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聊天实验
大家新年好,我是 Forrest。
结束完摩洛哥的旅程回到东京的 Sunshine, 一时兴起在线上冬聚市集上摆了个「聊天创作实验」摊位,在和灵感买家一对一聊天的同时,为对方创作一幅画。本篇记录[1]是 Sunshine 和十位聊天对象的谈话记录与即兴画作合集(最初发布于 Sunshine 的博客)。或许是受到了 Sunshine 的对话启发(或许不是),在这之后,Forrest、芒果、Elon 也相继开启了各自的聊天邀约。
希望这个合集能促发你在新的一年开启一段新的对话。
作为聊天的交换,为你创作一副画
Sunshine
2022 年 12 月 5 日,灵感买家俱乐部[2]的冬季闲置市集活动开始的前两天,我发现当天晚上有时间,而且摊主还可以继续报名。于是,5 分钟之内,我突发奇想决定摆摊卖艺凑个热闹。喜欢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的我,期待能用自己即兴画的小画来交换和俱乐部成员的一对一聊天经验。
在与第一位朋友聊天后,我就发现,这直觉性的头脑一热比我想象中的有意思多。于是,我决定将与朋友们的对话创作实验记录下来,供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在本篇汇总中,我想尝试用细节和描述性的语言重现对话和创作的过程,并尽量回避对画作进行附加式的阐释和解析。并且,出于聊天对象个人隐私顾虑,我会尽量不展现对话中有关聊天对象的个人经历和细节。
No.1 一个人也可以充实和满足的精神状态
聊天对象:一翻
谈到创作,自我分析中我的创作瓶颈是动机和经验的不足,而一翻则认为素材和练习的缺乏是她的痛点。与此同时,我也因为太久没有画画由此落笔十分犹豫,可以从我颤抖而凌乱的笔触中感受到我的手生。我们感叹道,积累和练习真的是创作的地基,能在不给自己增添压力的情况下坚持日常练习极其重要。
谈到人际交往,我与一翻都不太擅长多人社交场合,倾向于独处。但是,感受到寂寞时还是希望身边有朋友可以倾诉。
「如果 Sunshine 不留在日本或者国内,有想过在哪个城市或者乡镇找到自己的团体吗?」一翻问道。
「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最终都会归于独处。哪怕现在能遇到最接纳自身的社群,终究是会分离。一期一会的瞬时性是我留学以来最深切的体会。」我想了想,说,「现在的我认为,与其期待他者,追求一个能适应的,接纳自己的团体;不如培养一个人也可以充实和满足的精神状态。」
一翻对桑泽设计学校很感兴趣,如果未来有机会在东京相遇,很期待能在桑泽步行距离 10 分钟的代代木公园一起做瑜伽!
📮 (附上一翻的信件)
Hi Sunshine,
谢谢你的画,像是提前收到圣诞礼物的心情,也希望你同样有享受这个过程。
和 Sunshine 聊天有种暖呼呼的感觉,期待下次和你的交流,也期待你的 newsletter,更期待你的瑜伽课。祝你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另外附上一张我最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也是我现在朋友圈的背景。之前从来没有留意过光盘折射的光线,所以是个惊喜的意外收获,也分享给你,希望我们都能折射出自己喜爱的颜色。
一翻
No.2 希望和恐惧都是心灵对未来的投射
聊天对象:Sylvie
「为什么 Sunshine 可以做到,与第一次对话的陌生人完全敞开心扉?」她问到。
很有意思的是,我在摩洛哥和德国的姐妹们对话[4]时也收到了同样的评论。「面对完全没有交集的陌生人,我反而不用顾虑这段对话,会因为双方的身份、标签、所属等对双方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能更诚实地表达自己。」我回答道。
「Sunshine 在准备做这个创作实验的时候,会有所顾虑吗?比如,如果还没聊到 30 分钟就尴尬冷场,它会不会影响你接下来对话的心情?或者有没有担心被陌生人坑的恐惧?」
要不是被问到,我都没有想过,这个创作实验有这样的隐患。我确实没有任何顾虑,因为,哪怕双方根本对不上波长,甚至出现意见冲突,我也很享受每一次对话,不会对对话有所希望和恐惧。
我也曾恐惧于与他者深入交流;而我现在意识到,这种情绪来源于内心深处对自我和他者的标签和身份认同。是一种「我认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遇到那样的人我们可能会聊不来;而我会和那种人对上波长」的预期。然而,这其实直接联系到对他者的期望与好坏的评判,当不如愿时,我就会失落,甚至埋怨他人。·
但是,现在的我意识到,希望和恐惧是心灵对未来的投射,是小我(Ego)掌控感的体现。而放下所有对自身与他者的身份标签时,我就能放下希望和恐惧,享受和每一个独特和自由的灵魂的交流。
P.S. Sylvie 的提问和对答的方式很像播客主持人,非常清晰流畅和自然,这宛如泉水流淌一般的对话极其令人享受。我从没有类似的体验。在对话中,我尝试了从身体中抽离,结果发现思维仿佛进入了更高的纬度,以俯瞰的视野在聆听自己参与的一集播客。
将这个感想告诉 Sylvie 后,果不其然,她有参与和主持两档播客:《艺术误读》[5]和《三十未满》[6]。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收听!
