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宏杰:我的老师葛剑雄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吃果读书 2021-12-15


我的老师葛剑雄

文:张宏杰



2009年,我成为葛剑雄老师的博士生,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葛老师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个就是超乎常人的精力充沛和勤奋。
葛老师不用手机,和他联系的最方便的方式就是邮箱。可以想见像葛老师这样有着诸多身份,参与众多领域活动的人,每天收到的邮件数量之大。但是,不论你什么时候给他去邮件,第二天醒来肯定都会收到他的回复,邮件上显示的时间,经常是夜里十二点,甚至一两点左右。而地点,多是在出差在外的宾馆里。
他说,他经常是一点以后睡觉,六七点起床,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从早上起来,就是不停地工作:做研究,写文章,处理日常公务(那时他还是复旦图书馆馆长),演讲,会议,接受采访……午休吃饭时间他也不休息,那正是他滔滔不绝高谈阔论的时候。在飞机或者高铁上,他更是不休息,那正是他不受打扰在笔记本上写作的好时机。
有一年两会期间,我到他的住地、北京国际饭店去看他。因为安保严密,他到大堂门口来接我。从大堂门口到电梯边,他走了半个小时,因为有四拔媒体记者好不容易抓住他现身的机会,对他进行采访,他边走边说,回答完了三个人的问题。还有一个记者没有完成任务,又跟着葛老师进了房间,聊了二十分钟。在这二十分钟内,又有三个电话打到房间内,或者是短暂的采访,或者预约采访的时间。
等这些人都走后,葛老师说,两会期间,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前,没有一分钟休息。
除了超人的精力外,葛老师的毅力、自我规划管理能力,也是如此高效的重要原因。葛老师说,他的体重,从四十岁之后就没有变过,这得益于游泳。他每星期都要游一到两次,只要可能,就从不间断。

葛老师之所以如此繁忙,与他的第二个特点有关,那就是“好说话”。
葛老师频繁地大量地接受媒体采访,其实完全是一种对社会的付出,因为采访机构并不付他任何费用,却占用了他大量时间。如果你说,他是需要借助媒体表达他的观点,那只要挑些重点媒体就足够了。但事实是,媒体不论大小,只要找到他,他都会耐心接待,一视同仁。对这些大部分年龄不过二十多岁的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记者,他没有任何架子,从无任何轻慢之色,对任何问题,包括一些比较幼稚的问题都耐心回答。这自然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社会上的讲座邀请,不论是大机构的,还是小地方的,不论付不付费的,他只要有时间,都会一视同仁。我遇到不少接到讲课邀请第一件事是问讲课费的著名人物。前年去湖南教育频道录制一个节目,制片人闲聊时说到,有一次给一位著名“左派”北大教授打电话,教授根本不问他是谁,哪个电视台,什么节目,张口就说,我到外地讲课费一次十万起,你们承担得了吗?制片人一嗫嚅,对方就挂了电话。

葛老师的原则却是,不论对方地方大小,层次高低,只要是第一次邀请,他基本都会认真考虑。至于讲课费多少,他从来事先不问。著名乃至知名学者当中,像他这样“好说话”的人,我没见过第二人。
但是,如果你从葛老师的“好说话”,进一步理解为葛老师是“老好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葛老师性格的第三个特点是“心直口快”。社会上都知道,葛老师的外号叫“葛大炮”。


毕业之后,有一次和纪录片制作人夏骏聊天。他说认识葛老师,并且讲了一个轶事:葛老师年轻时做过片儿警,因为他脾气爆,敢管事,那一片儿的小偸都怕他,那时他就叫“葛大炮”。这个事儿我没找葛老师求过证。
我记得葛老师说过一件事。他们教师代表团访问埃及。那时埃及政府机构非常腐败,他们过境时,埃及海关要他们每辆车付八千美元“活动经费”,否则不予通过。其他团员面面相觑,葛老师却勃然大怒,大发脾气:你们想要干什么,我是你们部长请来的,我马上给你们部长打电话!没想到一怒之下,海关态度马上就变好了,让他们顺利过关。
葛老师处理社会事务,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坦诚,有什么说什么。十几年前,葛老师的一个学生毕业,想到某著名的出版社工作。出版社特意派人到复旦找葛老师来了解情况。葛老师介绍说,我这个学生呢,在我的所有学生当中,不是最聪明的,学问也不是一流的。旁边陪同的人事处工作人员一听急坏了,不停地向葛老师使眼色。但是葛老师不为所动,还是先介绍了这个学生的缺点,接下来说,但是,这个学生到出版社工作肯定是很适合,因为他做事很踏实,很认真,适合做编辑,他到了你们那儿,可以一直干下去。你们要是要了一个学术能力太强的,学术成绩太好的,他干上一两年,肯定要走的。你们白培养一场。
葛老师的坦诚打动了这家出版社的负责人,当即同意招纳这名学生。后来我这位师兄在出版社工作得很出色,现在已经是副总编辑。
后来葛老师和我们谈起这件事,还说,你们现在很多人人到中年了,也有点位置了,可能也到了要经常推荐人的年龄了,我希望大家还是要实事求是,对一个人要讲优点,也要讲缺点,关键是要看他适合什么工作,这样对他,对用人单位,都好。
对于社会上的许多现象,葛老师也从来都是有话就说,直言不讳,因此才在媒体界获得了“葛大炮”的美名。这个方面事例多多,广为人知,不需要我多讲。葛老师做事的最大特点是既有灵活性,又有原则性,他有能力把这两点非常适当地结合起来,这其实既是阅历,也是天赋。

