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搞清人类为啥会那么“作”的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2017-10-10 清风徐来 阿尔法洞

阿尔法洞  原创文章



「  其实你的体内,有两套系统。 」

from Mr. F.




有个爱炒股的朋友,平时会问我有什么推荐的股票。有时,给他推荐一个股票,第二天问他买了吗,他会说现在手上的股票还亏着,没舍得割肉换仓,想再等等。但也有时候,他换得很快,说现在手上的股票反正都还赚着,就很干脆地换了。


其实,面对新的机会,无论手上的股票是处于赚着的状态还是亏着的状态,卖出的价格都是一样的,但就是有人过不了自己的关。


以前我给一家广州企业做咨询项目,想请一位美国专家来给公司高管做一次讲座。我通过中间人,向对方提供1天5万的报酬,对方回复时间不太排得开。


后来,我调整了方案,把地点改在丽江,预订了当地最好的度假酒店,并同时提供他太太一起来回的机票,邀请他们夫妇来旅游,然后顺便做一次讲座。这回,对方竟然欣然答应了。事实上,最后总的费用比直接给报酬,还省了不少。


为什么身边总有这么些人和事,在面对本质上一样的事情的时候,却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呢?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让人觉得有点“作”。


现在,有人搞清楚了背后的原因,而且,这个人还因此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

行为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昨天,2017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正式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泰勒是“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者。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一切都以“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也就是说,人们会理性地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假设,有点像经典物理学,是在没有阻力和地心引力的环境里研究问题,探寻事物的运行规律。


但事实上,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做出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并不见得会那么理性,经常会夹杂很多情感和心理的因素。


在过往经济学的研究中,把这些无法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的非理性现象都是作为“例外”来处理的。而第一次正视这些“例外”现象,并通过引入心理学理论来做人类决策和行为研究的,就是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可以说是打通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一座桥梁。




2

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例外”


在传统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例外现象,叫“亚洲疾病效应”——人们在回答本质上相同问题的时候,会因为不同的问法,而做出不一致的回答。


在一个实验中,两组受访人被告知美国正面对一种不寻常的亚洲疾病冲击,600人可能死亡,现在有A和B两种治疗方法。然后,实验者对两组受访人分别采取了不同的问法:


【问法一】


方案A:200人会获救;

方案B:有1/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获救,有2/3的可能性无人获救。


结果,72%的人选择方案A。


【问法二】


方案A:400人会死亡;

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


这一次,78%的人选择了方案B。


其实,这两种问法,本质上都是在问同一个问题,方案A都是确定的,方案B都是不确定的,而且数量水平也都一样。只是问法一呈现的是“获救”, 让受访者主要考虑的是救人;而问法二呈现的是“死亡”, 让受访者的主要考虑变为了死亡人数。这种问法上的差异,给本应该一致的回答带来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两种情况分别表现出对损失(死更多的人)的回避和对利益(救活更多的人)的偏好。


这也解释了我的那位炒股的朋友,为什么在亏损状态下倾向不愿意调股换仓,而在盈利状态下就很快换仓了。


有研究表明,同等程度的损失带来的痛苦是收益带来的快乐的2.8倍。所以,人们总是持有亏损的股票,但卖出盈利的股票。要拿住腾讯这样的超级牛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类就是这么一种非理性的生物,而且,非理性得不由自主。




3

一块钱是不是一块钱?


传统经济学会告诉你,一块钱就是一块钱,而行为经济学会告诉你,不见得。


泰勒对行为经济学做出的另一大贡献是,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他认为,除了钱包或银行账户这种实际存在的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所以,现实中,很多人在拿了年终奖后愿意去采购一些大件物品或奢侈品,但不愿动用工资收入,去买这些东西。


而事实上,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年终奖和每月的工资,都是对你一年工作的回报,一块钱就是一块钱,是没有区别的。


以前,每逢节假日,我都会给父母红包,但后来发现给父母的红包他们从来不用,都存起来了,哪怕有自己很想买的东西,也不会去买。


后来,我得知妈妈很想买一台全自动缝纫机,当时在用的手机也该换了,但她自己就是舍不得买。我就在那次中秋节的时候,用原来打算给她的红包买了缝纫机和手机给她,她特别满意和开心。其实,从经济意义上,这和我给她红包,她再去买是没有区别的。


我有个表妹开车技术一般,平时难免跟人磕磕碰碰。有时候撞了别人的车,就会陪人家三五百,每次她都很懊恼。后来,她老公让她每年先在车的储物格里放1000元钱,作为专用资金。从那以后,再发生磕碰赔钱的事情,她就没有那么懊恼了。甚至,到年末的时候,还会因为这1000元还有结余而开心一把,觉得有了额外收获。


我还有个朋友,也已经财务自由,前两天拿到我们公众号发的粉丝福利摩拜月卡,可以免费骑行摩拜单车一个月,特别开心,在微信里特地跟我说谢谢。


其实,经济价值还是那个经济价值,只是他们把不同的钱划在了不同的账户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感受罢了。


我邀请的那位美国专家,正是把报酬和招待放在了不同的账户里,才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反馈。


想明白了这些,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根本没必要为一些没有差别的选择而烦恼纠结,或者索性顺应自己的情感需求,顺势而为——这都能让原本一样的生活,过得更有幸福感。




4

学会和两个系统共处


那么,人既然是趋利的,为什么会经常做出那么不理性的事情呢?


在人体内部存在着两套认知系统,叫“一号系统”和“二号系统”。一号系统,是基于人类直觉的认知系统,它形成的判断几乎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和基于自身情感的。一号系统的特点就是运行速度快。而二号系统,则是基于逻辑的认知系统,它形成的判断需要经过逻辑推导,需要本人有意识地开展思考并克服情感因素。也因此,二号系统的运行速度要慢于一号系统。


由于一号系统运行速度快,人往往会倾向于根据第一反应的直觉来做判断。直觉有时候会对,有时候会错。当一号系统发生错误时,二号系统就会试图做修正,当二号系统无法有效修正时,人们就会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体内两套系统的存在,体会自己在做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时候,是在哪套系统上运行,在那种情形下,起主导作用的这套系统是否合理。


掌握了这一点,既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自己和改善自己,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调整自身和他人的人际关系。



马上关注公众号

回复“50”即可获得

洞主送你的《创富思维50则》



阿尔法洞第058篇原创作品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戳 阅 读 原 文 ,查 看 往 期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