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纵览 |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承载社会责任 践行绿色发展
— 院长寄语 —
院长:许天福教授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走过了22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了在国内环境、水资源和地下新能源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科研单位。我们真诚地欢迎优秀学子加盟!期待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合作!全院师生将面向我国环境与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重大需求,结合环境和水学科领域的国际前沿,坚持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在学科建设中坚持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办学理念,遵循创新、开放、务实和国际化的办学模式,以培养水资源、环境和清洁能源发展领域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根本任务,为建设成为优秀人才辈出、研究水平高、学术氛围好的国内一流学院而奋斗!
— 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
环境、资源与能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01年由原长春科技大学的水文地质专业(创建于1952年)、环境工程专业(创建于1993年)与原吉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创建于1979年)的相关学科专业合并组建了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大学顺应时代要求、急国家之所需,在原环境与资源学院基础上,增加新能源学科与专业、培养新能源领域急需人才、加强地下新能源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于2018年6月28日成立了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学科与专业
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也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独立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参与共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二级学科6个,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下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4个二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下设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下新能源与碳储工程2个二级学科,形成了环境、水资源与新能源交叉融合、互相促进的局面,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学特色。
学院按水利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招生。本科专业包括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于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于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科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1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为吉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连续三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已于2022年招收首届本科生。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余人,其中教授40余人、副教授30余人、讲师10余人。师资队伍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各类省部级人才10余位;近30名教师入选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特聘人才岗位。
科研学术
学院科研工作面向国家环境、资源与能源领域的战略需求,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横向项目360余项,总经费2.5亿余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9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3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专项项目1项、面上及青年基金项目等57项。近五年来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授权发明专利53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SCI论文近900篇,许天福教授2014-2022年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石油化工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发改委2016年批复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主要任务是围绕新时代国家环境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污染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技术、污染场地修复功能材料等工程化应用研究。
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筹建,2015年通过验收正式成立,下辖34个专业功能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供水安全、地下水土环境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深部地下水热资源与环境效应。实验室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南水北调、雄安新区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干热岩开发利用、东北黑土地保护、水土环境修复等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环境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供水安全保障等领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国家智库建设:为国家和地方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黑土地保护、双碳目标达成等提供立法、政策建议等。
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生培养
学院在校本科生914人,硕士研究生315人,博士研究生190人。每年有近20%获得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资格,近53.6%考取硕士研究生,录取学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4.6%的同学赴海外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录取学校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90%,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用人单位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学实践
学院建立了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有多个检测分析仪器实验室及50多个专业基础实验室,总面积3300平方米,仪器设备2200余台,总价值约3400万元。通过各类竞赛和创新实验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创业能力。
本科实验教学中心
学生暑期在企业基地进行认识实习
学生暑期野外实习
社会实践与业余生活
学院重视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水日”“地球日”和“环境日”开展宣传、调研、讲座、论坛和辩论赛等一系列的校内外科技文化活动,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活跃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持续开展“从新出发,名师领航”、“学业赋能,环辅助成”等系列学业指导活动,邀请学院院长、资深教授、优秀学长亲身讲述,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连续多年开展迎新晚会、吉林省青年环保论坛、吉林省大学生环境创新科技竞赛等文体活动,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院下属社团环境保护协会和曲曲吉他社均被授予“吉林大学五星级社团”荣誉称号。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国际合作
学院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韩国、加拿大、荷兰、西班牙、新加坡等11个国家的20余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合作与人员交流。近年来,主办了“干热岩资源勘查和增强型地热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日韩水科学论坛”等较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在内的60余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做讲座42场,全英文授课19门,为有志于新能源与环境事业的青年学子开阔了学术视野,提供了前沿科学思维交流平台。
学院大力拓展交流渠道,努力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及交流能力。近年来有410余名学生获得资助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高校进行短期学习。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签订“3+1+1”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肯塔基大学签订了“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在学期间,本科生可申请参加联合培养或交换学习,研究生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项目。
学生暑期赴日本、韩国高校参加认识实习
新能源与环境学院优秀学生海外提升计划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日本东京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美国莱斯大学
知名校友
学院的部分知名校友包括: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徐绍史,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学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宫辉力,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等。学院还有很多杰出的青年校友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胡春、段春迎、吴青柏等。
— 专业(类)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分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方向,水利类分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按专业单独招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培养目标
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需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具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计算机等知识基础,掌握水、气、土壤污染和环境监测、及其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规划管理等理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环境学科的工程技术和研究人才。
大类培养与专业分流
学生在第二学期结束后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培养:
(1)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化学、环境规划管理、环境健康、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系统数字化管理方面具有特色。
(2)环境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地学背景,具有集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水污染治理技术与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及处置、环境生物技术、环保设备研发等学科于一体的成熟专业体系。
就业方向与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生毕业后在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及其它污染防治等领域具备优良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能在国家机关、环保机构、企事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管理及相关工作。
2022年环境学科毕业生55.6%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其余到环保相关企事业单位或国家大型企业从事环境相关工作(如: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环质环境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地勘水环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水利类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水资源与水环境领域的重大人才需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基础,系统掌握水资源与水环境勘察、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持续学习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大类培养与专业分流
学生在第二学期结束后按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两个专业培养:
(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特色在于:面向完整的地表与地下水文循环过程,立足于水利、地质及环境的学科交叉,着眼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系统中的运移与转化,着力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一系列复杂工程问题;
(2)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在于:面向地球内部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立足于深厚的地质学科基础,着力解决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环境及地下水生态等复杂工程问题;
就业方向与毕业生就业情况
就业主要面向水利、生态环保、自然资源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水资源勘察与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水环境与水生态的保护与治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也可在交通运输、住房与城建以及应急管理领域,从事与工程水文、工程渗流以及水旱灾害防治的相关工作。
2022年水利类毕业生中52.9%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其余到水利、国土资源或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如:自贡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
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聚焦零碳、低碳排放的新型清洁地下能源以及地质、生态固碳,培养具备“零碳能源”地热能和“低碳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评价、开发利用等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和先进技术,具备二氧化碳地质利用、生态系统碳汇等固碳技术的原理与技术方法,能够解决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工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专业内容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掌握零碳能源、低碳能源勘查与开发利用的宽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碳利用与封存的技术方法,接受科学实验、野外实践、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在相关领域经过实践锻炼,可从事地热能等新型清洁地下能源的勘查开发利用、二氧化碳地质利用封存、生态系统碳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管理工作;可成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优秀人才第一资源。
专业特色
聚焦零碳能源地热能的地质勘查、开发评价、转化利用等全过程,着眼碳的地质封存与资源化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碳汇,构建“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展现多学科交叉理论体系,形成碳中和目标进程的优秀人才输送渠道。
就业需求与毕业去向
随着国家“3060”双碳目标实施,“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提到新能源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解决新能源行业“人才荒”困境迫在眉睫。地下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涉及物理学、化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子电工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管理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产业。因此,地下新能源领域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更是急需填补的人才缺口。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已于2022年9月招收首批本科生,学生毕业后,预计有60%考取本校及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如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等),其余到国家机关、环保机构、企事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就业。
咨询电话:
0431-88502167
学院官网:
http://cer.jlu.edu.cn/
内容来源: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出品单位:吉林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往期推荐
1 | 院系纵览 | 地球科学学院:探究地球奥秘 服务国计民生 |
2 | 院系纵览 |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器才并重 向星天地海进军 |
3 | 院系纵览 | 交通学院:育人为本 求实创新 |
4 | 院系纵览 |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明志 笃行 精耕 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