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预告 | 被压迫者教育学
专题导言
教育能改变社会吗?社会学家们擅长解读权力和结构中的危机与弊病,却未必擅长在教学现场贯彻救治社会与人的方针;教育家们提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教法学法,但又很少准确地把握教育问题的社会根源。1968年,保罗·弗莱雷的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面世,开创了批判教育学的先河,随后其影响延伸至社会学、戏剧学和人类学等其他学科。不同于理论指导实践的范式,弗莱雷式教学法基于其在巴西和智利的扫盲实践,继而提炼和总结成理论。随后他辗转于美国、瑞士、莫桑比克和几内亚比绍,运用其教学法积极参与非洲国家的公民身份建构,并于1980年回到祖国巴西,成为巴西劳工党的建党人之一,负责党内的教育工作,开展教育改革,在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中不断完善这套赋权哲学。如今,保罗·弗莱雷的思想仍在继续指导巴西无地农民运动(MST)的相关项目。
保罗·弗莱雷不仅明确提出“教育即政治”,而且从社会问题的把脉入手切中“储蓄式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病,因此他所提倡的解放教育、对话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通过教学解决温饱这样的现实需求问题,更是要通过“意识化”来培养新人、创造新社会。不同于“替”大众发声,保罗·弗莱雷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参与式行动研究”(PAR)的社会工作方法,认为文化工作者需要“与”大众一起积极参与,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变革。
弗莱雷思想的力量,在于从社会根源批判教育问题,立足教育实践探索社会进步的道路。弗莱雷作品的意义不是为传统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所谓的“新”视角,而是示范了将社会学理论与教育学理论紧密结合的新范式,继而启蒙大众、改造社会。而如何在中国的文化、政治脉络中理解与挖掘弗莱雷思想的价值,是我辈学人还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本专题将介绍保罗·弗莱雷的生平与基本思想,以及受其启发发展而来的被压迫者戏剧和被压迫者电子游戏。
专题以保罗·弗莱雷百年诞辰时的一篇纪念文章开篇,对其生平与思想进行概括描述。随后节选了《被压迫者教育学》中代表反文化行动理论的章节,以供读者直观了解被压迫者的文化潜力如何被扼杀。第三篇选文介绍“对话式教育学”何以通过“词”(word)打破少数人对言语权利的垄断,抵抗文化入侵和“主奴结构”。第四篇选自伊万·伊利奇的《去学校化社会》,阐述去学校化何以可能。第五、六、七篇文章帮助我们领略被压迫者剧场理论及其实践:由波瓦开创的被压迫者剧场是革命的预演,剧场不再仅仅是少数群体积累文化资本的场域,而是被压迫者的文化武器,西非的“发展戏剧”发挥着启蒙大众参与社会变革的角色,促进发展。电子游戏一向被视为浅薄,然而被压迫者游戏借助波瓦式的技术,将电子游戏视为提升社会政治意识的工具。《被压迫者教育学》面世后,饱受批评之一在于其对性别因素的忽略。贝尔·胡克斯在此领域向前一步,她呼吁“女性主义”的知识不能局限于课堂,它需要跨越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实践的鸿沟,走向日常生活。最后,以对《被压迫者教育学》内容综述结束,并阐述将其介绍至社会学的意义所在。
鸣谢
专题策划人:
严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系博士候选人)
史和佳(台州学院讲师)
No.1
彼特·麦克劳伦,2021,《保罗·弗莱雷与世界的阅读:百年与今天》,刘鹤晨译,发布于“结绳志”公众号。
No.2
保罗·弗莱雷,2020,《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建新、张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章:文化侵犯,第83-93页。
No.3
罗岗,《“主奴结构”与“底层”发声——保罗·弗莱雷到鲁迅》,《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5期。
No.4
伊万·伊利奇,2017,《去学校化社会》,吴康宁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3章:仪式化了的进步,第57-61页。
No.5
奥古斯都·波瓦,2000,《被压迫者剧场》,赖淑雅译,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第4章:被压迫者诗学,第161-166页。
No.6
钟乔,2021,《剧场,革命与对话》 ,《新国际》2021年3月5号发布。
No.7
黄坚,2022,《促进大众自决的艺术》,《读书》2022年第4期。
No.8
冈萨洛·弗拉斯卡,2004,《被压迫者的电子游戏:批判性思考,教育,宽容和其他琐碎之事 》,叶梓涛译,发布于“落日间”公众号。
No.9
贝尔·胡克斯,1994,《从教学到越界:教育作为自由的实践》,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第5章,エミヤたにゆき译,发布于“屋顶现视研”公众号。
No.10
江发文,2009,《被压迫的底层与底层的解放——读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〇封面图为Luiz Carlos Cappellano的作品Painel Paulo Freire。[图源:commons.wikimedia.org]
〇排版:宋凝
〇审核:海屿 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