No.3 遵循自己此刻的好奇心
聊天对象:Forrest
Forrest 是我进入灵感买家俱乐部后除 Bob 外第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们从来没有一对一交流过。所以我很开心终于有机会与 Forrest 对话。
为了氛围,我们在冬季市集我的摊位旁碰面。于是我首先描绘了摊位上我布置的幕布。
打开摄像头后,我们讨论了外表与内心的联系。我谈到,自身通过剃光头这一项破坏性的外貌改变,突破了内心曾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获得了巨大的勇气和自由。
接着,我们聊到了互相的年终总结。因为我不会以年为节点,而是以重要事件来认知时间,所以没有做年终总结的习惯。而 Forrest 则习惯以三年作为一个人生周期,并且因为她喜欢 23 这个数字,所以非常想记录 22 年。
接着,我们谈论了兴趣与专业。对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她和以建筑为专业的我,在研究领域的宽泛性上达成了共识。我们认为,某一专业可以从自身出发,横向链接任何领域,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我们给自己的志向下一个定义或标签,可能会成为对自己的限制。因此,我们认为,脱离概念和归类的束缚,遵循自己此刻的好奇心去广泛学习和研究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我们聊到了文化研究和考现学的区别。我认为,考现学是以考古学的视角和手法来研究当代事物,更加客观和物质性;而文化研究则是以各种不同的视点来观察某一文化现象,其中包含了置身于当代社会中的各种职业、标签和文化背景的人的想法。
希望 Forrest 在俱乐部的学徒生活丰富多彩!
🧩 Forrest 的 telegram 频道:2300 颗树[7]
No.4 柔和与在地
聊天对象:达达
在播客内容制作的过程中,达达曾经采访过国内有名的建筑师,同时她很好奇建筑系学生的生活。每个国家的建筑系都不太一样,比如对于大一大二是教养学科的东大生,真正的专业教育只有两年半。所以尽管我已经大三下,还是没有特别充沛的专业知识。同时,东大作为综合大学,其下的建筑学科中设计只是很小一部分,还有构造、设备、历史、规划等方向可供学生深入研究。
这也是我最喜欢建筑学科的一点:建筑跟社会文化环境的所有部分都息息相关。不管是走在散步,饮食的生活中;还是经济,政治,文学等看似毫不相关的学习中,都能汲取到建筑相关的灵感。我的探求心和求知欲在进入建筑专业学习后倍加放大,如饥似渴地想要了解人类相关的一切一切。
当被问到喜欢的建筑师时,我回答,自己并不会喜欢一个特定的建造者。建筑的时间性、在地性和社会性紧密相连,影响着设计师在其诞生过程中能发挥的作用。所以,同样一位建筑师,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会孕育出完全不同的作品,而强行在其中寻找作者性这种现代主义式的评价是我想避免的。
而去除作者性评价后,我喜欢的建筑师都十分注重土地与地域的连接,乡镇原本的风貌,在了解本地人的文化和意愿之上才进行设计。比起拔地而起的奇特存在,我更喜欢那些跟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仿佛地貌本身;咋眼看上去平庸无奇,但是仔细分析动线和规划之后,能感受到在各个细节的用心良苦。
关于我对乡镇振兴的思考,由于篇幅问题,我会在未来单独写一篇文章详细阐述。
有意思的是,达达问是不是所有人都问了建筑方面的问题,但其实她第一个提问的(笑)
最后,达达总结这次对话主题为:柔和与在地。我不禁被这强大的文案能力折服了!
