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翔在微博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不要变成乌合之众的一员

Nadine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3-06-25
我之前很爱看《奇葩说》,记得主持人马东,在节目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也蛮有道理:“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这句话,在今天这个互联网发达的信息社会,仿佛随时都在发生着。最近,我们的法考男神、正道之光的罗翔老师,也难逃这“这注定的一劫”。

虽然我也知道,他肯定不是被舆论噤声的第一人,然而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但罗老师,还是值得我们来聊一聊。

1

 罗翔老师是怎么火起来的?


(图源网易新闻客户端)

首先,考虑到可能有2G选手,我还是甩一波完整的介绍好了:罗翔,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毕业,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

要说罗翔老师是怎么火起来的,其实可以追溯到2019年的4月,由央视网在其《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B站搞学习》文章中,亲自点名罗翔老师,那时的他已经在法学领域大有名气,但还未破圈。
 
(《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B站搞学习》部分截图)

直到今年年初,罗翔老师讲解的离婚法内容,被B站某知名UP主搬运到B站之后,罗翔这个名字在B站就变成了一个传说。

除了法律领域的博主,就连娱乐类、游戏类以及财经类等博主也纷纷在B站、微博等平台,相继转发罗翔老师的「段子」。

2020年3月9号,罗翔老师本人亲自入驻B站。在首支《B站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罗翔》视频中,他借用牛顿的话明志:


也许我只是一个在海滩拾贝的拾贝者,想借助这个平台能够让同学们看到海边那些贝壳的美丽,更重要的不是炫耀我手中的贝壳,而是希望同学们能看到贝壳后面的大海是那么广袤和美丽。


打开这条视频,“老师好!!”“慕名而来,欢迎老师”“我想考法律!”等弹幕遮天蔽日。很快,视频当日播放量突破500万。(到今天已经达到1026.7万,依然是全站排行榜最高第一名)。罗翔也成为了和国际巨星巨石强森一样,仅两天粉丝就突破百万的up主。
 
(B站截图)

要问罗老师的如此吸粉能力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你去B站,看他的随便一个视频基本就能get到原因了。

 

(罗翔B站首页截图)

实力先行

很多不是法律专业的同学,也都为罗翔老师的“刑法脱口秀”慕名而来。但你可知道,每一条知识点的解读,都是一个学者沉甸甸的学识积淀,才能把法律讲得这么游刃有余。

看看罗翔老师的履历,这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水平法学学者。
 

  1999年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学士

  2002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

  2005年获北京大学大学博士

  2009-201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2013-2014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


用段子把枯燥深奥的法律知识降维得恰到好处

称罗翔老师为“法律界的郭德纲”真的不足为过。“我强奸我自己犯法吗?”“熊猫咬我,我能把熊猫打死吗?”“我用望远镜看女生宿舍构成犯罪吗?”以及法外狂徒张三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罗翔老师有名的出圈梗。“津津有味”也是罗翔老师弹幕里的高频词。
 
(B站视频截图)

从传播角度来讲,有趣又有料可是当今内容营销追求规模化的法宝。算法机制流行的今天,众多自媒体平台的个性化推荐,以及通过点击率与转发量的进一步扩大,使得让人焕然一新的内容,总是更大可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从受众角度来讲,情绪化、感性的东西永远胜于基于事实和理性的东西。在罗翔老师的视频中,严肃冰冷的刑法与段子故事般的案例之间的巨大反差,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把枯燥深奥的法律知识,降维到众人皆能get到还能收获笑声的程度和效果。

这也让罗翔老师的视频内容脱离了说教式的科普,甚至可以说是,他开创了新的普法形式。

人文关怀

看罗翔老师的段子是真的搞笑,可你是否知道,每一个看似荒唐可笑的案例背后,都有着活生生的人物原型。比如二奶案、嫖娼案以及被他反复援引的案例:发生在80年代的粪坑案。

