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悦读 | 语篇层级性对经济隐喻阅读加工的影响——来自眼动追踪的证据
柳超健
读完需要
27分钟速读仅需 9 分钟
语篇层级性对经济隐喻阅读加工的影响——来自眼动追踪的证据
摘要:本研究基于眼动追踪技术,从行为表征维度对大众类(PPC)和专业类(RAC)经济语篇中隐喻阅读加工的行为真实性进行组内与组间比较。组内考察早期和晚期阶段隐喻性和直陈性词汇加工时的语义通达情况,组间探究两类词汇加工时的认知负荷程度。研究发现,词汇加工的早期阶段可激活不同语义类型,晚期阶段唯有直陈义可优先通达。隐喻义的激活过程在晚期阶段占主导地位,且这种效应只出现在晚期阶段。与 PPC 相比,被试加工 RAC 隐喻性词汇需要投入更大的认知负荷。PPC 和 RAC 的语篇类型具有家族相似性,但其隐喻加工的行为表征依然可呈现显著差异。
关键词:语篇层级性;经济隐喻;阅读加工;眼动追踪;
基金资助:浙江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认知语义学理论视域下的混合隐喻研究”(19NDQN342YB);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浙江传媒学院“三鹰工程”人才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英动词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19YYB007)的阶段性成果;
文献信息: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2(02)北大核心 CSSCI AMI 扩展
作者简介:柳超健 卓佳妮
1.浙江传媒学院 2.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柳超健 通讯地址: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学源街998号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1
引言
经济话语中的隐喻研究通常关注识别和阐释用于感知与经济话题相关的语义域,以此揭示人类心智在构建经济话语过程中的概念结构,包括以不关涉具体经济话题和以特定具体经济现象相关的语料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归纳和分析语义域为主导的研究模式通常基于跨语言对比视角来审视经济话语及其语言隐喻的实现方式在范畴化和概念化过程中呈现出的共性及差异性特征,论证该类型语篇中特定隐喻概念的普遍性,由此说明这种普遍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以英美传统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对全球经济结构的影响。此外,当前研究也重视考察经济话语中影响隐喻选择的决定因素及隐喻使用的语篇功能,探究隐喻在揭示和强化意识形态核心地位方面的重要作用。
不难发现,现有经济隐喻研究侧重于从不同题材、主题、话语社区等横向平行(horizontal)视域来考察隐喻的稳定性和变异性特征及其背后承载的概念功能和意识形态。这种研究路径对于深入挖掘和洞察不同专业主题话语中隐喻的动态性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然而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隐喻的普遍性识解和科学推理的双重影响。尽管这两种认知方式在隐喻构建与推理过程中存有共性,但具体落实到经济语篇层面,无论其类型与变体是从专业性到大众化的自然转变或是逆向运作过程,两者在隐喻选择与使用方面必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性规律和特点。具体而言,经济学的知识表征体系按照层级性(hierarchy)可细分为大众类通俗语篇和专业性学术语篇。这种相同学科辖域的层级性可影响经济隐喻在语篇内部的纵向变异特征(vertical variation)。
Henderson(2000: 170)曾指出,大众类和专业类经济学杂志在语言风格和话语形态上具有家族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之间的密切程度究竟如何,学界至今未有定论。换言之,两类经济文本虽存在某种内部关联,但从概念结构和交际功能等管窥维度(Skorczynska & Deignan, 2006)而论,两者差异是否依然显著尚未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撑。由此,本研究基于眼动追踪技术,聚焦于隐喻识解的行为表征维度,旨在从行为真实性视域探明对不同层级语篇类型中的经济隐喻阅读加工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家族相似性,即考察语篇层级性对经济隐喻阅读加工的影响。
2
理论基础
隐喻研究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颇多争议性的核心话题至少聚焦于语用者如何加工特定话语中的隐喻语言。比如,隐喻的本质是否归因于语义的范畴错置,隐喻加工是否需要额外投入认知负荷,隐喻义和直陈义的加工过程是否共享特定规律等核心议题。在该研究方向的驱使下,研究者陆续提出了诸多综合性加工模型和理论,旨在更真实、自然地描述隐喻的发生机制和认知负荷投入等具体加工过程,其中不乏以下代表性观点。
2.1
隐喻加工模型
