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介研究 | 传播学基础专题

花裙子 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 2019-04-29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胡师姐19新传考研QQ群



媒介概述


(一)媒介的双重含义


1.指信息传递的载体、通道、中介物、工具和技术手段,即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包括语言、文字、书籍、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其属性决定着信息的物理方式、时空范围、速度快慢和量的规模。


2.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包括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其属性决定着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


这两种含义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二)媒介的分类


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体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等。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产生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受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等。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三)相关名词


1.电视人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2.容器人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3.媒介依存症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就是是建立在"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是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


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

(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4.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media events)是一个从西方传来的词,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语境对其进行了定义,把有关“媒介事件”、“伪事件”、“新闻事件”、“奇观”等具有相似性的慨念所包括的内涵归纳为两种理论模式。媒介事件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的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

 

大众媒介的特征


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体语等。 

第二类:印刷媒介,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

第三类:电子媒介,包括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等。现在最常用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大众传媒具有以下特征:


1.听众或者观众人数多,影响面大。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都可以达到数以万计的受众,这一点是其它沟通形式不可比拟的。


2. 超越距离,超越时空限制。现在大众媒体的特征就是快速。一条新闻通过短时间编辑后,经广播电视互联网可在几分钟内传遍世界,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人们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的传递,使媒体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3. 大众传播不像人际沟通那样可以面对面交流,一般情况下,听众或者观众只是被动接收信息,信息流由传者转送到受者。即使受者有反馈的机会,也往往要拖延一段时间才有可能。


4. 强化表达信息。大众传媒利用现代技术,通过夸大集中等办法,使符号得以强化表达。


技术学派


(一)英尼斯


1、代表作:《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性》。


2、主要观点:


媒介偏倚论: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与之相关的是传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同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任何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在此基础上,将媒介分为两类:


  1. 偏向时间的媒介:具有易于长久保存但难以运输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例如羊皮纸、粘土、石头等。

  2. 偏向空间的媒介:具有易于远距离运送但长久保存性差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的控制,有助于远距离挂历和广阔的贸易,有助于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例如莎草纸、纸张、现代电子媒体等。


在媒介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层面上,任何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能够改变社会体制的形态,开创人们交往的新形式,发展新的知识结构,转移权力中心。社会权力的竞争离不开寻求新的传播技术形式的竞争,因此英尼斯将控制媒介行为视为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在以口语传统为基础的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媒介系统是偏向时间的,其文化导向特征是以过去为中心,注重传统。在以书面传统为基础的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媒介是偏向空间的,其文化导向特征是以现在和将来为中心的。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的机制。


3、理论特点


(1)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人类社会传播发展史。

(2)对科技理性的怀疑与批判。

(3)宏观和整体的考察媒介方式。

 

(二)马歇尔·麦克卢汉


1、代表作:《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


2、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

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内容的表述,而是媒介自身。任何一种媒介都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不同的内容呈现格式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环境的构架,最终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一个时代的主导性媒介塑造了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社会的所有方面。在媒介技术的功能层面上,任何一个媒介成为另一个媒介的内容。在效果层面上,一种新的媒介出现,就会引起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或说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3)“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觉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包括电影、广播、照片、书籍、报刊等;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包括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


(4)“地球村”

麦克卢汉以感觉为中介,建立起以媒介为中心的历史发展轨迹:主导媒介影响了人类感觉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反过来塑造了社会的形态与结构。媒介的发展分为口语媒介–拼音文字、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部落化时代–脱部落化时代–重新部落化时代。


A.部落化时代:以非线性的联想、交感为主。口语媒介产生了部落化的社会形态。人们主要依赖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世界。口语传播范围很小,人们结成面对面的亲密社群,共同参与生产和仪式。


B.脱部落化时代:理性的、碎片的、个人的、中心的、民族的文化。拼音文字的出现破坏了感觉平衡。字母表延伸了视觉,同时使听觉和视觉分离。拼音文字的抽象特征培养了人类重视秩序的线性思维方式,人类从此脱离了部落化时代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正式拼音文字导致了西方逻辑分析思维和理性的出现,最终产生了现代的西方工业文明。拼音文字还导致了西方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变。人们不必通过口语获得所有的知识,演讲、讨论、问答逐渐被静默的阅读所代替,人类可以独立地获得经验与智慧。印刷媒介的出现是文字所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大规模生产的文本制造了知识的权威,建立起中心与边缘的差异。印刷媒介还催生了现代民族,正式印刷媒介的出现,才有可能将地缘上缺乏直接联系的人群结合在某个政治或文化周围,产生共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形成“想象的共同体”。


