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啥是佩奇”?以及那些有名的猪们 | 热点分析02

Athena+暖姐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2-12-15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7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胡师姐20新传考研QQ群



昨儿个,佩奇再次一夜爆红,我们再来感受一波它的硬核实力:



一开始,很多网友还以为是中国移动的硬广,再往后看才发现是支电影的预告片。

 

从情节设置来看,该电影通过两次信息不对称设置了曲折的发展路径(当然,信息不对称是因为手机渣,所以也顺顺当当地插入了智能机广告),激起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第一次是爷爷给孙子打电话,孙子的礼物没听清,于是爷爷开启“全村搜索佩奇”;第二次是询问儿子过年回不回家没听清,当观众随着老爷子的失望眼眶酸涩的时候,儿子的车开来了,把结局推向happy ending。整个设计十分巧妙,镜头语言也非常专业。

 

仔细看《啥是佩奇》,可以发现它也是一个群体的暗语:佩奇是头“英国猪”,是设计为5岁以下低龄儿童观看的卡通形象,却因为核心家庭的亲子陪伴场景,也为宝爸宝妈们(目前的85后、90后人群)搭建了共享的意义空间。片子里埋了许多佩奇梗,比如鼓风机,还有片子里唢呐吹奏的佩奇主旋律,懂的人自然会心一笑,但是超出这两代人可能就理解不能——可咱爱的就是这种群体归属感,不是么。

 

此外,《啥是佩奇》的风靡,还因为它戳中了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亲情。


家庭与亲情:中国人与生俱来的软肋

 

亲情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原乡。毫无疑问,《啥是佩奇》打的是温情牌,很好地捕捉到了中国人最坚固的家庭观——这是中国人的“情感地图”中最重要的一块版图。真实故事计划的创始人雷磊在“一席”的讲座上曾分享,他们的“真实故事计划”公众号搜集的故事中,绝大多数故事都来源于家庭和亲情。

 

时下接近年关,很多在外求学或工作打拼的人虽未归家,但是在过年的气氛早已开始蔓延。《啥是佩奇》把聚光灯照在留守在乡村的老父亲的身上,他跨越信息鸿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许很多人已经没有了故乡,但谁家里还没有个这样的爸爸或爷爷呢?这部片子里,佩奇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贯穿乡村和城市、爷爷到孙子三代人之间的隔阂,跨越了年龄和圈层。

 

虽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年轻人及其子女两代人已经逐渐迁移进入都市文化,似乎已经和留守乡土的老人隔开,但是我们看到“鸿沟”两边都还有人在做着接近彼此的努力,于是就落泪了。 

 



从农村到城市,乡村奇观的景观化

 

《啥是佩奇》刷屏的第二天,也就是今天,不出意料地出现了批评的声音,比如认为这是又一次的城市精英对农村的围观和凝视。



冬日的农村色调暗沉,到处是凋敝的景象,鼓风起灶火,羊群咩咩叫,老农们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精致闪光的智能手机——这一切对于生活在摩天大楼里的人来说仍然是另类的、新鲜的场景。但正因如此,我们又一次经由中介去围观、解读和消费了农村。让我们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有多少因为《啥是佩奇》落泪的人们,真的去过农村、在那里生活过?


片子里儿子的车牌号是豫F,也就是河南鹤壁农村的大山深处,但笔者老家也在河南,却觉得中原的农村其实不是这样的——河南的农村已经现代化很久了,村村有公路、通wifi,每年春节都堵车。同理我们也可以问,长三角、闽粤地带的“农村”是什么样?那里的老父亲们还在用天线随时会掉的非智能手机吗?

 

《啥是佩奇》也许的确是来自城市人口的凝视,也是中产阶级依旧占据互联网话语主权的印证。城市经由荧屏观看着乡村,印证着自己此前对农村的想象,却无意真正触碰乡村社会关系与文化。这种事情我们并不陌生——还记得土味视频为什么流行吗? 


早前风靡的那些猪


佩奇这是第二次在中国火了——相比之前的“社会人”,这回佩奇承载的意义似乎更符合主流价值观,为人“喜闻乐见”。奈杰尔·克利夫在《小猪佩奇,英国的猪第二次这么出名》一文中指出,儿童故事是非常强大的文化标志,因为它们引导新的一代接受时代的社会规则。而英国猪上一次这么出名,还是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

不过奥威尔的猪是给成年人看的,小猪佩奇本来是给孩子看的,现在也跨出了圈层承载了更宽泛的价值。在21世纪初的香港,也有只猪出过“圈”——麦兜,它承载的是香港人在经济动荡的年代对自己和身处现实的反观。


“(麦兜)电影将漫画中的麦兜放置于香港的真实地名、街景之中,从他出生、上幼稚园、进中学,一直讲到他成为上班族,直到最后变成负资产。于是,一个小时候曾有过豪气梦想,长大后在酸楚现实面前挣扎的普通小猪形象,顿时激发起了整个香港的共鸣。每一个香港人,在麦兜面前,都有说不尽的感慨,感慨年华易逝,感慨美妙好景不在。他们都从麦兜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或是自己现在的写照。”

严飞《城市的张望》



大陆人民也喜欢麦兜,但我们消费的麦兜是脱离香港语境的麦兜,它只剩下了“憨居居”,却没有了“心慌慌”(麦兜创作者麦家碧语)。不过不管是麦兜,还是英国的佩奇,从本质上来讲都不是大陆本土猪。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化缺乏创造力,但是重新阐释事物和再解读的能力却很强,互联网正好给了我们改造的工具。

 

但是,当我们一次次把外来的小猪们从它们的文化语境里拔除进行本土化的意义改造时,还是得思考一个问题:又一个猪年到了,我们什么时候能拥有自己的小猪符号呢?



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1. “多闪”能攻下微信的江山吗?|热点分析01

  2. 什么是“机器新闻”? | 新闻业务09

  3. 20逻辑课1月16正式开课!让胡师姐告诉你为什么你的初试卷让老师改到吐血!

  4. 20级全国高校新传考研初试书单新鲜出炉!!

  5. 胡师姐20新传考研课程来啦!前150名报名立享专属福利!


【注意啦】

最近,同学们如果升级到最新版的微信,会发现订阅号大变样啦!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千万别忘记“星标”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哦。


只需四步:①点击左上角的“三个点” → ②点击查看公众号 → ③再点击“三个点” → ④选择星标,分分钟get!


【星标后怎么找】


只需两步:①点击右上角三条横线就可以看到星标的【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啦 → ②点进去查看我们最新的文章吧!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传考研

微信号 : MissMJC1


我这么好看//


确定不点一下“好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