当前主流隐喻加工模型分为以下四类:直接通达(Direct Access)模型认为,隐喻义的加工与理解在真实社会语境中可直接通达激活。隐喻直陈义在隐喻建构过程中可短时显现,但在隐喻理解始发前既非必要,也非强制(Blasko & Connine, 1993: 295)。换言之,隐喻理解无需投入额外认知努力(Gibbs, 1986)。间接加工(Indirect Processing)模型坚持直陈义的理解过程是必要的,只有直陈义理解存在逻辑缺陷或无法契合语境的前提下,言语者才考虑其隐喻义(Heredia & Muňoz, 2015)。因此,隐喻语言的理解是选择性的接续过程。平行加工(Parallel Processing)模型假定隐喻义加工不以直陈义为前提,隐喻义和直陈义加工的认知机制完全相同。倘若隐喻义和直陈义皆可与目标词语境契合,则两者的加工过程允许同步进行(Glucksberg, 2003)。等级突显假说(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认为语言加工差异的因素主要源自语义的突显性程度,而非语义本身。突显性程度可直接决定语义加工的通达顺序,高突显语义可优先加工激活。如果隐喻义突显性高,则优先加工隐喻义。作为隐喻加工的核心要素,突显性程度通常受到词频、熟悉度、规约性和典型性等因素的影响(Giora, 2003: 491),突显性程度高的语义本身也可直接通达。
2.2
认知负荷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后,以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 Sweller 为代表的研究者借助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简称 CLT)。基于信息加工等心理学研究中的主导范式,CLT 主要从注意资源分配角度来考察复杂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并倾向于将认知负荷视为在特定工作时间内施加于个体认知系统的心理活动总量(Sweller, 1988)。沿袭该研究脉络,后期心理学家对认知负荷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在解决“如何对认知负荷进行理论架构及科学测量”等核心议题上获取了诸多有价值的结论,并逐步形成了认知负荷理论体系(Cooper, 1990;Paas & Merrienboer, 1994)。当前,CLT 与隐喻在线加工研究主要涉猎翻译领域,重在探讨隐喻义与直陈义翻译时的认知负荷投入差异,考察译者采用不同翻译策略时认知努力的注意资源分配及隐喻语言对译者认知负荷资源分配模式的影响。
2.3
本研究着力点
以上理论基础分别论述了隐喻加工在时间进程和认知努力投入方面的研究成果,是隐喻理解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翼,对于深度描述与阐释隐喻加工和认知负荷的投入程度皆已获得不同理论及实验研究的论证与支持,但具体落实到 PPC 和 RAC 词汇加工中关涉语义激活的通达顺序及两者的认知负荷投入程度等关键性研究议题尚未通过实验数据得以系统阐释与明晰,而这些问题亟待基于相关眼动实验研究得以解决与补充。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基于不同层级语篇类型与个体隐喻加工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提出两个主要问题:
英语本族语者在 PPC 和 RAC 语篇内部关涉隐喻性和直陈性词汇阅读加工的早期和晚期在时间进程上是否存在差异?各自的语义通达情况如何?
英语本族语者在 PPC 和 RAC 语篇之间关涉隐喻性和直陈性词汇阅读加工的综合维度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各自的认知负荷投入情况如何?
3.2
实验设计
本研究主要从变量类型、研究目的、统计类型、比较对象、比较模式 5 个方面进行眼动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寻找差异,即揭示不同层级语篇类型因素导致隐喻在线加工的差异。
自变量为“语篇类型”,属于定类变量,分为大众类和专业类经济语篇两个不同取值;因变量为眼动测量数据,属于定距变量。
数据统计类型为单因素自变量被试间的设计方案。
本实验涉及两类刺激材料中的四种比较对象,分别为 PPC 隐喻性/直陈性词汇(简称 PF/PL)和 RAC 隐喻性/直陈性词汇(简称 RF/RL)。
本实验包括组内和组间两种比较模式,组内包括 PF/PL 和 RF/RL,组间包括 PF/RF 和 PL/RL。
3.3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 EyeLink 1000 Plus 桌面式眼动仪来呈现刺激材料和记录被试的眼动情况。EyeLink 1000 Plus 是目前市场上高精度视频眼动追踪系统,其核心功能是分析和记录眼动数据,并能以双眼均达 2000 Hz 的时间采样速率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主试机。另外,该眼动仪自带的编程软件 Experimental Builder 和数据分析软件 Data Viewer 可完美结合,能无缝兼容 E-Prime、Presentation 等常用实验软件,整体上实验操作简易便捷,数据采集精度高。
3.4
被试对象
本实验共招募到 35 名母语为英语的高校留学生(男生 15 名,女生 20 名),年龄跨度为 18—23 岁之间,其裸眼或矫正视力均达到实验要求,均为右利手。被试对象均为文科专业,尚未接受过经济学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另外,每位被试在进行眼动数据采集前都必须经历教学介入环节,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和以 MIP(Pragglejaz, 2007)为核心的隐喻识别程序知识传授及隐喻识别在线练习。问卷调查表明被试均无任何语言或写作障碍。实验结束后,被试的眼动测量数据经后期分析处理标准被认定为有效数据的,可获得相应酬劳。
3.5
刺激材料
