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璇网曝高铁外放男被骂神经病,孰是孰非? | 一周讨论19

沐沐整理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2-12-15



叶璇网曝事件

本周话题

10月10日,演员叶璇在微博上发布一段视频,视频中叶璇劝阻列车上“外放视频”的老伯遵守公共空间准则但是没有得到肯定却被对方辱骂为“神经病”。视频一经发布,引发了网友热议,抨击外放者,力挺叶璇的大有人在,这个事件成为微博实时热搜第一的话题。10月13日,外放视频的当事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了歉意,称“没想到叶璇拍了视频还把它放到了网上”。针对这个事件,结合新闻传播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 关键词参考 -

公共领域 意见领袖 肖像权(隐私权)言论自由 媒体赋权 法律法规的完善


- 相关事件参考 -

李亚玲的国航监督员事件;保时捷女车主掌掴男司机的事件;高铁霸座等


 快来看看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找找茬
叶璇曝光“外放视频”老伯的此类事件,折射出了我国公民新闻和舆论场在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

一、传播主体:再中心化
 
尽管新媒体赋权下以往“失语”的受众都能够借助网络发声,但声音能否被听见仍然依赖于传播者本身的社会资本,特别是叶璇,李亚玲此类的公众人物、知名人物本身就借助大众传播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获得了正统性,其在网络的发声比起普通人远远更具有影响力。作为网络的新型意见领袖,他们不仅对于其本身专业领域的信息具有说服力,而且在各类社会话题中都能够得到追随者的信服。可想而知,关于“外放视频”这种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如果被普通网民曝光,很容易就淹没于信息海洋中了。
 
二、舆论对象:公私混合的灰色地带

网络连接与融合了不同情境,使得原来泾渭分明的公私领域混为一谈。部分属于私人场景的事件被“后台前置”放于网络公共空间,在围观中被赋予了公共性,这种情形常见于明星出轨等八卦娱乐新闻中。
 
另一方面,在伦理层面对于公私概念的共识的缺乏,使得界限的划分更多地依赖于涉事主体的主观感受,例如在叶璇事件中,以老伯的视角来看,此类事件属于个人议题,而叶璇则将其作为公共议题进行曝光,由此产生的差异正是当前舆论矛盾所在。
 
三、方法形态:直播、视频成为新型“瞭望哨”

传统媒体具有环境监测的功能,能够记录和报道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动态变化,为个人、群体的行动提供有效的判断依据。而全民参与传播的时代,移动终端的普及和视频应用的兴起,门槛低、方便快捷、具有真实感的视频和直播成为公民新闻报道的主要载体,使得进行社会监督的程序“一步到位”,取代权威的新闻把关人成为新型“瞭望哨”。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灾难事件发生时,作为目击者和亲历者的个人都能够依靠手机迅速记录并上传。
 
四、话语表征:多元旨趣下的“一边倒”

社会化媒体传播时代,个体基于对不同利益和兴趣的考量形成了“网络巴尔干化”的场域结构,传统观念中的官方与民间舆论场被以多元旨趣为纽带结合的不同群体所取代。从表面上看,这种格局带来了多样化舆论的繁荣,然而本质上,这些舆论仅仅是从不同层面对事件剖析或发泄个人情绪,其对于根本价值的判断,例如善恶、黑白等方面,却出奇地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之所以呈现“一边倒”,一方面与公众针对某些公共议题存在的结构性情绪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在公民新闻的长期实践中“涵化”了公众的认知和思维框架的固化,特别是在碎片化语境下事实核查难度加大的语境下,公众便呈现出先断言后反转、重共鸣轻真相、长情绪短记忆的特征。
 
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发生诸多变化的舆论必然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积极意义:

首先,网络传播时代的舆论更加透明化、开放化,“少数派”也能够通过社会关系的相互勾连、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信息互动不断扩散影响力,表达个人诉求、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甚至倒逼公权力部门作出改善和调整,能够对整个社会发挥强大的监督作用;
 
其次,舆论中混杂的情绪和意见作为社会“安全阀”,能够释放社会变革中的结构性压力,缓和社会矛盾;
 
