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制内年轻人,为什么懒得花心思讨好领导了?

勤奋的叶子君 叶子君的小门道 2024-04-11
在很多年以前,叶子君刚进单位时,前辈和同事们讨好领导那劲头让当年单纯的我大为震惊。

比方说:

跟领导一起坐飞机,提前一天就在手机上帮领导值机,不论领导是爱坐窗边还爱坐走廊,都能保证坐到喜欢的座位。

大会小会上,捡领导喜欢的说,各种给领导戴高帽,哪怕跟事实相悖,也不惜睁着眼睛说瞎话。

开会时特意站起身来,去给领导加茶水。哪怕会议组织方并不是自己的部门,哪怕自己坐得离水壶很远。

抢着陪领导出去开会,一路做好服务工作,比如拎包、递名片、开车门等等琐碎动作。

在某单位还曾经发生过现场争当领导的服务员,谁也不肯让谁的笑话。

但随着这些年我在单位里工龄渐长,从资历浅的小年轻变成中年大姐,一个新现象逐渐浮出水面——

新来的年轻人,慢慢地,在“讨好领导”上,却懒得去花心思了。

当然,他们在懂礼貌、尊重领导上是做得周全的,极少会出现当面顶撞或漠视领导的情况。

只不过他们不会像前辈那般,绞尽脑汁去把领导伺候舒服。

而是更多地把领导当做平等的个体来对待——我也不是你家仆人,更不欠你的,自己的事儿你自己去做吧。

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三点。

01
现在的工作量,
饱和到没空去琢磨如何讨好领导。

想当年叶子君刚工作时,工作量没有现在这么大,更没有这么多的“高标准,严要求”。

那时候压根没有台账、留痕、挂课、APP打卡、专项督查等等这一系列的动作。

只需要把本职工作完成好,基本你就做完了所有工作量的90%。

那时候,很多人闲着也是闲着,上班就坐在那里琢磨还能干点啥,以帮助自己更快进步。

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讨好领导这一点,把领导哄舒服了,自己更容易平步青云。

举个例子,作家刘震云的小说《单位》里有个细节。

单位新来的年轻人小林为了表达对局长的衷心,主动要求给局长家通厕所、打扫卫生,忙得满头大汗。

其卑微的身影,让局长夫人又感动又开心。

而现在,各种上级部门的各种要求铺天盖地,周末和晚上开会、集中学习的通知,更是层出不穷。

尤其是机关单位里,年龄和承担的工作量通常呈反比,年轻人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光是“完成工作”这一项,已经耗尽了所有气力,这还是在占据大量的业余时间的前提下。

光凭上班那八小时,已经不可能同时完成多个部门交办的任务了。

人对一项事物的忍耐力,是有一个限度的。如今的工作量,已经大大透支了工作热情和忍耐力。

很多年轻人因为铺天盖地的加班,甚至对工作产生了极度厌倦和排斥情绪,哪里还有多余的热情去讨好巴结领导?



02
讨好领导能给自己带来些啥?
何必白忙碌!

上面说的那位给领导通厕所的小林,他图个啥?

小说的背景定位在上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

他跟妻子结婚,住的是单位的集体宿舍,跟另一对夫妻同住,共用客厅、厕所、厨房。

对面那个女的脾气很怪,各种甩脸皮发脾气,跟小林的老婆吵架起冲突。他老婆呢,在那边受了气,就把气撒在小林身上。

小林因此特别憋屈,做梦都想拥有自己的房子。这才把身段放低去讨好领导。

在他眼中,只要能分到属于自己的房子,让老婆孩子独门独户清净住着,通个厕所算个啥?别说用手了,就算用舌头舔,那也行!

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房子是不能花钱买的。

除了继承父母遗产,唯一指望有套房的手段,只能是靠单位领导分房。

而这玩意,领导手中又有着巨大的裁量权。是不给分,还是分个小的,或者分个大的?

那个年代,决定个人生死的一切决定权都在领导那里,取决于你跟领导的关系,以及他看你的顺眼程度。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殷勤。结合背景分析,小林们的操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看看现在,在绝大多数单位里,如今的领导,权力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了。

市场经济年代,不论是商品房,还是孩子读书的学区,或者自家的生活水准,都是要靠腰包里的钱来解决的。

在现在的年轻人眼中,讨好领导并没什么用,其经济效率还没有下班去送外卖来得高。



03
传统糟粕思想里的官本位逐渐被抛弃,
现在的年轻人活得更通透,活出了自我。

以前的人,讨好领导还有一大终极目标——提拔进步。

在单位里,提谁不提谁,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一向拥有着决定权。

只有当单位的领导看你顺眼了,在提拔的关键时期站你一票、拉你一把,你的仕途才会更顺,级别也会更高。

在很多人眼中,唯一衡量一个人混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级别到哪儿了。

很多当了一辈子科员的老前辈因此而自卑得抬不起头,也有不少年富力强的科级处级干部因此而春风得意。


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

首先是年轻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官本位”,而是“我本位”:

只要我活得开心,我发展了人生兴趣,我顾好了小家,我管好了孩子,就算一辈子科员又如何?我自己开心就行!

相反,那些当了科长、处长的,很多都被繁重的工作压得抬不起头,一脸的抑郁,他们提拔了又如何,幸福指数还不如我呢!

这种官本位思想的弱化,从长远来说是好事,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那种“谁官职大,谁就理应受照顾”的思想在慢慢淡化了。若干年以后,那些走上领导岗位的人,也会淡化“下属必须来照顾我”的理所当然。

其次,经济下行,导致进入体制的年轻人,上限冲劲不足,保底思维突出。

我们单位去年考进来的小伙子,用他的话来说,是“班上的翘楚”。

研究生同学大多还在投简历找工作,他却以高分考进了我们单位,成为班上最先捧上铁饭碗的人。

他上班后,立刻表现出对官职的不感兴趣。不跟领导多啰嗦一句,哪怕领导还在加班,他也做完工作就走。

他的处长好心提醒他:

“你还在试用期,没事多跟领导沟通,表达想进步的心态,对自己没坏处。”

他却一脸惊讶:

“但我并不想进步啊!现在的生活就已经很好了。按点上下班,不失业,工资按时发放,已经强于大部分人了,何必还要折腾呢!”

的确,年轻人看得很明白,现在的提拔吸引力,确实大不如前。

与其做些多余的动作去讨好领导,还不如过点安稳小日子,每天完成日常工作,做个一辈子轻松自在的小人物。


(叶子君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END—
叶子君微信
进读者交流群,发发牢骚充充电
(原有微信号还在,不必重复添加)

往期精彩文章

县城事业编二代婚后一地鸡毛:找男人不要只看脸!

体制内,为什么不能频繁哭穷?

带我的领导,32岁才进机关,靠这一招走上厅级岗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