本实验刺激材料分别从 PPC 和 RAC 两个自建语料库中各选取 40 个句子(隐喻句 20,直陈句 20),形成“隐喻*直陈”等四种随机组合的呈现方式。比如,The thing that is scarier about it is you've never been in a scenario* where you shut down the entire economy, Steve Chiavarone, portfolio manager and equity strategist with Federated Hermes, told Bloomberg on March16 (PPC). We have to realize thatwhile these first studies were based on hypothetical scenarios* of sharing-economy internet platforms, the third study tested H3a and H3b using the example of offline sharing practices, that is, swap parties (RAC)。此外,本实验已事先告知被试隐喻识别并未遵循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模式,以避免隐喻识别过程中出现评判思维固化现象。另外,鉴于眼跳距离与眼睛在不同注视点之间实际移动所需要的时间直接相关(闫国利等,2013),本实验在刺激材料数值可比问题上注重三个指标:1) 句子总字数平均值;2) 目标词与句首词之间的字数平均值;3) 目标词与句尾词之间的字数平均值。
3.6
眼动实验步骤
1)眼动定位与校准
所有眼动数据采集均在笔者所在工作单位的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实验室内完成。被试进入后被安排指定隔间和座位,遵照主试指令,将下巴顶靠在下颌支架上,设定合适的塔台高度,适当调节反光板高度,确保眼球定位于屏幕中央。本实验采用 EyeLink 1000 Plus 九点定位校准法进行 Calibration 和 Validation 自动校准(图 1),具体过程为屏幕上随机出现校准点,被试以正常追踪速度和非预判方式注视校准点。当眼动仪记录被试的注视点后,将以接续的方式呈现剩余的校准点。两类校准结束后,屏幕右下方可显示当前追踪的误差值。
2)刺激呈现与记录
实验将记录被试右眼的运动轨迹,采样率为 2000 赫兹,准确率为 0.5°视角。我们将 21 英寸 Lenovo 显示器的刺激信号屏幕分辨率调整为 1 024×786,被试与主机屏幕之间的距离设定为 55 cm。实验刺激材料采用 14 号 Times New Roman 字体,1.5 倍行距,白底黑字呈现于屏幕中央区域。每次屏幕切换只呈现单个句子。兴趣区目标词右上方设置星号*定位符(图 2),尽量以非突显性方式明示识别对象。被试须按正常语速进行阅读,待充分理解句子后,点击鼠标左键翻页切换至问题界面,并通过选择“F”键(隐喻义)或“L”键(直陈义)完成隐喻识别任务。另外,实验正式开始之前,将提供 5 个练习句子,过程与正式实验材料完全相同,使被试知晓实验流程和按键方法,每位被试将接受两次实验数据记录。
图 2. 阅读眼动原始轨迹图示例
3)数据筛选与统计
(1) 测量指标筛选。本实验选取以词为兴趣区进行眼动测量数据比较分析。在组内,确立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回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 4 项眼动指标,即基于时间维度测量指标考察隐喻性和直陈性词汇加工在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Rayner, 1998)各自的眼动特征和语义激活通达问题;在组间,确立平均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回视次数和瞳孔直径变化值 5 项测量指标,即从综合维度眼动指标探讨隐喻加工的认知负荷投入。
(2) 异常数据清除。本实验删除以下 5 类眼动数据:运行 DV 四步眼动注视清理程序后,被系统自动删除的未达标数据;眼跳轨迹缺失或试次启动 10 秒后无任何刺激反应的数据;注视时间过短(t<80 ms)或过长(t>1 000 ms)的数据;因不当身体姿势(如被试时头部晃动或脱离下颌支架)导致的无效数据;异常眼动轨迹所采集的数据。
(3) 数据统计分析。通过 DV 软件实现原始实验数据的导入、筛选、清除之后,将这些新数据按照语料库类型(PPC/RAC)和隐喻性句子类别(隐喻义/直陈义)进行重新归类后全部转换成 Excel 文档,并使用 SPSS 26 统计软件对不同维度的眼动测量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数据显示,第 19 号和第 24 号被试分别因无意识晃动头部和脱离下颌支架导致主试机出现程序错误,无法正常采集到数据;第 4 号被试近期接受过近视激光矫正手术,其眼动追踪轨迹频繁剧烈波动,异于正常被试;第 6 号和第 19 号被试的总注视次数仅为 13 和 9,且眼跳幅度远大于正常值范围。删除上述数据,剩余共获得有效被试 30 名。
4.1
组内比较:语义激活
语义激活主要对前词汇加工敏感度较高的早期阶段眼动测量指标和体现后词汇加工过程的晚期阶段眼动测量指标进行组内比较分析,重在考察 PPC 和 RAC 目标词隐喻义与直陈义加工的语义激活通达情况。我们首先使用 Shapiro-Wilk 顺序统计量 w 对样本数据的正态分布情况进行检验。如无法满足正态分布条件,则采用非参数符号进行检验,然后基于独立样本 t 检验对被试在 PF/PL 和 RF/RL 中的四类眼动测量指标进行组内比较,确定其均值差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假设 a
研究假设 a 认为,在词汇加工的早期阶段,PF/PL 和 RF/RL 组内各自的隐喻义与直陈义之间的语义通达顺序存在显著差异。
表 1. PF/PL 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独立样本 t 检验
表 2. RF/RL 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独立样本 t 检验
