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能听命于自己,就要受命于他人|尼采

吃果读书 2021-09-14
文:周国平;编:小猪

1844年10月15日,哲学家尼采在德国诞生。他是西方思想史上公认的“头号危险人物”,也是一位面相最多的哲学家。

他是直言现代文明病症的人生导师。是孤独的叛逆者,以酒神意志批判那些扼杀生命精神的世俗禁锢。更是高呼“上帝死了”的超人,呼唤着一个人类觉醒,超人时代的到来。

按照尼采的生活经历,他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4岁前,是童年和求学时期;24到34岁这十年间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当教授;34到44岁在欧洲各地漂泊,而这十年是他写作的高峰期;44岁他精神崩溃,直到56岁辞世。

顺着尼采这四个生活阶段,这里重点讲他三个鲜明的个性特点,因为不知道尼采的这些个性,就不能说知道尼采这个人。

敏感、忧郁、富有艺术气质


他第一个特点是敏感、忧郁,富有艺术气质。

尼采5岁时,他当牧师的父亲就去世了。父亲死后,他做了一个梦,梦中哀乐还没有停,父亲的坟墓却又打开了,穿着牧师袍子的父亲从墓中走了出来,走到教堂里抱起一个孩子,然后回到坟墓中,墓又合上了。

在尼采做这个梦之后的几天,他的弟弟真的死了。两位亲人接连死亡,使天性本来就敏感的尼采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悲伤,形成了忧郁内倾的性格。

后来他自己回忆说:“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完全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

尼采10岁时开始喜欢写诗。在德国文学史上,他的诗也很有地位。我翻译过一本《尼采诗集》,有296首。其中有17首是他的少年诗作,主题是父亲的坟墓、晚祷的钟声、生命的无常、幸福的虚幻。例:

  • “树叶从树上飘零,终被秋风扫走。生命和它的美梦,终成灰土尘垢。”


  • “当钟声悠悠回响,我不禁悄悄思忖,我们全体都滚滚,奔向永恒的故乡。”


上中学时,他还构思过一部中篇小说,书名是《死亡与毁灭》。

总之,从童年起,悲观主义的根就深深扎进了尼采的心灵。此后,一个悲观的问题困扰了他一生。这个问题就是:既然终有一死,生命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记住,因为这是理解尼采后来的哲学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

除了敏感忧郁,尼采相当有艺术气质。他不但是诗人,而且是水平不低的音乐家。童年时尼采就酷爱德国古典音乐,而且尝试创作。10岁时就创作过一支圣歌,后来也经常作曲。

尼采曾经写过一首很著名的管弦乐合唱曲,是莎乐美填的词,叫作《赞美生活》。他生前就曾说过,希望死后人们能用这首歌来纪念他。所以,在1983年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上,为了向他致敬,大会举办的音乐会演出了尼采的这自《赞美生活》。

真诚


尼采的第二个特点是真诚。

他在莱比锡大学主攻古典语文学,成绩优异,他的导师李契尔说,尼采是“莱比锡青年语文学界的偶像”。

大学刚毕业,尼采就破格当上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授。李契尔在为他写的推荐信中夸耀他说:“我目睹了这么多的新秀,却还不曾看到一个年轻人像尼采这样,如此年纪轻轻就如此成熟。我预言,只要上天赐他长寿,他将在德国古典语文学界名列前茅。”

尼采倒也不负所望,发表了题为《荷马和古典语文学》的就职演说,文质并茂,立即使新同事们叹服。根据他已经发表的论文和教授资格,莱比锡大学还免试授予了他博士学位。这时的尼采才24岁,几乎得到了学院生涯中值得争取的一切,在人们心目中,才华横溢的他前程无量。

可是,尼采从心底里鄙视学院生活,他太真诚了。他看到多数同事充满了市侩气,热衷于争取名利和无聊的社交,他很受不了这种氛围。同时,他的志向也不在古典语文学,到巴塞尔大学任职不久,哲学教授的位置出现空缺,他马上申请补缺,可惜未能成功。

在巴塞尔大学当了教授三年后,他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就是《悲剧的诞生》。那是1872年1月,尼采27岁。他为这本书精心准备了三年,投入了巨大热情,但是,这本书出版之后,几乎使他自绝于学术界,毁了他在学术圈的前途。