C.重新部落化时代:电子媒介时代感觉器官的延伸不再是单个器官的延伸,而是整体的延伸、神经中枢的延伸。人类在电子媒介丝带重新恢复了感觉的平衡,恢复了部落化时代的特征,人类重新走向整体化。但是电子媒介不是简单地恢复了部落化时代的特征,而是把部落扩大到整个地球,形成“地球村”。

 

(三)梅罗维茨的情景论


1、代表作:《空间感的失落: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2、主要观点:


(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戈夫曼所指的情境乃地点场所,它允许某些人进入感觉区域,而把另一些人排斥在外。梅罗维茨拓宽了情境的概念,将人们接触信息的机会置于情境的中心位置。而信息不仅在场所中流通,也通过媒介流通,所以要把媒介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上来考虑。


(2)新媒介混合了不同情境,导致新情境形式的产生。新媒介的运用混淆了不同情境的分界线,打破了物理空间和社会情境的传统关系,创造了新的情境,导致人们采取新的行为以使用混合情境。


案例:

A.女性主义运动和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与电视普及有关。

B.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电视的影响下逐渐融合。

C.电视的普及造成童年的消逝。

D.电视对政治人物私生活的曝光导致权威感的消逝。


3、意义


(1)通过将媒介及其变化同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提供解释传媒社会作用的另一种方式。


(2)在考察的精细和表述的清晰度上,要优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4、局限


(1)和麦克卢汉的理论一样,都有媒介技术决定论的倾向。


(2)将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内容混合在一起。

 

(四)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观点


1、代表作:《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


2、主要观点:


(1)媒介即隐喻


媒介决定了物质信息与精神信息的内容、形式、到达受众的速度、影响以及受众的价值观。媒介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体的形式极为重要。人类媒介史的三个阶段:口语媒介阶段、印刷媒介阶段、电子媒介阶段。在口语媒介阶段,媒介与信息处于和谐的关系之下,传播者通过口语与身体语言将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受众。在印刷媒介阶段,媒介与信息相分离了。文字作为媒介独立于传播者主观意欲表达的精神信息之外,受众必须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抽象思考和感悟能力等复杂的因素进行解读,口语时期的诗歌、音乐、宗教仪式让位于刻板冗长的行政法规、散文、小说,分散的文明中心让位于巨大而集中的帝国。在电子媒介阶段,媒介与信息分离得更加厉害,媒介上升为信息的主宰,凭借着其强大的世界观塑造功能,媒介将复杂和深刻地信息改造为简单易懂的形式,从而将这些信息彻底改变。电子媒介使大量与受众无直接关系的信息生产并传播,这些过剩信息无法促成任何有益的行动,成为娱乐和打发时间的工具,使人们逐渐丧失了从事改善现状的社会活动的冲动和能力。


对电视的批判:电视是一种将电报的瞬间信息和照相术的图像技术结合发挥的媒体,电报的瞬间信息改变“信息-行动比”,照相术的图像技术则改变自然本性,形成“伪语境”,驱逐了文字和意义,是一种用图片虚构的经过剪裁和伪装的真实。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使其被自己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受众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种追求享乐和厌恶深奥与崇高的观念。


(2)童年的消逝


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特征,是在历史中“发明”出来的。在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阅读开始成为主导媒介,儿童不得不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成人的知识和秘密。而在电子媒介时代,电视填平了有印刷时代在童年和成年之间建立起的一道文化鸿沟,两者之间的文化分界被拆解。儿童接触到了以前儿童未曾接触到的信息,使得他们变得早熟、成人化、世故,不再纯真。波兹曼断言儿童的衰落预示着美国文化的衰落。童年的消逝另一层涵义,是“成年的消逝”,即“成人化的儿童”。在电视时代,以图像为阅读特征的新童年文化推广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品质,图画不隐含自身的对立面和对自身的否定,无需遵守任何证据规则或逻辑。成人在电子世界里逐渐退化,又回到了心理年龄上的童年。


3、评价尼尔·波兹曼


受到麦克卢汉的影响,但与麦克卢汉不同的是,他对电子媒介持有怀疑和批判色彩。波兹曼还开创了“媒介生态学”,对美国传媒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



大家有任何问题,可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1. 控制研究 | 传播学基础专题

  2. 20级新传考研你问我答!留言赞最多就送20级新传考研大礼包!

  3. 媒介依赖 | 新传理论21

  4.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 新闻业务8

  5. 内容研究 | 传播学基础专题


【注意啦】


最近,同学们如果升级到最新版的微信,会发现订阅号大变样啦!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千万别忘记“星标”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哦。


只需四步:①点击左上角的“三个点” → ②点击查看公众号 → ③再点击“三个点” → ④选择星标,分分钟get!



【星标后怎么找】


只需两步:①点击右上角三条横线就可以看到星标的【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啦 → ②点进去查看我们最新的文章吧!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MJC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