首次注视时间与词汇理解的提取过程相关,通常被视为词汇早期识别过程的敏感性指标之一,可有效反映早期阶段词汇通达的多种语言特征。同样,凝视时间对前词汇特征都反应敏感,能够体现词汇通达的自动化处理过程,也是词汇加工早期阶段使用最普遍的眼动指标之一(Juhasz & Rayner, 2003;闫国利等,2013)。表1、表2 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PL/PF 和 RL/RF 组内两项因变量均值都符合研究假设 a 中比较对象数值间的关系设定。PF/PL、RF/RL 的首次注视时间和 PF/PL 的凝视时间三项指标各自的均值大于显著水平值α(α = .05),均无统计显著性(PF/PL: p1 =.596>α;p2 =.338>α;RF/RL: p3=.527>α)。由此,我们接受零假设 H0,拒绝研究假设 H1,即承认 PF 词汇加工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与 PL 的对应值之间无显著差异,RF 词汇加工的首次注视时间与 PL 的对应值之间无显著差异。换言之,除了 RF/RL 组内词汇加工在凝视时间指标上出现显著性差异(RF/RL: p4 = .000<α),被试在早期阶段加工 PF/PL 和 RF/RL 组内的隐喻义与直陈义之间的语义通达顺序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假设 b
研究假设 b 认为,在词汇加工的晚期阶段,PF/PL 和 RF/RL 各自的隐喻义与直陈义之间的语义通达顺序存在显著差异。
表 3. PF/PL 回视时间、总注视时间独立样本 t 检验
表 4. RF/RL 回视时间、总注视时间独立样本 t 检验
回视有利于被试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而相应的回视时间是反映词汇后期加工过程的良好指标(Rayner, 2009)。总注视时间则反映了信息加工的总消耗时间,通常对较慢和较长时间的认知加工过程敏感(Holmqvist et al., 2011),往往体现词汇与语境义整合的深层次认知加工过程(Staub & Rayner, 2007)。表 3、表 4 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PL/PF 和 RL/RF 组内比较的两项因变量均值差均符合研究假设 a 中比较对象数值间的关系设定。RF/RL 和 PF/PL 的回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两项数值的均值差小于显著水平值α(α = .05),具有统计显著性(RF/RL: p1 =.000<α;p2 = 0.02<α;PF/PL: p3 =.006<α;p4= .003<α)。由此,我们拒绝零假设 H0,接受研究假设 H1,即承认 RF、PF 词汇加工的回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指标与 RL、PL 的对应值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换言之,被试在晚期阶段加工 PF/PL 和 RF/RL 隐喻义与直陈义间的语义通达都具有显著差异。
整体讨论
(1) 首次注视时间。PPC 和 RAC 在首次注视时间上的均值差无显著差异(p>.05),这表明 PF/PL 和 RF/RL 组内直陈义或隐喻义的激活过程不涉及任何语义优先通达现象,被试更倾向于同步介入或兼顾隐喻义和直陈义的语义激活。纵观当前主流的比喻性语言加工模型,本实验统计结果在该测量指标上无法给予直接通达模型与间接处理模型相关实证数据支撑,而是与隐喻平行加工模型(Dascal, 1989)的观点不谋而合。换言之,当隐喻义和直陈义皆可与目标词语境契合的条件下,语义类型的激活过程并不关涉孰先孰后的通达顺序问题。尽管在隐喻义倾向性尤为突显的前提下,被试对目标词直陈义的理解依然可以通达,因为选择激活直陈义并不是完全排斥其对立面。相反,精准把握直陈义反而有助于引导、支撑甚至能够直接促成隐喻义的认知推理过程。
(2) 凝视时间。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表明,在凝视时间指标上,PPC 组内的直陈义或隐喻义的激活方式与其在首次注视时间辖域的情况保持一致,不存在 PF 或 PL 激活的优先通达现象,然而在 RAC 组内,RF 的语义激活可优先通达、易处理且高度自动化、突显性程度高。这一观点与 Gibbs(1990)、Onishi & Murphy(1993)、Budiu & Anderson(2002)和 Almor et al.(2007)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是与 Rayner(1998)的部分观点相冲突。Rayner(1998)认为,词汇加工的早期阶段测量指标通常可反映词汇通达的自动化处理过程,倘若在该阶段语义加工的相关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大多可归因于词频等表层词汇特征因素。为了检验 Rayner(1998)的观点,我们从 PPC 和 RAC 中分别选取了高频词 target、fluctuation, 通过 Wmatrix 软件自动获得主题语义域及相应的索引行(柳超健、王军,2017),RAC 共获得 174 个检索项(其中隐喻项 112 例,直陈义项 62 例,两者数量约为 2 比 1),PPC 共获得 92 个检索项(其中隐喻项 64 例,直陈义项 28 例,两者数量约为 2.3 比 1)。由此可见,词汇加工早期阶段的相关测量指标出现显著差异与词频不存在直接关联,表层的词汇特征也不能视为衡量凝视时间的重要指标。事实上,RF/RL 词汇加工在凝视时间上出现显著差异归因于被试在兴趣区出现对目标词的跳读现象。眼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RF 的跳读率(M = 0.431, SE = 0.023)与 RL 的跳读率(M = 0.328, SE = 0.023)均值间差异显著(p<.05)。跳读现象反映了被试具备根据前文的语境限制预测未知目标词的能力(Rayner & Well, 1996)。换言之,被试在基于熟悉背景知识或语境的条件下,基于特定的预测能力,可直接跳过兴趣区目标词,完成词汇加工的整合过程。