🧩 达达的城市信息食谱
No.5 AI 生成和即兴创作
聊天对象:Mimicry
Mimicry 跟我讲了他开发过的 AI Chatbot,不管输入什么话它都能找办法来夸你。据说,他的语料库来源于好多个微信夸夸群。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知道夸夸群的存在!
接着,Mimicry 表示了对俱乐部咖啡馆和市集用的线上交流平台 oVice 的兴趣,它虽然小,但是功能都够用,给了使用者很大的设计自由空间。我笑着说,oVice 的界面有种复古时髦的 QQ 秀感。QQ 秀在 Mimicry 的年代是主流文化,但是到我的年代已经是非主流了;如果 3 年间隔了一代人的话,那 3 代就是 QQ 秀的到达顶峰再陨落的历史吧。我很好奇,现在的 10 后们还用 QQ 吗?
随后,Mimicry 提议我可以用今天聊天的关键词来生成 AI 图片,来跟我的 30 分钟即兴创作对比看看。结果出来后,我们在还是我画的鸭舌帽好看的意见上达成了共识,稍微缓解了我的 AI 过敏症。
No.6 没有足够的技术,是否能创作
聊天对象:Kosame
身为同住在东京的朋友,Kosame 已经工作。在未来预想图做撰稿人的Kosame,非常热爱写稿;比起本职工作,她更能在写稿的副业上获取灵感,进入心流的状态。
我们的交流逐渐转移到「没有足够的技术,是否能够创作」的话题上。身为工科专业的学生,曾经的我一度迷恋工具和技术本身,想象力和实践力却被限制,对于自己的灵感第一时间只考虑现实性与技术问题。然而,我的创作热情和完成度最高的初高中时光,只能跌跌撞撞地使用软件和工具;但是正因如此,我的想象力没有被设上限,可以在学校课也不听,饭也不吃地一直在画分镜,思考不考虑技术。
在海外建筑参数化设计已经普遍渗透的环境中,东大近两年才开始教授软件技术和工具,这一个例子经常成为建筑教育古板和传统的象征。然而,尽管效率极其低,许多建筑师也坚持手绘和制作实体模型;以前我不理解,但是近期我逐渐感受到,身体的能体感的物理空间尺度感,是现在的 CAD 和 VR 技术还无法完全完全再现的。所以,比起完全用 CAD 代替手绘,3D 模型代替实体模型,我更倾向于混合地使用传统和现代工具:譬如在 iPad 上手绘,保留用手描线能把我的尺度;或者用 MR 技术在基础塑料板制作的实体模型上添加纹理与布景等。
No.7 嬉皮士与古着文化
聊天对象:Jack
接着,Jack 和我对可持续生活方式进行了一番讨论。同为城市生活的爱好环保和自然的人,我觉得尤其是城市人可以不用对标榜环保,自然等带有羞耻心,害怕被认为装腔作势。在东京,身为一个异类,自己经常会被质疑,但是,当我意识到,剥夺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痛苦,远大于被陌生人怀疑的难受后,现在的我已经可以堂堂正正地在他人面前表达我的理念了。
一个题外话,我们俩都刚看了海洋保护公益宣传大片《阿凡达 2》。尽管看过各种捕鱼业纪录片如 Netflix 的 Seaspiracy,但是《阿凡达 2》中描绘与动物的羁绊和后面捕猎的反差特别逼真的鲜明,后半场我基本一直在抹眼泪,特别痛苦。
我特别喜欢并且共感 Jack 对兴趣爱好的见解。他说,阅读、音乐和电影不是兴趣爱好,而是空气和水一般不可缺少的存在,没有它们的生活是不完整的。而 Jack 的兴趣爱好是寻找生活中的微笑但是有趣的瞬间。比如他前几天看到一个塑料袋被风吹拂并拍打到栏杆上,但是当他用手机开始记录时,塑料袋仿佛感受到召唤一般,飘浮回他的身边,这个瞬间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No.8 保持流淌的笔触
聊天对象:阿E
在我与阿E 的对话中,城市的体验感想占据了重心。
我的城市生活节奏感在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深圳刚到东京的时,我特别不适应日本的慢节奏生活。可是这 3 年生活节奏指数级放慢,现在已经无法跟上东京人的步伐——真的,街道上走的时候永远被东京人不断超车。一个月前在展览会出展时,我已经可以与从地方远道而来的日本朋友一起吐槽东京人生活节奏之快。估计哪怕回深圳也无法适应以前的生活了吧。
