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慢就业”对年轻人未来求职弊端重重
长期“慢就业”对年轻人未来求职弊端重重
金牌指导师:“慢就业”最多“慢”一月
■劳动报 记者 罗菁
本报讯 毕业了,却不着急就业?这样的“慢就业”现象,如今在沪上的应届毕业生人群中不乏少数。在昨日举行的“江浦汇·宝地乐业空间招聘会”上,杨浦区金牌职业指导师武亭指出,虽然“慢就业”并不等于“不就业”,但是长期“慢就业”对年轻人未来求职弊端重重,在她看来,应届生最多“慢”一月,以免反而出现职场不适应。
多重原因导致“慢就业”
昨天的招聘会现场,共邀请了29家用人单位,开放近100个招聘岗位,吸引了200余名青年大学生参与。
记者在现场发现,可能是为了针对更多应届生,岗位门槛并不高,且企业质量也不低。不过,仍有部分求职者似乎兴趣不高,甚至有“走马观花”者。
“现在的年轻人,不少人越来越不着急找工作。”武亭表示,她们在职业指导中发现了一种倾向,部分应届生开始选择“慢就业”,虽然总体比例并不高,但这一群体确实存在且人数近年来有所上升。
武亭分析认为,“慢就业”的原因各异,有的应届生想“玩”,认为自己这么多年学业的忙碌,终于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放松身心;有的则是希望提升自己,忙着留学考试等;还有的则认为暂时没有适合的工作,继续摸索观望……
“我们发现,慢就业主要从85后开始出现,到了95后开始比例增加。”武亭如此说道。
“太慢”导致职场不适
值得指出的是,和“宅一族”相比,“慢就业”并非是不就业。
对此,武亭也表示认可,在她看来,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应届生在“慢就业”期间自我充电、长长见识、增强本领,这样的“慢”实则是一种沉淀和积累。
“但是,这是有时间限度的。”武亭指出,“慢就业”等待的期限不宜过长,不要让自己变得颓废,更不要故意拖延,因为时代更新速度很快,跟不上节奏有可能会被社会淘汰。
在日常指导中,武亭遇到过多位所谓的“慢就业”应届生,其中3个月以上的比比皆是,半年以上的也不少见。这些年轻人普遍心态出现失衡,有的即便走上工作岗位,也因为职场不适,与同事、上司出现矛盾。
在武亭看来,消极的“慢就业”,其实就演变成了“懒就业”,最终或屈从于工作但心中不满意,或“高不成、低不就”,或干脆放弃寻找。
最多“慢一月”即可
武亭告诉记者,通过职业指导的实践,她认为“慢就业”的最长期限应该在一个月左右。
她指点应届生,选择“慢就业”犹如赛跑,开始时后退几步,是为了将来跑得更快更远,但是不能一味后退拖延,否则别人都跑到终点,自己还在起点处徘徊。还是应该做好规划,给自己一个合理期限来缓冲。
本文转载自劳动报 | 本报记者:罗 菁
封面配图来源于人民政协网 http://www.rmzxb.com.cn/c/2017-12-14/1900750.shtml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仅做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原文链接。
热议话题
3.硕士生遭遇求职困境,面对“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该何去何从?
征文选登
1.【求职经历】艺术硕士的求职路2.【职场分享】工作四年,依然坚信:青春不散场,梦想不辜负3.【职场转变】从教师到事业单位科员的这两年:牢记初心做自己4.【求职经历】从求学到求职:你只管努力,一切自有安排5.【公考之路】不忘奋斗初心,怀梦坚毅前行6.【初入职场】职场小蘑菇如何在逆境中迅速成长7.【职场成长】从被父母支配到决定自己面对8.【初入职场】我与5G共成长9.【求职分享】我的国企、高校求职经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