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清华国新拟录取:沉淀一年后,我拿到了清华国新和国社的双料Offer

Edward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2-12-15


当我忙完论文答辩等一系列零零碎碎的毕业琐事,也到了这个春末夏初的时节。这是我一年当中最喜欢的时节,尤其到了傍晚最为舒适,晚风带有一点夏日的燥热,又多少夹着一丝丝的凉爽,不像盛夏时期那样闷热压人。更主要的是,这个时节的白天开始越变越长,即使到了八点,天边还是泛着淡紫色的余晖,给人一种一天可以做好多事情的感觉。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也是许多考研学子陆续结束本科的繁重课业,开始真正专心地准备考试的季节。虽然说北京的秋天无限美好,获得的赞誉也多过春末夏初,但是去年的我是不太喜欢秋天的,金色秋天过了便是寒冬,考研的压力与日俱增,而现在的这个季节还有大把的时光等着学子们去拼搏,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我是Edward,是胡师姐19级答题班的学员,目前被清华国新拟录取。到了这个时节,我才终于有时间去回望与总结过去的一年,就像李健老师在《懂得》中所唱的那样,“春夏秋冬,经过才懂”,我有一些经验,也有不少教训,且在这里与大家做一个分享,也算是对过去一年的反省与告别吧。


关于选择考研与择校


过去这一年最让我感到压抑的,其实并非是考研或是工作上的压力,而是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疑惑。到了大四这个阶段,我才真正地感受到什么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没有什么是正确的答案”。

 

选择工作的朋友,有许多人在暑期便通过层层筛选进入几家互联网大厂实习,等着正式的录用,又或是积极地准备着秋季的招聘;有资格保送升学的朋友忙着刷GPA,暑假就开始参加各种夏令营;而选择出国升学的朋友,也在备考着语言成绩,向多所心仪的学校提交申请。

 

身边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选择和考量,而同辈的压力又会让你不断地质疑自己的选择到底正确与否。尤其当你选择了考研这一条需要长期蛰伏等待的道路,你不由地会感到恐慌,这个时候,在考研初期明确自己的目标就显得格外地重要。目标与信念宛若一座灯塔,会在这漫长的一年不断地给予你力量。

 

我认为每个人在考研前期都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我为什么选择了考研而不选择其他的道路;

第二,我为什么要选择考这个学校和这个专业。

这两个问题想明白了,考研的信念就基本立住了。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我个人对出国、工作和考研其实都没有过多的排斥,只是在这三者中,我会做一个先后顺序的排列。就出国而言,2017年夏天,我到英国剑桥大学上了一个月的暑期课程,虽说我在暑校的成绩还算不错,但我明显能感知到我的学术能力仍有非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如果说我直接出国读研,第一可能无法申到我最最喜欢的学校,第二国外研究生时间较短,我可能并无法学到能让自己满意的水平。我认为,更好的选择是在国内的研究生,先训练一下学术的思维,等工作后更成熟一些,再根据需求考虑出国继续深造。


再说找工作这件事,如果我选择考研的话,我首先无法去互联网大厂暑期实习,而互联网大厂又基本只在暑期实习生中筛选正式录用的员工,但我自己当时对互联网大厂的兴趣非常有限,媒体的招聘又都开始得较晚,所以并未有过多的影响。我反倒觉得,准备考研的过程也能对专业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复习,对找工作的笔试会有帮助,也能让我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之后的结果也确实证明了我的设想,详细的情况在下一个部分会提到。

 

第一个问题我想得很多,就第二个问题而言,其实我基本没有做出太多的纠结。我喜欢新闻传播学,尤其喜欢本专业国际新闻学,对这个复合学科而言,还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我的本科院校本身已经是传媒领域的最高学府,如果我不在本校继续深造国新专业,那可以选择的学校其实并不多。目前,三个国际新闻硕士人才后备班只有清华大学可以通过统招进入,我自己又极为喜欢清华的氛围,所以选择其实相对来说是非常明朗的。

 