按当时不成文的传统学术规范,古典语文学者的职责是对古希腊罗马文献进行学术性的考订和诠释。《悲剧的诞生》却反而是越出专业轨道,对希腊精神发表了一通惊世骇俗的宏大新论。

出书后好一段时间没有人评论,同行们一开始保持死一样的沉默,认为他不务正业,搞的不是学术,是歪门邪道。他的恩师李契尔在一封信中哀叹“这真是可悲的事件”,甚至还说,“最使我气愤的是他对哺育他的亲生母亲的不敬,这位母亲就是古典语文学”。

书出版三个月后,沉默终于被打破了。一个过去在尼采面前毕恭毕敬的年轻人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激烈地抨击尼采不配做学者,应该离开大学讲台。他的理由也是尼采“亵渎”了古典语文学这位“母亲”。虽然这位年轻人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他以捍卫学术的名义发出这个攻击,说出了整个古典语文学界的共同立场,有足够的杀伤力。

这件事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尼采虽然暂时没有离开讲台,但学生们却离开了他,在第二个学年中,他只剩下了两个学生,还都是外系的旁听生。这之后,他实际上成了学院里的闲人,加上身体很差,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

6年之后,尼采辞职了,这个时候他刚刚34岁,他生命经历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他的学院生涯结束了。

漂泊中的孤独


他的第三个特点是孤独。

从巴塞尔大学辞职后,尼采在欧洲各地漂泊了十年。辗转在意大利、法国、瑞士、德国,为糟糕的身体寻找合适的气候养病。

他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友伴,孑然一身,也许没有人比尼采更深地领略孤独的滋味了。他常年租一间简陋的农舍,在酒精灯上煮一点简单的食物充饥,一连几个月见不到一个可以说说话的熟人。

在极度的孤寂中,他一次次发出绝望的悲叹:“我期待一个人,我寻找一个人,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现在再没有人爱我了,我如何还能爱这生命!”“如今我孤单极了,不可思议地孤单,成年累月没有振奋人心的事,没有一丝人间气息,没有一丁点儿爱。”

最能表现尼采孤寂的大概是这句话,他说:“在那种突然疯狂的时刻,寂寞的人想要拥抱随便哪个人!”

后来他真这样做了。有一天早晨,在意大利的都灵,他在街上看见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马,他大叫一声扑上去,抱着马的脖子痛哭,然后就昏过去了。醒来以后,他的神智再也没有清醒过,一直到死。尼采的病历上记载说,这个病人喜欢拥抱街上的任何一个行人。

孤独使尼采疯狂,而他又终于在疯狂中摆脱了孤独。那以后,尼采在精神的黑夜中苟延了十余年无用的生命,于1900年8月25日在魏玛去世。

尼采的孤独,不但体现在作为一个人享受不到人间的爱和温暖,更体现在作为一个思想家,得不到同时代人的理解。在他的全部著作中,《悲剧的诞生》这本书算是卖得最好的,但出版六年半也只卖出了600多册。他后来的著作,包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样的奇书,也是自费出版,并且没人购买。

就像是历史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尼采离世后,却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追随,甚至信仰。仅仅是在中国,《悲剧的诞生》就至少卖出了几十万册,和他生前的凄凉光景两相对比,真是叫人唏嘘不已。

尼采曾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是死后才出生的。”

木心说:“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忽视尼采,不会有什么价值。”
 
爱因斯坦的书房墙上,一直挂着尼采的肖像。

在尼采诞辰176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汲取他的思想,才是对先知最好的纪念,而触摸先知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有关他的作品。
 
尼采的著作多达十几卷,为此我们精选了尼采思想精华积淀最深的三部作品,由国内著名哲学学者孙周兴教授翻译,真实还原尼采特有的犀利风格:

《悲剧的诞生》:尼采28岁出版的一本惊世骇俗的著作。阐述了自己的许多哲学思想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对以科学乐观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化做出了批判。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本书是尼采著作中最有名的一本书,能发自心底地切实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这本书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里程碑式的作品,用散文诗写成。此版本豆瓣9.3分。

《权力意志》:尼采晚年最重要著作。这里的权力不是指政治上的权力,而是指生命意志。本书可以说是未来人试图解决未来问题的启示录。此版本精选了《权力意志》中能代表尼采思想的篇目,并且新翻译了一种从未引介到中文世界的章节。

从他的文字和思想中,感受来自生命的“洪荒之力”。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恶”的思考者

▼读懂尼采三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