最后,主动地参与舆论表达能够提升公民参与民主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公共领域的构建和公民社会的形成。
 
二、警惕陷阱:

首先,目前舆论场中一边倒的现象值得警惕,长期以往有可能对加剧群体极化,诞生大批被情绪控制的“群氓”;
 
其次,视频、直播等“超真实”、“在场化”的表面特征可能会隐藏事件被选择性构建的事实,使得公众沉溺于表层信息,而失去了对真相的探寻和事件的批判,也会加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偏见;
 
最后,随意性地将事件曝光于网络之上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而且很可能由于选景角度等问题将旁观者牵涉进来,目前的“打码”等方式已经不足以抵御网民的“透视眼”;而互联网“永久记忆”的特点,使得视频、图片等一旦上传,就可能永远无法被删除、被遗忘。在AI人脸识别进一步广泛应用的未来,这种个人图像的肆意上传带来的将不仅是隐私问题,还可能牵涉财产甚至生命安全。
 
最重要的是,当任何一点社会摩擦或冲突都被传播至网络上、激发众人的讨伐时,每个人都将置于“围观”与“被围观”的“全景敞式监狱”中,无所不在的摄像头形成一种控制,人们在束缚中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而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体谅也将不复存在了,毕竟,只要心情不佳、对方有错,就可以拍摄下来,让庞大的舆论代替个人“惩罚”对方。
 
@虫虫(老师)
找找茬的前四个点很好,小标题的拟制意识有了,我觉得第三个点可以结合舆论监督进行深入分析。
 
@鲁西西
叶璇⾼铁曝光事件:
 
事件经过:叶璇在⾼铁上⾯对⼀位扰⺠且多次劝诫未果的⽼伯,在微博公布该事件视频,⽼伯认为叶璇的⾏为侵犯其肖像权,在事件进展发酵后,⽼伯迫于舆论压⼒向公众致歉。
 
作⽤机制:⽹络舆论领袖发声---新旧媒体与⽹⺠相互设置议题(⼆次传播)---引起各⽅关注---⽼伯道歉---官⽅机构作出反应
 
具体分析: 微观层⾯:

 ⼀.叶璇 
1. 意⻅领袖:⽹络意⻅领袖是意⻅领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形态,叶璇作为明星,其⼴泛的粉丝群体和巨⼤的影响⼒在⽹络中有增⽆减,叶璇对事情的曝光和舆论的引导使得该事件最后得以解决,其⽬的是维护⼀个良好社会公德的现实环境。
 
2. 肖像权法律规定,“未经本⼈同意不得以盈利为⽬的使⽤公⺠的肖像”,由于事件当下⽆法解决,迫于⽆奈,叶璇在微博公布涉事⽼伯视频,其并未出于盈利⽬的且在公众场所拍摄不⽂明⾏为不构成侵犯肖像权。
 
⼆.涉事⽼伯 
1.拟剧理论:后台⾏为前台化:此事件中,⾼铁⻋厢是后台,微博是前台。由于⽼伯未意识到⾃⼰⼩⼩的举动在微博上会遭受如此⼤的⾮议,且⾃⼰的家⼈也颜⾯尽失,最后迫于⽆奈公开道歉。
 
2、⻆⾊基模:涉事⽼伯在事件中称⾃⼰为农⺠,他认为⼤众对农⺠的社会身份期待较低,想借此弱化⾃⼰⾏为被谴责的程度,实则在为⾃⼰的举动找借⼝。媒介也该反思⾃⼰设置的报道框架在潜移默化下使⼤众对⼀些难以在公共平台发声的数字难⺠,弱势群体形成了刻板印象。例如电视剧场景总是妖魔化⽼⼈,使社会对他们的恶意增加从⽽忽略了这种标签实际只是个别的现象。
 
三. ⽹⺠ 
1.群体极化现象:互联⽹时代给群体极化提供了⼀个更加⽅便的平台,⼤量的群体讨论使⾃⼰的意⻅加强进⽽激发激烈⾏为,形成“多数⼈的暴政”。群体极化同时容易产⽣回⾳壁效应。例如⾼铁霸座事件中,涉事男⼦的个⼈资料及先前所有不⽂明的⾏为被曝光,也出现了“他毕业于中科院”的谣⾔,对被造谣牵连的相关单位造成了极⼤负⾯影响。
 