为什么是“相对来说”呢?因为还有一个问题——清华国新太难考了,或者说,清华的新闻传播学学硕确实太难考了。2019年,清华国新三个专业共计划招生7人,是的,三个专业只招7个人,而清华国新的题目又是出了名的难。这确实是一个极大的风险。

 

我想,对于有心考名校的学子们而言,其实风险是永远伴随左右的。对我而言,我做选择的方法很简单。当我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如果你不做这个选择,你会不会后悔?” 其实每每当我这样问自己的时候,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你自己的内心其实最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你只需要去发现它就行了。至于风险,我愿意承担,我也会做好失败预设,为此做好准备,不至于让自己无路可退。

 

当然,我选择清华国新也是参考了往年师哥师姐的升学情况才决定的,选学校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还有学校实际招生的情况来选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目标,虽然我非常鼓励大家去追逐名校的梦想,不过如果选择了,也要接受风险和压力,这就是考名校的代价,它永远不会这么容易。在开始前我们就要明白:考研不仅是考专业知识,这整个过程也在考验你和大家的心态。

 

备考时间表


清华国新考四门课。英语、政治、英语新闻写作与编译和国际新闻传播综合。其中,两门专业课都考察大量最新的国际新闻和国际时政关系,因此,我其实一定程度上是把专业课和公共课融会贯通起来进行备考的。四条线我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但每个时期我都会有一个主要攻克的目标。

 

我的备考大概是从寒假回校开始的,但大三下的课依旧很多,也有好多作业需要完成,因此我只是在没课的时候到图书馆把几本教材读了读。这个阶段系统性地读理论感到非常新鲜,也很轻松。与此同时,我配合着专业课开始练习编译的相关内容,也在阅读并收集国际时事。

 

六月中旬开始,我完成了大三的课业。根据毕业实习的要求,我开始在美联社进行四个月的兼职实习,七月份便开始全身心地进行学习。每个星期上三天班,回来学四天,三天班上回来晚上也继续学,这成为了我一整个暑假的时间流程。

 

暑假期间,学校图书馆不开,我只能在不太通风自习室里面学习。研友回家了,暑假变成了我一个人的战斗,确实非常的孤独。有并肩作战的伙伴真的非常重要,我看过好多不认识的同学,一大早来自习室便趴着睡觉,看似非常努力,其实是浪费了时间。我自己也有好几次都要松懈,但由于我学习时间真的非常有限,要在上班和学习来回切换,倒意外地让我珍惜时间。暑假过得非常辛苦,但是也非常充实,暑假是一个拉开差距的时间段,大家真的要好好把握!如果有好的学习环境,尽量去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吧!

 

暑假期间,搭建新传理论的知识框架成是我的目标。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我考研期间,尤其是暑假期间,许多人喜欢问我:“书看到第几轮了?”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知识没有几轮几轮的说法,都是看你记住了多少,能理解多少,囫囵吞枣地看不如精细地理解。暑假期间,我仔仔细细地把刘海龙老师的《范式与流派》、李智老师的《国际传播》还有周庆安老师的《超越有形疆界》三本书看了好几遍,这成为了我理论能力的基石,但即使是这样,我在考研初试结束后发现自己依旧有漏读的情况。所以说,大家一页一页看,一页一页理解,千万不要急。

 

九月,图书馆重新开放,研友们回京,我开始着手攻克政治和英语编译。十月中旬,家里有事需要处理,我不得不回去一趟,等十月底回京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疲倦了,但我终于开始了真正的脱产学习。

 

十月底到考试前,我开始为期一个半月的专业课答题训练,收集论文和报告中的话术,让自己进入答题状态,以胡师姐答题班的反馈为参考,再回到书中查缺补漏,与此同时完成政治和英语的真题和模拟练习,然后就去考试了。

 