在大理短居的一段时间中,虽然刚开始忙于参加各种活动,但是当真正慢下来开始感受城市时,阿E 感受到了大理的多元包容和宜居。我和阿E 都向往小城镇的慢节奏生活。
阿E 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感兴趣。他提到,对我这个创作实验感兴趣,是出于最近对绘本这个媒介的思考。以图片和影像形式,而非文字和语言来思考的我,特别喜欢,也曾经创作过绘本。
我们聊到社会环境是如何用固有观念规定孩子纯正的想法的。前几天,在做一位阿拉伯语书法家参观日本书法兴趣班的翻译时,书法家让我问一位准备回家的小学生,他的梦想是什么?未来想当书法家吗?我顿时感到非常害臊,但只能支支吾吾地向那位小学生提问。
果不其然,小学生陷入了沉思。大概过了 30 秒后,顶不住尴尬的我再次问道,「那,那能告诉我你为什么想学书法吗?」「因为写帅气的字很帅气!」他天真无邪地回答道。「好!好!」我十分开心地拍手鼓掌。
从小时候到现在,我都无法也不喜欢回答有关梦想和志业的问题。身为大人,我也不想让对某一职业的抱负憧憬来框住孩子们的最纯真的动机。能单纯地享受当下的乐趣,已经是最了不起的生活了。
接着,有丰富的教练咨询经验的阿E 和作为瑜伽老师的我,谈到了人生教练跟瑜伽老师的人生哲理的相似性。
阿E 从我的画中,仿佛看到他在一匹马上驰骋。我很欣喜,虽然画中没有什么具象的信息,但是作画时,我唯一注重的便是保持流淌的笔触,我很开心它能带给观者驰骋的意象。
阿E 准备明年从北京搬到深圳,勇敢追寻于他意义的事业和人生。我也遵循自己最热诚的行动目标,为更多人带来笑容和勇气的同时,踏上不被束缚的旅程。我们为彼此互相送上了祝福。
No.9 倾吐无关紧要的小事与废话的需求
聊天对象:芒果
这与我健身的经历很像(具体内容已在 Vol 4. Non-Dualism as Prescription for Self-Exploitation | 非二元论作为自我剥削的处方[8] 中阐述)。但是在哈他瑜伽中,比起体式本身,我们更重视呼吸与思维的稳定与平和,所以每天都会根据当时身体的状态调节体式的顺序和选择;这一点让我非常容易坚持日常练习。
12 月 18 号与芒果聊天的时候,我特别开心地听到,芒果与我交流后,尝试每天跳过一两个体式,现在已经能以更好的心态来面对瑜伽练习了。
接着,我们的话题转移到瑜伽教学中的口令。用英语拿到瑜伽老师资格的我,不太适应中文口令偏硬性指令的风格,想请教芒果的见解。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芒果在自己练习的时候也喜欢听英语的口令,因为英语的口令比中文更让人放松。
于是我们讨论起不同语言的口令适合的运动场景。英语的口令十分温和,并且一个单词的发音可以拉的很长,很适合舒缓身心的哈他瑜伽,阴瑜伽;中文的口令会让我联想到体育课,指令偏强硬和刻板,适用健身等危险性高的场景;日语的口令里都会加上建议性的后缀,很像给小学生上课,适用于活泼和元气的场景,如有氧操等。
芒果说,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譬如亲子瑜伽中,就不能像成人瑜伽一样灌输很多指令,需要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提起对瑜伽的兴趣。
对话中,芒果问道,在吃不完饭时,她会对厨师感到非常抱歉,结果倾向于逼着自己完食。如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有趣的是,这个心理障碍在从小教育绝对不能剩饭的日本特别常见,甚至有「会食恐怖症」这个专门术语来描述这个心理。我的解决方法是剩饭之前跟厨师大力夸赞饭菜的美味,并表达自己的感谢,然后再抱歉地说自己的胃实在无法承受。重要的是,态度一定要友善但是坚决。
最后,芒果与我讨论了我们共通的,倾吐无关紧要的小事与废话的需求。用现实生活来类比的话,比如在日本独居 3 年的过程中,切菜切到了手或者鸡蛋打碎到地上,却无法通过吐槽发泄情绪的时候,尤其感到孤独。
不喜欢使用多个 SNS 平台的我们,在线上表达时都遇到了相同的阻碍。在完全开放的平台不习惯发表特别私密的内容,但是在完全没有 follower 的账号发言又如同对虚空喊话。我正着手建立一个注重互动性与安心感的小社群[9],来弥补自己表达的空缺。欢迎大家留下建议或者各种各样的想法!
