”实现的。一些研究也发现,将议题以特殊的角度来报道,对受众议程的设置效果较强。
(2)第二种观点
我国学者张洪忠认为,二者在理论层面上是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在具体的方法层面上互为借鉴、补充。
①理论来源层面,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来自于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是其在研究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提出的,研究的重心在于选举等政治学领域,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原则方法相一致。框架理论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高夫曼借用贝特森的心理情境的说法,认为框架乃是在特定心理情境中,由一群语言符号讯息所发展出来的经验,人们借此建立了观察事物的基础架构,用来处理和分析外在世界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
②方法论层面,把两者的方法论放到技术或操作层面来进行对比分析,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最为根本的五个方面进行区别:
③理论焦点层面,议程设置理论在于效果研究,“新闻媒介对形成公众意见的焦点施加的影响就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框架理论在于意义的建构,涉及到影响新闻建构的各种关系, 以及他们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④在文本分析中, 议程设置的研究可以引用框架研究中所用的语言学、符号学等方法。麦库姆斯等学者之所以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的延伸, 其实就是基于这种方法的引用,这大大加深了议程设置的研究,尤其有助于对媒介议程的层次分析。
⑤对于媒介如何设置议程,学者们提出了议程框架化,即一方面用框架的方法去挑选新闻,使内容与框架一致,进一步按框架的方式去架构新闻,具体到一个议题,架构时突出与框架一致的方面或属性。
⑥在议程设置研究中除了引用框架方法研究媒介议程的架构外, 学者们已开始探讨这种层次的媒介议程对受众认知程度的影响。在这之中, 因果框架在议程设置的效果研究中运用较多。这是指媒介的议程框架不仅是设置一个中心议题, 而且设置了归因关系, 即议题的责任问题。
⑦对于受众研究, 议程设置有许多地方可引用框架理论的方法与成果。议程设置的受众研究,一直比较注重于受众的外化行为效果研究,而对于内在的心理机制研究较少。框架研究可以对此展开深入研究。议程设置理论在外延上的发展是探讨媒介议程的成因,这些问题其实与新闻框架的研究范围一致。如媒介议程对现实事件或议题的报道、媒介议程的社会责任问题等,可以引用框架理论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手段。
以上的两种观点,由于各自切入的角度和层面不一样,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认为框架理论是议程设置理论延伸的学者,其实只是把框架理论的具体方法引用到对媒介议程的研究;而反对合流的观点,是在具体研究的侧重点上讨论。
参考资料
郭庆光 - 《传播学教程》
何 翔 -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
冯剑侠 - 框架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发展
陈 阳 - 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
孙彩芹 - 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
张洪忠 -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
孙 慧 - 从框架理论探究属性议程设置理论
大家有任何问题,可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注意啦】
最近,同学们如果升级到最新版的微信,会发现订阅号大变样啦!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千万别忘记“星标”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哦。
只需四步:①点击左上角的“三个点” → ②点击查看公众号 → ③再点击“三个点” → ④选择星标,分分钟get!
【星标后怎么找】
只需两步:①点击右上角三条横线就可以看到星标的【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啦 → ②点进去查看我们最新的文章吧!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_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