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预告 | “现代劳动分工的社会后果”专题

社會學會社 社會學會社
2024-11-05



专题导言


现代社会的诞生是所谓“双元革命”的结果,即随着工业经济革命和社会政治革命的同时推进,逐渐产生了整个现代社会基本的观念和物质形态。但这“双元”之间并非完美协调、齐头并进的,而是时常不免于相互龃龉。其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工业革命催生的劳动分工在奏响效率凯歌、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对社会政治革命带来的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产生新的威胁。时至今日,从不舍昼夜的车间流水线工人,到驰骋街巷享受“虚假自由”的外卖骑手,再到科研体制中意义幻灭的学徒,诸多现实仍提醒我们关注劳动分工的社会后果。本专题希望通过追溯这一问题的源头,从经典社会理论家的反思中激活应对现实的想象力。


亚当·斯密作为专题开篇的人物再合适不过,因为“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想到要如此重视分工(熊彼特语)”。斯密一方面赞美分工对生产力的促进,一方面也意识到其负面后果,他乐观地诉诸国家对于人民的教育,这种乐观主义贯穿古典经济学对分工社会后果的认识,约翰·穆勒大谈分工的利益即是一例。与斯密同时期的亚当·弗格森则展现出更强的批判意识,他的思想不仅构成马克思讽刺蒲鲁东的素材,更启发了马克思对工场分工及其所赖以发展的“商业共和国”的质疑。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机器的大量运用使得劳动分工与斯密想象的别针制造业不可同日而语,其社会后果更为复杂,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分别从“异化”“失范”和“理性化”的视角展开分析。作为专题结尾,吉登斯的文章综合比较了社会学三大家围绕分工展开的论述,揭示了劳动分工的社会后果何以构成现代社会理论的关键命题。策划人涉猎尚浅,专题不免挂一漏万,还请方家不吝指正。




No.1

亚当·斯密:《论分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No.2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与国家投入教育设施的原因”,《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No.3

约翰·穆勒:《试析分工带来的利益》,《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册)》,赵荣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No.4

弗格森:“论技艺与职业的分化及其产生的臣属”,《论文明社会史》,康子兴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No.5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分工原则的对抗性后果”,《分工原则的对抗性后果》,《贫困的哲学(上卷)》,余叔通、王雪华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No.6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分工与机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章第二节“分工与机器”。 


No.7

马克思: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与社会内部的分工》、《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资本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No.8

涂尔干:《失范的分工》,《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No.9

韦伯:《禁欲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作品集XII: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No.10

吉登斯:《社会分化与分工》,《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〇封面为电影《摩登时代》里卓别林饰演的主人公被不慎卷入机器中仍不忘拧螺丝的场景,表现了工业时代的劳动分工对工人的异化。[图源:凤凰网文化读书]


〇专题策划人:烟波、老象

〇编辑 / 排版:海屿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會學會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