在我的考研中,和别人不一样的,也是特别有启发性的经历,来自于我在十二月初去考了国社的校招考试,因为这个考试内容和编译科目的内容非常相似,所以我其实当模拟考试去了,完全没想到居然拿到了国社新媒体中心的笔试第一。在考研初试结束后,成绩完全不明朗的情况下,整个一月我都在参与国社校招,并有幸从面试到实习走过全流程,最终被成功录取。这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尤其是校招期间都是和研究生哥哥姐姐们一起参加,带给了我非常多的思考和震撼,相信一定会对研究生学习有所帮助和指导,我非常感谢国社的这段经历。

 

我想说,其实对考研而言,不要过于闭门造车,如果有好的媒体在招人,而这个考试时间成本不高的话(国社笔试就考了一天),还是可以去试一下,就算是当模拟考试,也是一段非常有意义的经历,说不定会对你的考研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英语和政治


我在公共课上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但最后的成绩还不错,可以说是学得性价比极高。其实学习方法就是和专业课融会贯通起来学,在这里稍微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英语上,因为国新本科其实相当于半个英语专业,所以其实自己的基础还是非常不错的,也有一套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考研的前期,我借了研友的单词书来看,但是看了十来分钟我就放弃了……因为我在翻阅的过程中随机抽样了一下,确实没有什么生词……所以我考研期间是没有专门去安排背考研英语单词的这个环节的。当然,并不是说我就没学单词,编译那块可是有大量时政经济名词等着去啃,在下面的环节我会再具体提到。但大致来说,我的考研英语和编译的学习基本放在一起,从地道的英语新闻中去提取学习,学起来也开心,不会枯燥。不过,我从一开始就针对英语的考研原题进行训练,从中提炼出考研英语的出题思路变迁,在后期更是针对性地加强几块的应试训练,这给我省了不少的时间。

 

在政治上,还是要感谢我的本科专业培养了我对看双语报告的兴趣。我在准备考研期间,阅读了双语版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其实本质上是为编译的名词作准备,但其实也学了政治,这就可以看出“Learnin English”(用英语学)这个方法“一箭双雕”的好处。我每天都在看新华社的英语新闻,对时政了解得非常透彻,这也算帮了我大忙。

 

当然,在基础知识上,其实我和大家的方法没什么两样,也就是老老实实地看肖秀荣的全套丛书。不过一开始我看得有些太过入迷了(读报告的后遗症),其实对考研而言,这样并不实用,我还是推荐大家速览精讲精练,然后把重点放在1000题的做题上,以做题反哺学习,效率会高一些。政治大题最后背肖4和肖8即可,确实有效,这里不再赘述。


英语新闻写作与编译


英语新闻写作与编译其实是国新在业务上的看家本领,也是最常使用的技能,国社的校招考察的是英语新闻写作与翻译,与其类似。往年,清华的这一科主要考察内容如下:


1.    导语编译(中译英)

2.    导语编译(英译中)

3.    文章编译(中译英)

4.    文章编译(英译中)

5.    根据材料(英文)写报道策划(英文)

6.    评论(时而中文时而英文)


三个小时里面编译六篇文章,而且大多都是时政题材的文章,本身已经是压力极大的考试,今年更加可怕,变成了七篇文章,即评论多加了一篇,变成一篇中文一篇英文。犹记得十二月我掐点写完这张卷子,已经浑身无力,眼前重影,缓了一个小时才恢复。

 

如此高密度量的考试,看的就是平时的积累。阅读书目上,我主要阅读刘其中老师的《英汉新闻编译》和《汉英新闻编译》,以及本校的教材《国际新闻编译》。刘其中老师的那两本书已经有些年头,里面的题材都过时了,但其结构是很标准的。我在复习的时候,感觉累了,就抄一抄刘老师书里的例子,学学结构,也练练字练练速度,不知不觉地也把书里的例子给抄完了。

 

除此之外,对新鲜的国际新闻是绝对不能拉下的。从七月开始,我每天看新华网上的文章,手动摘录同一文章的中英双语,并收藏背诵学习。我的文件夹里有着去年半年每天新华社的头条新闻,每一篇文章我基本都精读背诵了,尤其是十一月出题季的新闻更是看了多遍。