🧩 芒果的 newsletter:Winnowing Words[10]
No.10 漫长的过渡带
聊天对象:鲍勃
我先发表了一些对灵买会项目的感想。在同 Forrest 聊天的过程中,她提到「业余公司」,「一起各自玩」,「解散派对」等项目,都是看似对立和矛盾的词语组合。但正是这样,它们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与自由度。对此,鲍勃补充了「漫长的过渡带」概念:每个人都可以在过渡带中找到自己舒服的场所,譬如有倾向于各自玩的朋友,也有只想跟少数成员交流的朋友,更有喜欢一起做项目的朋友。并且,这个过渡带也可以包容人们在时间轴上变化的想法。鲍勃说,他很喜欢观察灵买会成立以来后大家的变迁。
灵买会的宗旨一直是以个人为核心,社群为辅助。这一点在宣传灵买会的过程中会出现矛盾。尽管想要彰显社群带来的能量,但还是得以成员凸显自身的个性和作品为核心。鲍勃认为,在运营灵感买家俱乐部时,保持警惕和贯彻初心十分重要。如果以社群为主作推广的话就本末倒置了。
同鲍勃交流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个体的关怀和坚定的信念。
一点小感想
印象深刻的是,好几位朋友都很好奇我和别人的对话内容是否相似。结果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聊天内容丰富多彩。最开始还担心 30 分钟会尴尬,结果每个人都聊了平均 1 个小时左右。
我特别享受这次聊天创作实验,很感谢当时脑子一热就申请摊位的自己,和对此实验感兴趣愿意花费宝贵的时间与我交流的俱乐部朋友们。
如果阅读完文章后想与我交流,欢迎以各种形式联系我[11],或者尝试一下预约和我练习瑜伽[12]!
🧩 趁着年末最后一天,Sunshine 开启了她的播客计划「非日常 Spark[13]」,捕捉生活中迸发的灵感,记录并分享。最新一期单集,Sunshine 单口分享了自己剃光头这件事。
参考资料
Sunshine 的记录: https://www.gesnimbar.tk/article/5ab4bf3b-a560-425d-bd29-54b597492a9c
[2]灵感买家俱乐部: https://club.q24.io/
[3]Vol 3. About my years with creative bottleneck | 有关我”堵了“多年的创作瓶颈: https://www.gesnimbar.tk/b3db0f635e89404bb0a6611afbcf523d
[4]摩洛哥和德国的姐妹们对话: https://www.gesnimbar.tk/article/f9821171-6228-4e36-83e5-85f8e933d7c9
[5]Sylvie 的《艺术误读》: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342a7d0e665c6f9bb5b7845?s=eyJ1IjogIjVmZDA4MjIxZTBmNWU3MjNiYmNjMzY5MyJ9
[6]Sylvie 的《三十未满》: 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62761f6ebd86fe864f29f519?s=eyJ1IjogIjVmZDA4MjIxZTBmNWU3MjNiYmNjMzY5MyJ9
[7]Forrest 的 telegram 频道: https://t.me/treesof230
[8]Vol 4. Non-Dualism as Prescription for Self-Exploitation | 非二元论作为自我剥削的处方: https://www.gesnimbar.tk/3ebca734a3644d818ed6f5d5707d7dd3
[9]Sunshine 的小社群: https://www.gesnimbar.tk/community
[10]芒果的 Winnowing Words: https://winnowword.zhubai.love/
[11]联系我: https://gesnimbar.studio.site/
[12]找 Sunshine 练习瑜伽: https://www.gesnimbar.tk/yoga
[13]Sunshine 的播客「非日常 Spark」: https://open.firstory.me/user/gesnim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