(3) 回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PPC 和 RAC 两组刺激材料在回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指标上的均值差都有显著差异(p<.05),这表明在词汇加工的晚期阶段,PF/PL 和 RF/RL 组内的直陈义或隐喻义的激活都涉及优先通达现象。与 PL/RL 词汇加工相比,RF/LF 词汇的激活过程在该指标上占显著性主导地位。回视时间是反映词汇晚期加工的良好指标(Rayner, 2009),晚期阶段须将识别的词汇进行语义修正与整合,使其能够完全融入被试所构建的短语及整个句子的表征方式中。词汇整合未尽或整合失败都将产生回视现象(闫国利、白学军,2018: 147)。因此,回视是晚期阶段词汇加工最重要的阅读特征之一,是被试对刺激材料进行更深层次加工的认知过程。当眼动实验中的隐喻识别、阐释与理解触及人类复杂的认知心理活动被试对隐喻进行精细加工时,需要借助回视来强化词汇记忆,建立语义关联,完成晚期阶段的语义整合过程,而被试的阅读加工速度就会自然减慢。比如,在回视时间上,PF/RF 的阅读时间(1 454.53 ms, 2 045.6 ms)均大于 PL/RL 的对应值(967 ms, 1 056.83 ms),该统计结果也正好契合回视阅读在隐喻义晚期加工过程的重要作用。总注视时间统计结果显示,PF/RF 的阅读加工速度显著低于 PL/RL 的对应值(p<.05),这也证实了总注视时间通常对较慢和较长时间的认知加工过程敏感,反映了信息加工的总消耗持续时间,往往体现词汇与语境义整合的深层次认知加工过程。另外,PF/RF 词汇激活过程的这种主导效应及整合过程只在兴趣区的总注视时间等晚期阶段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在凝视时间等指标上不显著。我们由此推测,隐喻义的这种主导效应只发生在相对晚期的认知加工过程中。
综上所述,PPC 和 RAC 直陈性和隐喻性词汇的语义激活可呈现不同的眼动规律与特征。在首次注视时间指标上,PPC 和 RAC 组内的语义激活不存在优先通达现象;在凝视时间上,RF 阅读加工时的高跳词率可引发其直陈义的优先通达,该结果与 Rayner(1998)的部分观点相冲突,即早期阶段指标的显著差异通常源于表层词汇特征因素。Wmatrix 软件分析后表明这种显著性差异与词频无关。词汇加工的早期阶段可激活不同意义,而晚期阶段唯有直陈义可优先通达。倘若不考虑跳读现象,早期阶段的语义激活主要遵循平行加工模型。隐喻义的激活过程在晚期阶段占主导地位,且这种效应只出现在词汇加工的晚期阶段。
4.2
组间比较: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研究主要从瞳孔直径等 5 项综合维度眼动指标对 PPC 和 RAC 词汇加工的认知负荷投入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同样,我们先用 Shapiro-Wilk 顺序统计量 w 检验数据的正态分布情况,再使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被试在 PF/RF 和 PL/RL 中能够反映认知负荷程度的眼动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确定其均值差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假设 c
研究假设 c 认为,RF 隐喻性词汇加工的整体认知负荷程度比 PF 更高。
表 5. PF/RF 综合维度眼动测量指标独立样本 t 检验
表 5 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PF/RF 认知负荷程度的 5 项因变量均值差均符合研究假设 c 中比较对象数值之间的关系设定。RF/PF 的平均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和回视次数 3 项数值各自的均值差小于显著水平值α(α = .05),均具有统计显著性(分别为 PF/RF: p1 =.009<α;p2 = .004<α;p3 =.043<α)。由此,我们拒绝零假设 H0,接受研究假设 H1,即承认 RF 隐喻性词汇加工的平均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均显著高于 PF 的对应值。PF/RF 注视次数和瞳孔直径变化值的均值差之间无明显差异(PF/RF: p3 =.869>α;p4 = .426>α),我们相应地选择接受零假设 H0,拒绝研究假设 H1,即承认当前没有额外数据可证明 RF 的瞳孔直径变化值和注视次数的均值显著高于 PF 的对应值。总之,平均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和回视次数三项因变量指标可完全支持研究假设 c;瞳孔直径变化值和注视次数各自的均值差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数值之间的关系设定和假设 c 依然相符合。
综上所述,在 PF/RF 的认知负荷投入程度组间比较层面,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与 PPC 相比,被试在加工 RAC 隐喻性词汇时需要投入更大的认知负荷,回视次数更多,平均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更长。PPC 和 RAC 两者之间虽具有家族相似性,但程度不高,在隐喻语言加工的行为表征维度依然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研究假设 d
研究假设 d 认为,RL 直陈性词汇加工的整体认知负荷程度比 PL 更高。