2、媒介素养:⽹络给予我们发声权利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履⾏⼀定的义务。我们要负责任地发布信息与⾔论,负责任地进⾏信息地再传播,尽量理智地就事论事,站事实⽽不是站⽴场,警惕“后真相时代”的危害。
 
中观层⾯:

⼀.新媒体平台 
1.新媒介赋权:新媒体是公⺠的发声器,它使公⺠更好地⾏使话语权,它在解构权威,使⽹⺠拥有信息对称的权利,⾼效社会动员⽅⾯发挥了重⼤作⽤。它让处于该舆论场中的⼈和机构在舆论压⼒下有所⾏动。例如:滴滴顺⻛⻋事件⼀开始滴滴拒绝数据接⼊接受监管,对当事⼈的死亡态度冷漠,经过新媒体平台的事件发酵后,负责⼈当众道歉并全⾯下线顺⻛⻋业务,整治平台内部隐患问题。
 
3.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该功能的提出是在⼤众传播语境下,新媒体语境则加强了该功能。该事件中由于微博的过度曝光和谴责此不⽂明现象,使得涉事⽼伯处于舆论的⻛⼝浪尖,也警醒了类似不⽂明的举动的再次发⽣。
 
4、共景监狱: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全景监狱成为共景监狱,众⼈对个⼈或社会机构的⽆死⻆的监视使其⾏为⾃觉符合社会规范。例如⼀些⼝碑品牌⽆需具体监管部⻔劳⼼⽽⾃觉在全⺠的监视下不敢越雷池⼀步,节约了社会监督和治理成本。
 
 ⼆.⾼铁等公共交通系统 
1. 具体应急机制的缺失:乘客购买⻋票后即与⾼铁系统签订“契约”,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需要承担⼀定的义务,对公共秩序的维护即遵守规则的⼀部分。⾼铁等公共交通系统应提前预判形成⾃⼰的应急体系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在事发时有制度可寻,⽅便快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及紧急公关。例如李亚玲事件中被⽹友扒出国航处理两次类似案件的双标⾏为极⼤地激发了⽹⺠的愤怒和国航的公信⼒受损。
 
宏观层⾯: 
1. 法律与相关制度的缺失:由于法律及相关制度未对在妨碍公共事务的⾏为有较明确界定且惩罚⼒度微弱,对涉事⼈员⽆法起到强制规范作⽤,这些⼈员利⽤“制度空⼦”横⾏霸道,不利于⽂明社会的构建。
 
总结:我认为,明星既是极具影响⼒的传播者同时作为社会的⼀份⼦,需要理性发声,通过曝光⼀些不好的现象以维护社会公益,积极地进⾏正⾯舆论引导,其⾏为有利于社会环境的良好营造。
 
@虫虫(老师)
鲁西西的这篇知识点非常详尽,看出来你真正理解了!但媒介素养这个点和本次事件的联系是什么呢?可以再讲清楚一些。
 
@张小敬
其实我想到了另一个切入点,老伯这块可否用把关人理论?老伯是被全网声讨的,而叶璇是大V。这样的意见领袖旗下有媒体和水军,实际上充当了把关人的作用,因为从事理上讲,老爷爷的行为的确扰民了,但或许没有太大的错误。
 
@虫虫(老师)
嗯嗯,把关人的理论需要再复习一下哦~
 
@张小敬
而叶璇利用了自己在舆论上的高地位和拟态环境赋予的社会角色,去不顾他人隐私传播这件事,背后的原因更多还有把关人的推波助澜。老伯年纪大了,有点乐趣,不符合年轻人的道德,遭受了网络暴力,这个角度看,叶璇和老人其实都是受害者。
 
@虫虫(老师)
你的意思是说叶璇一方和老伯一方处于不平等的媒介掌握和舆论地位上@张小敬
 
@张小敬
嗯嗯,对。
 
@SIMPLE
学姐,其实叶璇这个事情让我联想到克莱舍基的人人时代中第一章开头讲的依凡娜找手机的故事,叶璇把这个事情放到网络上让人们共享讨论,然后利用舆论力量使得老伯道歉~这是否体现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呢~望学姐指教。
 