一名险被强奸的女子把歹徒推进粪坑,歹徒三番两次试图往外爬时,都被女子用脚踹了回去。许多法律人对这几脚颇有争议,认为这几脚都是“事后防卫”,而非“正当防卫”。

可罗翔老师不认同。

“你想,如果是你,这个男的往上爬,你踩不踩?你踩。拿不拿石头砸?肯定要砸。但砸的时候别把粪溅到自己身上,这其实就是一般人。”
 
(B站视频截图)

“法律学多了,人就慢慢丧失人性了”,罗翔称,“法律学习千万不要陷入技术主义者,法律永远不能超过社会常识的限制,千万不要带着法律人的傲慢,这种傲慢在我看来其实只是不学无术的一种体现。”
 
(B站视频截图)

此前,《人民日报》曾对罗翔评论道:“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老师这样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
 
2

#罗翔公知##罗翔退博##罗翔怎么了#


时间来到2020年的9月8日,这一天,普法的同时给无数网友带来欢乐的罗翔老师宣布退博了。

事情是这样的,罗翔于9月8日上午,发了一条看似和往常一样的读书摘录。而这一天也恰巧,在进行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于是网友指责他“阴阳怪气”。
 
(源自微博截图)

网友给出的理由是:“一个成天靠蹭热度讲法律知识的博主,怎么可能不关注热搜,不了解当天的表彰大会呢?”

讲真,这理由真的是绝了。首先,罗翔老师的原文中特意加了括号“自省中”;其次,网友直接默认所有人的眼界和格局都和他一样,每天都是靠刷新浪微博的热搜榜来获取信息。再有,了解或是常看罗翔老师视频的人都知道,他不止一次在视频中赞赏抗击疫情的英雄们。
 
(源自微博截图)

然而就是这样看似荒唐的批判理由,却能形成大波的舆论之势,最后甚至骂到#罗翔公知#挂到了热搜榜上,直接逼退罗翔老师。
 
(源自微博截图)
 
3

 罗翔老师的退博,我为什么一点也不意外


这样的结局虽不意外,但我内心还是无法克制地夹杂着苦笑和无力。

话说回来,我为什么不意外?

因为在互联网发表观点这件事情上,貌似有个潜在的规律,就是当你被大众普遍知晓的时候,也就是你“翻车”的倒计时

比如张文宏医生,因为一句“早上不能吃粥”就被骂惨,说他是崇洋媚外。其实张医生的本意是告诉大家,特殊时期,要跟上营养,要多吃鸡蛋牛奶,补充蛋白质,因为针对病毒的抗体产生靠的就是蛋白质。
 

(源自微博截图)

再比如,前几天,网红Papi酱发布了,针对母亲节时自己引发的舆论风波做的视频说明,对“花钱买推广恶意营销”“自导自演”“利用网民网暴别人”等这些扣在Papi酱身上的帽子,一一做了回应。
 
(源自微博截图)
 
因此,我还特意看了下Papi酱引发争论的那条微博,如下。
 
(源自微博截图)

害,看完之后,我真是黑人问号脸,就这,怎么也要被骂,还直接骂到挂上热搜。我%¥&*@......
 
下一个,罗翔’s turn , Fine

其实,这个被大众知晓之时也是你翻车之日的互联网规律,把它对应到学术圈中,我们并不陌生,特别是新传学子。

接下来要提及两本书。

第一本,《乌合之众》。早在19世纪末,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就在其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用生动流畅的笔墨,分析了群体行为和群体心理,他颠覆了人们对于大众常常是朴实、真诚和善良的印象, 认为当个体进入群体中后, 他的思想、个性、美德也就随之在很大程度上消失和异化了,成为一群“乌合之众”, 思想和行事具有极端、狂暴、简单化、低智商的特点, 成为一股对于社会而言的破坏性力量。
 

(源自百度百科截图)

网络时代的到来,就使个体进入了一个无比巨大的群体之中, 而且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 使得网民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大大降低。 

如果说勒庞所叙述的是一个现实空间中集合而成的“乌合之众”, 那么, 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乌合之众”特征则表现得更为显著。若是需要举个具体的例子,那么微博最是如此不过了吧。

换句话说,罗翔老师也是被一群网络虚拟空间里的“乌合之众”给逼退了。不是吗?
 