表 6. PL/RL 综合维度眼动测量指标独立样本 t 检验
表 6 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PL/RL 认知负荷程度的 5 项因变量均值差均符合研究假设 d 中比较对象数值之间的关系设定,但只有回视次数单项指标均值小于显著水平值α(α =.05), 具有统计显著性(PL/RL: p1=.035<α)。由此,我们拒绝零假设 H0,接受研究假设 H1,即承认 RL 词汇加工时的回视次数显著高于 PL。鉴于 PL/RL 的平均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和瞳孔直径变化值的均值差之间无明显差异(PL/RL: p2=.107>α;p3= .065>α;p4 =0.237> α;p5= 0.224>α),我们相应地选择接受零假设 H0,拒绝研究假设 H1,即承认当前没有额外统计数据可证明阅读加工 RL 的平均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和瞳孔直径变化值的均值显著高于 PL。总之,以上数值中只有单项因变量回视次数可支持研究假设 d 的观点;虽然其余四项指标之间的关系设定和假设 d 相符合,但其均值都无法满足统计学显著意义的标准。
鉴于此,在 PL/RL 的认知负荷投入程度组间比较层面,可得出以下结论:被试阅读加工 PPC 和 RAC 直陈性词汇时,其认知负荷投入程度无显著差异。PPC 和 RAC 两者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在直陈义的行为表征维度尤为明显。
整体讨论
(1) 瞳孔直径。以上眼动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被试在阅读加工 RF/RL 词汇时呈现的瞳孔直径变化值高于 PF/PL,但两者各自的均值差无统计学显著意义。本研究主要考虑以下几种可能:一是本实验通过选用低程度刺激对比、无色刺激和适宜时间刺激等措施对室内亮度、屏幕颜色、空间频率和测量距离等可控环境因素进行了严格的布控,尽量将不必要的瞳孔直径的反射性变化控制在最低程度,然而被试的疲劳程度、知觉、思维、兴趣、情绪等不可控主观因素亦可引发瞳孔直径变化(Holmqvist et al., 2011;李勇等,2004;闫国利等,2013);二是当前眼动追踪研究使用较多的是基于瞳孔和角膜反射的视频记录设备。当眼睛注视不同位置时,瞳孔直径可能不会出现变化,但是由设备记录的瞳孔面积会因眼球的旋转而发生相应变化(杨晓梦等,2020)。另外,注视位置对瞳孔直径的影响也会因使用不同品牌的眼动设备而出现差异。比如,基于 EyeLink 系统的瞳孔直径数据采集通常受到垂直位置的影响,因此,从下方注视位置所获得的瞳孔直径数据容易被扩大(Brisson et al., 2013)。实验设计时,本研究暂未考虑以上硬件问题;三是本研究在提取瞳孔直径变化值数据时,采用 SR Research 要具工程师的方案,即以模拟眼睛为参照物,确定被试眼与模拟眼之间的数值关系后进行单位转换。该方案虽与利用基线值进行瞳孔直径计算的操作具有相似性,但换算之前并未充分考虑瞳孔震动、尺寸差异等生理因素对统计结果的影响。
(2) 其他眼动指标。以上统计结果表明,与 PF 相比,被试在阅读加工 RF 词汇时需要投入更大的认知负荷,具有显著性差异;被试在阅读加工 PL/RL 词汇时,其认知负荷投入程度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主要考虑以下理据:
首先,早期经济学学科地位的创建主要通过借鉴物理学、生物学等科学术语得以实现,因此经济话语中的诸多重要概念都带有自然科学的表征痕迹。隐喻作为经济话语构建的中流砥柱,在业界的传播与接受自然经历了与经济学相似的命运。比如,新出现的隐喻性结构首先需要得到业界的明晰,其“合法”身份需要经受测试、质疑、舍弃、吸收等常规步骤。在此历程中,隐喻概念的地位显然发生剧变。尽管研究者依然可以沿波讨源,追溯根源,但隐喻语言已丢失昔日形式特征,大多沦为“死隐喻”或“休眠隐喻”。自此,隐喻性与非隐喻性概念之间已褪去泾渭分明的框线,两者被学界平等视之,其中的科学隐喻几乎成为具有特定指称含义的直陈表达式。基于经济隐喻演变过程,我们可预测相关既定事实:对于经济学“内部”人士而言,专业经济隐喻与普通经济概念的词汇阅读加工在本质上并无本质差异,但对于“边缘”人士而言,经济学专业隐喻概念的词汇加工理论上应介入更复杂的程序步骤,需要消耗更大的认知负荷,因此在行为表征综合维度的眼动测量指标上也将必然出现显著差异。
其次,本实验被试为英语本族语者,既缺乏经济学专业背景,也从未涉猎经济学发展与演变历程研究,专业类经济隐喻概念的解构与推理对他们而言应视为全新知识领域与经验。RAC 语篇的目标读者为经济学专业人士,其中隐喻概念的主导功能是基于经济学理论模型构建与经济学专业知识进行学术交流,通常不涉及学科基础知识的普及、引导或教育问题。概念结构和话语模式维度的相关研究表明,RAC 语篇倾向于重复循环某种具有语篇特性(genre-specific)的隐喻性词汇来构建经济学概念。值得关注的是,在表层形式和语义方面,这些不同源域类型及隐喻性词汇之间缺乏连贯性,没有涉及冗余的语义阐释、语言装饰、语言线索引导等有助于普通读者提高阅读与理解效率的信息和手段。相反,PPC 选择了语义上更宽泛、相关度更高的源域类型与隐喻性词汇,特别在话语模式维度上表现出更为显性的语义连贯性与系统性。另外,PPC 语篇中隐喻话语的主导功能是阐释专业化知识和启发式教育,其目标读者为普通大众,同时包括专业读者,但执笔人为具备经济学学科背景的记者,因此 PPC 语篇呈现方式通常为基于特定文本线索和已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概念来实现经济学知识大众化传播的目的。