@虫虫(老师)
嗯嗯,很棒@SIMPLE 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路,但是对于叶璇发布视频的初衷是否就是想组织网民使老伯道歉这个不太明确。因为按照叶璇微博的说法,是老伯让她曝光他的
 
@张小敬
想到勒庞的乌合之众,群体里情绪会被放大。
 
@6100000000
其实我觉得这个和代际差异有关,因为很多老年人群体都喜欢外放,可能银发一族觉得外放很正常,所以老大爷会说让人发出来评评理。而老年人很少参与微博公共讨论,而微博恰恰是年轻人的战场,这两个不同年龄群体的人存在区隔和认知差异。
 
@虫虫(老师)
说得好@6100000000
 
@Milo lu
我觉得这个事件也体现了当代中国代际间的数字鸿沟。绝大多数老年群体不仅存在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接触沟”,还存在对互联网性质、网络现状缺乏了解的“认知沟”。许多老年人没有认识到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
 
@6100000000
嗯呢,不过我这个点一开始是想论证代际差距导致老年人被边缘化,因此网络舆论是否可以真正代表群体意见的反思,这样的话可以说明叭。
 
@东林
我认为,不论事情真相如何,老伯有没有放话挑衅让叶璇发视频,这里面还有一个社会规训的问题。这种不道德行为并没有因为一次次的网络曝光而减少,来自舆论的谴责是一种事后的惩罚,这样的惩罚对于当事人来说影响巨大,但是对于其他观望者而言,由于临场感不强,围观者并不会因为当事人的结果而进行自我约束。与其让不道德行为者承担更重的后果,不如让大家意识到,在网络时代,前台和后台的界限并不清晰,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可能会被公之于众,这样起到的规范效果会更好。当然,这其中涉及到的隐私权、肖像权等需要另说。
 
@虫虫(老师)
没错,如何让公众意识到前台后台的界限消融,发挥更好的规范效果,这个可以从咱们这个话题的最后部分谈到措施或者反思的时候用上@东林
 
@Milo lu
而且我觉得结合近期的雪莉事件,叶璇的做法也是很值得反思的。叶璇作为一个会受到且经常受到网民评论的明星,应该深知私生活被暴露的痛苦与舆论的残暴。但她竟然会选择“以暴制暴”主动充当曝光别人的人。新媒体赋权不应代表新媒体可以解决一切,用自己的话语权将私人事件上升为社会热点事件,有权更应妥善用权。
 
@6100000000
@东林感觉你这个大概是“不关我事”的第三人效果和媒介营造的全景敞式监狱?
 
@东林
我觉得我说的这点能和数字鸿沟结合,数字鸿沟可能是一些人意识不到网络的威力的原因,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我记得好像有评论说这个不构成隐私权和肖像权的侵犯。
 
@虫虫(老师)
是的,从法律上来说是不构成侵权的,构成侵权要满足两点要求:未经过本人同意+以盈利为目的。
 
@6100000000
其实我对能不能用数字鸿沟这个点存疑,我一开始也想到了但是觉得好像不是很贴切,知识沟重点是论证信息的接触,知识的习得与差异的扩大,但这个事件中代际差异的现象主要体现了媒介接触导致的意见表达不充分,拟态环境的缺失导致的群体区隔,那么这两个现象是否可以用这同一个理论?
 
@虫虫(老师)
分开使用更清晰一些吧,媒介接触的差异使得信息获取存在差异,这是知识沟;对于网络舆论的裂变式传播的特点或者认识的差异(或者像你说的表达不充分,拟态环境缺失)是群体区隔@6100000000

总结
这个阶段,大家看待问题都比较学理化了,能明显感觉到大家的进步!建议下次讨论大家都把题按照论述题的标准表述完整,有时间就不要仅局限于列框架了,我们提前一天发布话题也是想让大家提前思考提前写。


1. 回音室、信息茧房、过滤气泡、群体极化、网络巴尔干化:你们为什么都长得这么像?