 

评论方面,会看看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的英文评论,也会看看FT中文网的英文评论,中文评论方面就盯着人民日报、新华社和新京报看,尤其看他们对同一题材的评论,去学习观点的建构。除此之外,像TE、CGTN、卫报这种,也时不时看一看学一学,但这都是有余力的时候读着消遣的罢了,主要还是学好新华社的编译和评论风格,这对这门考试是最有帮助的,其练习的量也是足够的。读英语新闻不贪多,精读学习即可。

 

国际新闻传播综合考试


清华国新的这一门专业课,放眼全国都是一枝独秀的存在。历年来这门考试都是杀手般的存在,将许多人腰斩在单科线上,今年我也因有一块知识盲区而被这门课所打击到,但所幸剩下的知识掌握得牢固,稳住了大盘,但想起来还是胆战心惊。

 

这门考试包括10道名词解释,3道简答,1道论述。从历年的考试总结来说,这门考试包括几个内容:


1.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国际传播为重点)

2.    新闻传播业务前沿(新媒体技术为重点)

3.    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

4.    国际新闻(极其偏僻的名词解释)

5.    国际关系


这意味着,你要不仅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大量的国际新闻,因为清华国新在名词解释中会考极为边边角角的名词解释,从去年的“拉卡”(ISIS首都)和“《燕行录》”到今年的“吉姆阿科斯塔”(CNN白宫记者),都需要你持续地输入国际新闻的知识。即使是不偏僻的“剑桥分析”、“斯坦李”、“关税壁垒”这种名词解释,要想答得出彩,也是需要下功夫的。

 

在基础知识上,我主要精读的书有下面几本:

 

1.    《国际传播》,李智

2.    《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3.    《超越有形疆界》,周庆安

4.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5.    《文化研究基础理论》,杰夫刘易斯

6.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

 

辅助读的书就很多了,主要关注“清华传媒评论”推荐的书:


1.    《比较媒介体制》

2.    《精神交往理论》

3.    《舆论》

4.    《20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

5.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15讲》

6.    《危机传播》

这里额外再推荐基辛格的《世界秩序》和《论中国》


期刊也是很重要的,主要看以下几个:


1.    《全球传媒学刊》(清华新闻学院自己的刊物)

2.    《国际新闻界》

3.    《青年记者》

4.    《新闻与写作》

以及周庆安老师和史安斌老师的论文,辅以清华新闻学院的其他老师的论文。并阅读各大公众号的月报等(像腾讯的全媒派啊之类的公众号),积累前沿知识


这门课的知识太多太杂,每年的变化又太多,我也不能预测它的思路。经验贴篇幅有限,但我的基本建议是,不论你的学校要考什么,基础知识都要打牢。当你能将基础理论融会贯通的时候,你就要再进阶——第一个进阶,你需要把理论运用到前沿的实践中去,再去获得前沿的实践中的数据和论据来进行支撑你的理论;第二个进阶,你要旁征博引,在主干知识之外去获取相关学科类的知识(如社会学、公共外交),从而形成一棵学科的大树。到考研的后期,在胡师姐班上进行答题训练,尝试以清晰的逻辑从这棵树上获取知识即可。


最后要说的


回顾这一年的的备考时光,有许多压抑的时刻,闭上眼睛,仿佛就要回到去年的十一月北京的阴云满天的下午,我在昏昏暗暗的图书馆里,看着身边研友们奋笔疾书,低头喝了口热水,感觉学习都没有尽头。

 

但这种自我沉淀的时光其实是极好的,我们其实都应该感谢这些时光。过去的这几年里,靠着本科院校的好平台与前辈们的引荐,我有幸获得一些很好的机会,我时常会感到知识的不足,怕自己不配众人的期待,这个时候,我便想一头钻进图书馆里学习。台前的光鲜亮丽固然好,但背后要有足够的学习时光来支撑,才能让我们更加有底气,变得更加优秀。

 

当然,大家也要注意适度的休息,保持身体的健康。考研是长久战,睡眠一定要充足,有运动习惯的要坚持,每天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运动也能帮你保持良好的活力,哪怕晚上散散步,回顾一下知识,听听英语新闻也是很不错的。考研是挺苦的,但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心态也很重要。不要太受同辈压力的影响,尤其是在有一些不可抗事情(像开题什么的)影响学习进程的时候,不要感到慌张。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保持一个学习的状态和心态,看你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不在于你是不是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学。

 

考研前路漫漫,但定有尽头。祝愿大家把握暑假的金色时光,考研一路顺利,有所收获,加油!


