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预告 | 妇女解放与政治话语

社會學會社 社會學會社 2024-01-03



专题导言


今日谈及性别平等议题,“妇女解放”一词似乎沾染上了浓厚的年代色彩。这一问题虽或并入“女性/权主义”的讨论范围,讨论者也往往同意二者有各自的历史背景与接受路径。今人提起“妇女解放”可粗略分为两个语境,一是晚清至近代借精英知识分子话语构建与推动的妇女解放运动,二是20世纪40年代起在国家动员和行政干预下的妇女解放运动。本专题专注于在后者的历史语境下,生命经验与政治话语的融合、摩擦与协商。


专题第一篇将“妇女解放”视为问题提出。虽仅指向1949—1966的十七年,但很大程度辐射了整个专题的讨论范围。本专题的主要立场为,“妇女”与受形形色色政治话语中介的生活空间,关系并非某一方绝对或最终主导,而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形塑。当然,在部分学者看来,“妇女”作为主体亦是有待争论的问题。专题第四至六篇就将集体主义时期的此作为问题提出,思考了不同年代下“妇女”在社会和国家话语中的建构。专题第五至九篇则具体聚焦受到解放与追寻解放的“妇女”主体生命体验,涵盖劳动、文化、婚恋等领域。策划者学识有限,这一部分角度并非穷尽,此框架亦无法涵盖该时期所有身在中国女性的生活。本专题最后四篇从不同角度回望这段岁月,其中有一手文献,也有二手文献,有论述,也有记叙,有亲历者,也有后来人。一手文献有两篇,第十一篇是妇女学学者李小江80年代发表,有学者称是“首次质疑中国妇女解放道路”,至今影响深远。第十三篇选自导演彭小莲对父母的追叙,其父被批为“胡风分子”而死,其母于90年代末离世。篇幅所限,遗憾未收录一手记叙。从另一角度来讲,本专题亦无意追求“真实”。


特别鸣谢


钰珏、Linshan、Zhaorui(时间顺序)





No.1

董丽敏,〈“历史化”性别:以“十七年”中国妇女解放为场域的考察〉,摘自《中国的性/性别:历史差异》,何成洲、王玲珍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No.2

Nicola Spakowski 著,单佳慧译,〈延安妇女劳动英雄与新中国妇女的诞生〉,《妇女研究论丛》2020年第3期。


No.3

宋少鹏:〈 从彰显到消失:集体主义时期的家庭劳动(1949—1964)〉,载《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No.4

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No.5

唐晓菁,〈家 - 国逻辑之间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妇女”的“泥饭碗”〉,《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2年第4期。 


No.6

王政,〈创建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文化阵地 :《中国妇女 》(1949 -1966)〉,选自《社会性别》第1辑,王政、杜芳琴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No.7

贺萧,〈生育的故事:1950年代中国农村接生员〉,选自《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王政、陈雁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No.8

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第十二章〈革命者〉,韩敏中、盛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No.9

丛小平,〈左润诉王银锁:20 世纪 40 年代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婚姻与国家建构〉,《开放时代》2009年第10期。 


No.10

宋少鹏,〈社会主义女权和自由主义女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妇女运动内部的共识与分歧〉,《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5期。 


No.11

李小江, 〈人类进步与妇女解放〉,《马克思主义研究》1983年第2期。 


No.12

贺萧,《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第十章〈叙述者〉,人民出版社,2017年(译本有删节,全译见贺萧个人网站)。 


No.13

彭小莲,《他们的历史》第六章〈一个愤怒的青年〉及第七章〈另一个愤怒的青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〇封面为1949年3月24日—4月3日,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场景,参会的正式代表411人,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民主妇联),作为全国妇女运动总的领导机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妇女组织宣告成立。[图源:thepaper.com]


〇专题策划人:衔蝉

〇编辑 / 排版:海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