再次,鉴于 PPC 和 RAC 在概念结构、话语模式、交际功能、目标读者及文本作者方面的差异,我们认为,本实验被试对 RF 的阅读加工难度必然大于 PF。具体而言,被试在阅读加工 RAC 材料时,首先进入相对陌生的专业化信息领域,之后需要在获取文本背景知识和缺乏相关内容线索提示的条件下,利用实验中介干预过程中传授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和隐喻识别程序等知识对专业类经济隐喻概念进行解构。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并非所有专业类经济隐喻概念都可以借助相同的隐喻识别方法得到完整的诠释,也并非在任何文本类型中,只要严格遵循科学,统一且易操作的隐喻识别步骤就可以完全确保隐喻识别过程的顺利实施。尽管存在这些疑虑,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在对源于专业类经济理论建构的隐喻性词汇进行识别与理解时,倘若缺乏相关专业学科建构及演变与发展史的背景知识,隐喻识解犹如探求无源之水,无方可遵,最终将导致专业隐喻概念阅读加工时间和难度的增加。这个事实除了在体现认知负荷程度的综合眼动测量指标上能得到反馈,还可从被试在隐喻识别的正确率方面得到相关印证。
最后,与 RF 词汇相比,被试在阅读加工 RL 词汇时所涉刺激材料的层级性与话语环境均已发生变化。RAC 中隐喻概念是经济学理论建构模型的主要载体,也是经济学专业核心概念得以传递与互动的主要方式。从理论上讲,如果不考虑隐喻概念因素,PPC 与 RAC 两类刺激材料的信息内容不存在本质差异,这一点在综合维度眼动测量数据上已得到证实:RL 的 5 类核心测量指标均值虽高于 PL,但两者在统计学意义上并未呈现显著差异。事实上,PL/RL 和 PF/RF 测量指标差异归因于语篇的层级性。PPC 和 RAC 虽同属经济语篇,但两者在概念结构、话语模式、交际功能等构建方式上依然呈现出不同梯度的差异。必须指出,RAC 中作为主体概念承载机制的隐喻的“缺席”才使这种差异变得相对“微弱”。此外,实验问卷结果显示,被试均未接受过专业类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的相关培训。如果不考虑经济学信息内容,学术类专业经济话语对被试而言应属于全新未知领域,而新信息加工所需要的认知负荷通常高于旧信息加工的认知负荷(Rayner, 1986)。至于 RL/PL 单项因变量回视次数均值出现显著性差异的原因,本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隐喻识别过程中被试的隐喻固化思维对邻近语篇阅读加工所产生的影响所致。当被试对专业类经济语篇阅读加工时,首先受到语篇背景知识和文本类型的双重影响,加之在隐喻识别时因产生思维固化而导致举棋不定,这种情况可迫使被试遵循加工相应隐喻性词汇时的所有程序方法与步骤。因此,与 PL 词汇加工相比,被试对 RL 词汇加工的回视次数相对增多。
5
结语
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从行为表征维度比较了被试在 PPC 和 RAC 直陈性与隐喻性词汇加工与理解过程中的行为真实性情况。在组内,主要对前词汇加工敏感度较高的早期阶段眼动测量指标和体现后词汇加工处理的晚期阶段眼动测量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重点考察了语义激活在时间进程上的优先通达情况;在组间,分别从平均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回视次数和瞳孔直径变化值五项综合维度的眼动测量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重点讨论了隐喻性和直陈性词汇加工时的认知负荷投入程度的差异性问题。实验研究表明,PPC 和 RAC 虽具有某种程度的家族相似性,但两者的行为真实性表征依然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希冀通过实证性评估经济话语中语篇层级性差异对隐喻理解的实际效应与影响,使基于眼动实验研究方法所得出的客观数据能真实有效地检验、反观甚至重新审视当前认知隐喻研究中的相关既定理论,从而使基于心理学行为实验的隐喻认知科学研究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期刊
[1] 瞳孔是心灵的窗口吗?——瞳孔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测量[J]. 杨晓梦;王福兴;王燕青;赵婷婷;高春颍;胡祥恩.心理科学进展,2020(07)
[2] 基于语义标注工具Wmatrix的隐喻识别研究[J]. 柳超健;王军.外语电化教学,2017(02)
[3] 基于语料库的泡沫隐喻研究[J]. 胡春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01)
[4] 阅读研究中的主要眼动指标评述[J]. 闫国利;熊建萍;臧传丽;余莉莉;崔磊;白学军.心理科学进展,2013(04)
[5] 商务用途英语中经济类文本里的隐喻机制及功能[J]. 李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02)
[6] 阅读中疲劳、心理负荷因素对瞳孔大小的调节作用[J]. 李勇,阴国恩,陈燕丽.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03)
国际期刊
[1] Pupil diameter measurement errors as a function of gaze direction in corneal reflection eyetrackers.[J]. Brisson Julie;;Mainville Marc;;Mailloux Dominique;;Beaulieu Christelle;;Serres Josette;;Sirois Sylvain.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13
[2] Eye movements and attention in reading, scene perception, and visual search.[J]. Rayner Keith.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06),2009