第二本,《广场与高塔》。全球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弗格森所著。
 
位于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的锡耶纳城,有一座著名的历史建筑:曼吉亚塔楼。

这座塔楼有着102米的高度,伫立于扇形的坎波广场中,当尼尔·弗格森穿过坎波广场,从雄伟的曼吉亚塔楼的阴影下走过时,他惊奇地发现,两种人类组织形式如此优雅地并列在一起:

围绕着你的广场,是一个为各种非正式的人类互动而建造的公共空间;而你的上方,有一座雄伟的高塔,意在象征和展示世俗的权力。

于是,曼吉亚塔楼激发了作者在为本书命名时的灵感,从古代到最近的过去,网络和等级之间互相作用,而把去中心的横向的网络化结构,与高度集中的纵向的等级结构相结合,是《广场与高塔》对于人类社会形态的一个绝妙类比。
 
(源自百度百科截图)
 
这本书认为,人类社会分为两种时代:一个是被等级结构主宰的时期,占据了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一个是充满活力、因技术变革而产生的网络时代。

纵观人类历史,出现过两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网络化时代。第一个网络化时代,在15世纪印刷术传入欧洲之后,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第二个网络化时代就是我们现在,从20世纪70年代互联网出现一直到今天。

之所以提到这本书,「它值得被推荐」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因为,罗翔老师的退博,让我想起这本书中曾提到的一个描述——“广场式对话”,它源自古希腊城邦广场上的对话场景,到后来,我们就把在一个公共平台进行协商或者民主沟通等叫做广场式对话。广场是自由而开放的,每个人进入广场后,也都是平等的,可以聚集、可以私聊,任何的组合方式都可。

这也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不谋而合。但我最愿意将罗翔老师被逼退博的这个事情,归结为“微博广场式对话的缺陷”

因为公共领域,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是通过公众的话语交往论证公共性的意见领域,它处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力图建构起维护社会公益的道义力量。说那群逼退罗老师的网友是道义力量?我得遭雷劈吧!

而广场式对话,貌似很适用微博。平台是开放的、人人都可以参加的、评论私聊转发自发等都ok。

可从罗翔事件中,我们却看到了微博广场式对话赤裸裸的缺陷。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弱制约性,网友的匿名性,过分解读、添油加醋,甚至是言语上开始人身攻击骂爹骂娘也都不费成本,动动手指即可。最后还要编上一顶“公知”帽子扣在罗翔老师的身上。

难怪另有网友表示:“在21世纪的今天,我居然嗅到了文字狱的味道。”

害,不说了......

今天是2020年9月17日,罗翔老师退博的第9天。

我已经开始怀念罗翔老师在微博的日子了......

参考文献:
[1]田雨竹.浅析微博作为公共领域的异化——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20(20):187-188.
[2]罗健溢.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话语狂欢[D].重庆大学,2019.
[3]邱雨.网络时代公共领域的解构危机[J].求实,2019(03):46-58+110-111.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END/

小编 | 芋圆
责编 | 北北
封面图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
声明 | 文中所有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加小助手领取福利 


 推荐阅读 

1. 这样的绿茶研友你见过吗?结尾亮了。
2. 我用7600字教你如何做专题?包教包会!不会你来找我!(文末有福利)
3. 20北大新传上岸学姐现身说法:9月再不开始练题就晚了!
4. 怎么都学不懂的考点:云计算技术
5. 今年考研太太太难了,你能“少干”吗?点进来了解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答题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