后记


今年暑期,我将全程参与胡师姐团队的两期暑期集训营,并负责新闻业务等课程。如果你想要跟我一起学习!欢迎戳下方图片了解!


推荐阅读


  1. 暗网 | 新媒体前沿39

  2. 看不懂中美贸易战到底在说啥?赶紧看这篇! | 贸易战专题01

  3. 受众商品论 | 新传理论43

  4. 突然想送礼物,有人要收嘛?胡师姐实力宠粉!

  5. “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带来的考研风向标 | 传媒业界报告精读04



📖

更多你想知道的经验帖



 北大 

北大新传状元:

北大新传专硕第一:想要跨考逆袭名校,北大是你的不二选择!

北大新传:

双非三跨考北大:我如何用80天一战考上北大新传专硕!

双非本科9月开始备考,一战成功逆袭19北大新传MJC专硕,靠的是什么?

19北大新传拟录取学姐:六七月刚开始不要怕!规划好了暑假,你就能像我一样一战上北大!

北大新传MJC专硕一战已上岸!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每个月的学习安排!

19北大新传MJC专硕前十:一战跨考八月从人大换到北大,复习过程一波三折,终究成功上岸!

在职考北大:

已婚工科女青年,工作5年在职一战考上北大新传MJC专硕!

北大新媒体状元:

北大新媒体第一:三跨考生如何做到专业课双120!

北大新媒体第三:零基础一战三跨的工科学姐教你怎么逆袭!

北大新媒体第七:双非三跨一战考上了北大新媒体专硕!

北大传播学学硕前三:

北大传播学学硕前三:跨专业的我就这样一战圆梦北大!

北大传播学硕总分第三:99年生的我就这样成为了准北大研究生!

北大汇丰深财专硕:

北大汇丰深财专硕已录取:敢报考北大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北大健康传播专硕:

北大新传健康传播方向历史最高391分:我为什么能考第一

北大新传MJC专硕健康传播方向一战上岸!超级感恩避免成为失学儿童!

北大新闻学状元:

从钢琴湖到未名湖:19北大新闻学初试第一万字超详细备考经验

北大MFA状元:

北大MFA非全广播电视专业总分第一:工作两年的我,如何跨专业考到北大!


 北师大  


北师大新传专硕专业课总分第一:教你两门专业课如何考到247!

北师大新传专硕总分第二:双非本科的我艰难的华丽转身!

三跨北师大新传专硕一战上岸:别犹豫!别将就!考研就要考名校!

双非跨考零实践零证书不勤奋!但我也能一战考上北师大!

双非一战北师大成功上岸:20师弟师妹们加油!我在新街口等你来!

19北师大新传专硕第七:专业课真的很重要!千万不要抱“应该不会考”的侥幸心理!

北师大考研经验 | 双非辣鸡二本学渣,一战5个月三跨成功上岸北京985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 双非一战19北师大传播学学硕390分已录取!

 

 人大  


19人大新传专硕第一424师姐教你如何做笔记!

把自己当作真正的记者编辑 | 19人大新传专硕总分第二学姐告诉你新闻业务该如何学?


 其他院校  


19一战三跨复旦新传专硕成功上岸!“得暑期者得胜利”是考研最大的真谛!

普通二本三跨一战逆袭北外新传MJC专硕:第一志愿录取生源(非调剂)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北外新传专硕!

万字说深大:深大新传考研备考全解析!20级报考深大新传必看备考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