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探:法学青年的成长范本
点击上方蓝字,懂法不迷路
2018年,刘探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进入法院工作。几年来,他始终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汗水见证成长,用奉献丈量价值,逐渐从案卷堆里默默“搬砖”的“小助理”,成长为一名合格法官,时不我待展青春风采。
进入法院后,刘探被分配到条件最艰苦的九堡人民法庭:办公楼是过渡性质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已老旧,法庭前面是停车场、后面是荒野地,只有一个派出所和一家驾校“左右相伴”。令他更没想到的是,中午午休时竟会被同事叫醒:“下雨了,快拿脸盆出来接水,不然案卷要打湿的。”由于房屋老旧,屋顶修了漏,漏了修,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雨一来就要到处找盆接水,避免案卷被打湿。
除了办公条件,法院工作似乎也不如他预想的顺利。他常常遇到“说不明白”的当事人,简简单单的法条讲了好几遍对方还是表示听不明白。说的次数多了,自己难免会不耐烦,脾气一来,当事人又抱怨“这个小刘法官态度不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让这个“顶着名校光环的高材生”陷入了迷茫。
在一次案件审理中,一位85岁老人颤巍巍地走进法庭,要求其儿子返还代为保管的钱款,但儿子拒绝返还,老人无奈将亲儿子告上法庭。拿到这个案件后,刘探对案情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了来龙去脉以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续为双方做思想工作。
终于,在他的努力下,儿子当场将钱款返还老人,老人也决定撤回起诉,一家人和好如初。这件事让刘探体会到,没有谁会愿意“吃官司”,老百姓之所以选择到法院,就是希望能有一个说理的地方。自己要付出更多耐心和包容心,让他们听得懂、想得通,而不是简单生硬地就案办案。难搞的不是当事人,难搞的是自己啊!
就这样,他坚持用“诚心”换“真心”,在人民法庭工作了三年。“苦是苦了点,但每化解一起矛盾纠纷后的成就感让我很满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经过法庭三年的学习与磨炼,刘探逐渐成为一名靠谱的“小助理”,开始体会到法官这个职业的魅力,也慢慢读懂人民法官的真正含义!
2021年,根据工作安排,刘探调至刑庭工作。在新的岗位上,他更加认真钻研,经常抓住案件细节,追根究底,在大家看来甚至有点“顶真”了。但就是这种顶真,练就了他的“火眼金睛”,时常能发现案件中存在的证据问题。在一次案件中,一名被告人被公诉机关指控涉嫌“保险诈骗罪”。刘探在阅卷时发现案件证据存在问题,他坚持要求公安和检察院进行补侦。在补侦的过程中,案件追诉标准发生变化,公诉机关主动撤回起诉,被告人免于刑事追究。
追求公平与正义的道路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充满艰辛,工作中并没有那么多鲜花掌声、激情浪漫,更多的是忙碌压力、清苦平淡。“追光的人,自己也会身披万丈光芒!如果心中有光,又何惧山高水长!我心甘情愿追随这法治之光、为民之光!”
通过不断努力,刘探于今年9月通过法官入额遴选,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法官。
除法院本职工作外,刘探还不断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彰显青年干警的使命担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人心惶惶,正在河南老家过年的刘探听说院里志愿者紧缺,二话没说,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交通上的不便,立刻回杭参加志愿服务,并主动向组织要求将他安排到夜班、条件艰苦、风险较高的点位。回杭当晚21点,他和同事便准时出现在火车东站枢纽,全力开展排查核验来杭旅客身份信息等工作。因同住室友需要居家隔离,为能顺利出门参加防疫工作、不影响值班,刘探主动住到办公室里来。“这样可以保证我顺利参加志愿服务,还能顺便在单位值班,节省了人力和来回交通,志愿服务、法庭工作两不耽误。”
从校门进入院门,刘探始终保持昂扬奋发的青春朝气、舍我其谁的青春锐气、坚毅果敢的青春力量,一路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在“可为”的时代,做“有为”的法院青年。
供稿丨政治部
作者丨刘平原
责编丨阿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