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预告 | 经济生活的文化维度

社會學會社 社會學會社
2024-11-01



专题导言


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曾说,“文化是英语中最为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事实上,何止于英文世界,在世界上任何角落,文化都对其所在的人类社会产生了悄然且深刻的影响。然而,当我们真正想要从纷繁、具体的经验世界中剖析出它的影响时,却又发现文化就如同藏身于夜晚的鬼魅一般,无处不在却又让人难以捉摸。


与此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化的相对独立性都被严重低估,特别是其对于经济与物质生产活动的作用与影响。体现在社会学领域,不论是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对抗,还是对经济从社会中脱嵌的担忧,很多经典的理论观点虽然进一步强调了社会性对人类行为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归根结底,这种社会性的内涵是综合的,包含了阶级、关系网络、制度与结构等等其他因素。与之相比,文化列于其中也不能算是备受瞩目的重要角色。


事实上,文化在社会学经验分析中相对边缘的地位,并不在于其本身缺乏价值,而是因为以文化作为分析工具面临着几个非常难以逾越的困难:


首先在本体论层面,文化难以被呈现与把握。体现在研究与分析中,文化还原论会将一切现实结果归因于文化影响,进而沉溺在语词创造中,不断生造各种“**文化”概念;而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反工具理性、反功利与反因果的特性,又会使得聚焦于现象实体的分析,如话语(discourse)、表征(representation)、隐喻(metaphor)等,从逻辑推论走向近乎玄学的语言游戏和不可论证的神秘主义。


其次在认识论层面,文化的理解与作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感知而非推理与证明。大量的现象描述与经验材料作为文本进入到文化研究的论证之中,但是这样做所面临的风险是双重的。一方面,受制于研究者对文化的敏感性和解释能力的差异,有些信息不足以阐释文化,数量的积累也不足以弥补论证的单薄与匮乏。另一方面,文化中联想与拓展不可或缺,但其边界又难以划定,材料筛选中的偏差既可能强化某些偏见,也可能冲淡某些明显的特征。


最后在方法论层面,文化研究的书写与表达相比于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更加困难。有人说写作的过程就是将头脑中如迷雾般笼罩的思绪,转化为文字线性排列的过程。显然,对于转化有关文化的认识与理念来说,逻辑上的自洽与结构上的明晰十分困难。从结果上看,优秀的文化研究各有特色,但失败的研究要么陷入概念的自我循环而不自知,要么陷入漫谈而无所主张与发现。


以上的原因也就导致,包括以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类学在内,很多研究要么无法深入,给出充满穿透力的解释;要么过于抽象,缺乏将经验事实与解释逻辑恰当地融合。


基于此,本专题文章内容的选定,目的并不在于全面的呈现学界关于文化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各类观点,而是以这一话题为引,从经典与当下的各种研究中去观摩、总结与反思文化作为社会学分析工具的各种可能性。正因如此,所选各篇内容,所涉及主题差异巨大,从资本主义发展到清代税收,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到殖民地与初民社会,从贝壳交换到比特币的变革,但其分别体现了各种以文化作为分析工具研究其对经济(或社会)作用的各种方式。但在方法角度上而言,所选研究分别以传统史料分析(韦伯、张泰苏)、广义历史文本收集(泽利泽)、参与观察与理解(马林诺夫斯基、陈纯菁),以及经验与逻辑推论(斯科特、Nigel Dodd)的方式从各自问题出发,讨论文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当然,所节选内容并不能够全面体现相应作者在文化研究与书写方法上的尝试,还是更推荐各位有兴趣的读者找来整本专著阅读体会。毕竟文化本身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其的任何讨论都难以在较短的篇幅中完全呈现。只不过在相比于弥散的故事讲述与抽象的概念推演,所选研究更追求明确的因果关系,有相对清晰的观点和结构,进而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所谓的“社会学意味”。


事实上,以上研究也都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且从中能够特别容易地发现,在讨论文化的作用时,研究者于历史与初民社会中更加自信也更加游刃有余,而到了离我们越晚近、越现代化的社会中,其论述与结论越含混、越无力。不只是文化对经济活动的作用,对其他领域,如政治、社会互动等,也是如此。这种面对当下与面对现代社会在自信与解释力上的虚弱,也是后来者想以文化为分析工具所必须要面对和突破的问题。


鸣谢


专题策划人:常秉钊(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No.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第三十章“资本主义精神的演变” (上海三联书店,2006,姚曾廙译本)从229页到本章结尾。


No.2

Taisu Zhang,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Qing Taxation,4BIII “Deontological Framing, Historiography, and the Rise of Pragmatic Fiscal Conservatism”  P177-P182页倒数第二段。


No.3

[美]维维安娜·泽利泽,《金钱的社会意义》,第一章“金钱的标记”。


No.4

[美]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三联书店2000年版,王铭铭译,“二、需求概念的人类学分析”。


No.5

陈纯菁,《生老病死的生意》,第六章之“人寿保险市场形成中文化的多重互动过程”。


No.6

[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第三章“库拉的本质”。


No.7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第六章之“互惠与交换的平衡”。


No.8

[美]艾伯特·O·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版,绩效衰减空间与经济思想的迟滞,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它所创造的剩余是充裕的”(P7页)至本节最后。



〇封面图为柬埔寨的米农。[图源:Wikipedia]


〇编辑 / 排版:及影 水天清

〇审核:窝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會學會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