2. 福柯:权力与知识考古学 | 新传理论59

3. “无锡高架桥倒塌事故”要是由你来写,该怎么写?| 热点分析16

4. 传播学者大集合!你pick哪一个呢?| 十月互动

5.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要突出哪些特点?| 新闻业务13


📖

更多你想知道的经验帖


 北大 

北大新传状元:

北大新传专硕第一:想要跨考逆袭名校,北大是你的不二选择!

北大新传:

双非三跨考北大:我如何用80天一战考上北大新传专硕!

双非本科9月开始备考,一战成功逆袭19北大新传MJC专硕,靠的是什么?

19北大新传拟录取学姐:六七月刚开始不要怕!规划好了暑假,你就能像我一样一战上北大!

北大新传MJC专硕一战已上岸!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每个月的学习安排!

19北大新传MJC专硕前十:一战跨考八月从人大换到北大,复习过程一波三折,终究成功上岸!

在职考北大:

已婚工科女青年,工作5年在职一战考上北大新传MJC专硕!

北大新媒体状元:

北大新媒体第一:三跨考生如何做到专业课双120!

北大新媒体第三:零基础一战三跨的工科学姐教你怎么逆袭!

19北大新媒体前五:北大门难开?北大南门开!我的北大通知书终于到啦!

北大新媒体第七:双非三跨一战考上了北大新媒体专硕!

北大传播学学硕前三:

北大传播学学硕前三:跨专业的我就这样一战圆梦北大!

北大传播学硕总分第三:99年生的我就这样成为了准北大研究生!

北大汇丰深财专硕:

北大汇丰深财专硕已录取:敢报考北大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北大健康传播专硕:

北大新传健康传播方向历史最高391分:我为什么能考第一

北大新传MJC专硕健康传播方向一战上岸!超级感恩避免成为失学儿童!

北大新闻学状元:

从钢琴湖到未名湖:19北大新闻学初试第一万字超详细备考经验

北大MFA状元:

北大MFA非全广播电视专业总分第一:工作两年的我,如何跨专业考到北大!

19北大MFA电影专业状元:我如何跨考北大MFA总分431分!

北大MFA音乐剧专业状元:失落过彷徨过,我最终应届一战成功上岸!(文末附19真题)

北大保研:

19北大新传健康传播保研经验:两周备战北大健康传播成功上岸!

19北大新传保研成功上岸!找对了路,圆梦北大其实并不难!

北大考博:

分享我的北大新传考博经验!名校新传新媒体考博你必须“有备而来”!


 北师大  


北师大新传专硕专业课总分第一:教你两门专业课如何考到247!

北师大新传专硕总分第二:双非本科的我艰难的华丽转身!

三跨北师大新传专硕一战上岸:别犹豫!别将就!考研就要考名校!

双非跨考零实践零证书不勤奋!但我也能一战考上北师大!

双非一战北师大成功上岸:20师弟师妹们加油!我在新街口等你来!

19北师大新传专硕第七:专业课真的很重要!千万不要抱“应该不会考”的侥幸心理!

北师大考研经验 | 双非辣鸡二本学渣,一战5个月三跨成功上岸北京985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 双非一战19北师大传播学学硕390分已录取!

 

 人大  


19人大新传专硕第一424师姐教你如何做笔记!

把自己当作真正的记者编辑 | 19人大新传专硕总分第二学姐告诉你新闻业务该如何学?


 清华  


清华考研:

19清华国新拟录取:沉淀一年后,我拿到了清华国新和国社的双料offer
清华保研:新传保研推免同时拿到北大、清华、人大三院四校多个offer!我最终选择了清华!


 其他院校  


19一战三跨复旦新传专硕成功上岸!“得暑期者得胜利”是考研最大的真谛!

19清华国新拟录取:沉淀一年后,我拿到了清华国新和国社的双料Offer

普通二本三跨一战逆袭北外新传MJC专硕:第一志愿录取生源(非调剂)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北外新传专硕!

万字说深大:深大新传考研备考全解析!20级报考深大新传必看备考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