[3] MIP: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J]. Pragglejaz Group.Metaphor and Symbol,2007
[4] When the Creampuff Beat the Boxer: Working Memory, Cost, and Function in Reading Metaphoric Reference[J]. Amit Almor;;Sudha Arunachalam;;Brent Strickland.Metaphor and Symbol,2007
[5]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a set of intercorrelated variables on eye fixation durations in reading.[J]. Juhasz Barbara J;;Rayner Keit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2003
[6] Metaphor and economics: the case of growth[J]. Michael White.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3
[7] The psycholinguistics of metaphor[J]. Sam Glucksberg.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3
[8] Comprehending anaphoric metaphors.[J]. Budiu Raluca;;Anderson John R.Memory & cognition,2002
[9] Metaphor, economics and ESP: some comments[J]. Willie Henderso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0
[10]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 years of research.[J]. Rayner K.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3)
[11] Effects of contextual constraint on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A further examination.[J]. Rayner K;;Well A D.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1996(4)
[12] Instructional Control of Cognitive Load in the Training of Complex Cognitive Tasks[J]. Fred G. W. C. Paas;;Jeroen J. G. Van Merri?nboer.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4(4)
[13] Metaphoric reference: when metaphors are not understood as easily as literal expressions.[J]. Onishi K H;;Murphy G L.Memory & cognition,1993(6)
[14] Effects of familiarity and aptness on metaphor processing.[J]. Blasko D G;;Connine C M.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1993(2)
[15] Comprehending figurative referential descriptions.[J]. Gibbs R W.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1990(1)
[16] On the roles of context and literal meaning in understanding[J]. Marcelo Dascal.Cognitive Science,1989(2)
[17]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J]. John Sweller.Cognitive Science,1988(2)
[18] Eye movements and the perceptual span in beginning and skilled readers[J]. Rayner Keit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86(2)
[19] Skating on thin ice: Literal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dioms in conversation[J]. Raymond W. Gibbs.Discourse Processes,1986(1)
图书
[1] 眼动分析技术的基础与应用[M]. 闫国利;;白学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中外文题录
[1] On Our Mind:Salience,Context,and Figura-tive Language. Giora,R.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向右拖动进度条即可查看完整文献信息→
点击下方蓝字 获取原文PDF
相关阅读
Thanks for being with me.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