确实,葛老师很多做事方式,对学生甚至对全社会来说,也是最好的楷模。
我读博时,葛老师刚刚从史地所所长岗位上退下来,担任复旦图书馆馆长。有人劝他保留史地所学术委员会里的职务,他坚决不同意。他说,我要退,就全退,不搞拖泥带水的事,这样对史地所对自己都不好。同样,我要做图书馆馆长,也要全力以赴把馆长做好。(现在仍然是如此,在很多人对各种社会职务趋之若鹜、多多益善的时候,葛老师正在和已经一件件主动辞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教育部某些专业委员会的职务。这些职务在很多人看来,都是非常重要、“含金量”非常高的。)
以学术为生的人最看重图书馆,也最容易挑剔图书馆管理中的一些细节。我到复旦图书馆,第一印象是工作人员态度超好,你提出任何要求,他们总是全力帮助解决,从来不会流露出任何不耐烦的神色。这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后来问同学,大家说,葛老师任馆长后,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复旦三年,我亲眼看到图书馆一天天更加完善。比如阅览室的座位,原来每一排座位边上,才有一个公用插排。随着带电脑的学生越来越多,插排显得有些紧张。我入校不久,每个座位都安装上了一个插座。这样细节上的小改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原来葛老师每天都上图书馆的BBS,看同学们的意见建议,亲自安排解决。

中国的图书馆是一个腐败的高发地带。因为图书采购中有很多“潜规则”,有些“潜规则”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明规则”。比如供货商通常会给图书馆提供巨幅“回扣”,很多图书馆正是靠这些回扣来给员工发福利。规则如此,说明图书采购中的灰色空间非常巨大。我来复旦读博前,所在大学的图书馆馆长就因为贪污了一百多万,被抓起来了。
葛老师就任馆长后,做了一件开全国图书馆界先河的事:他拒绝了图书采购中的回扣,并每年定期公布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收支账目,供大家监督。至于图书馆员工福利,葛老师找到校长,要求由校方出。这样一是可以提高图书采购质量,二是可以杜绝腐败机会。这其实是给全国图书馆做的一个最好示范。可惜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没有第二家图书馆能做到葛老师这样。
葛老师在就任馆长前,曾经和校长谈过一次“条件”。葛老师说,我可以作这个馆长,但是你必须给我全权。就是说,你不能插手图书馆的事。校长当即同意,但也是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馆里现在二百多名员工,不能辞退其中任何一名。葛老师也答应下来。
后来,校长答应的条件确实做到了,从来没有干预过图书馆的具体事务。所以后来经常有人来找葛老师,要求安排人或者办其他事,打着校长的名头,说校长说了,如何如何。葛老师一句话就顶回去了,葛老师说,他是校长,不是馆长。校长说什么,让他亲自来找我谈。
答应校长的话,葛老师却发现,不那么容易做到。因为到了图书馆后,葛老师才发现,这个队伍不好带。怎么说呢?只举一个例子:员工当中,进过精神科医院的,就有三个人。而且这三个人,都是因为人际关系矛盾而发病的。但是葛老师最后很好地处理了这些人的工作问题。
我听一位曾经在复旦图书馆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图书馆有一个老员工,因为和馆内其他人处不好关系,被“发配”在图书馆门口看管自行车。这个人脾气比较大,时常和人发生冲突。有时还会说些什么我死了也要带走几个人之类的吓人的话。
但是葛老师和这个人接触几次后,发现这个人其实人并不坏,而且挺有想法。自从葛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经常给葛老师发邮件,说图书馆哪方面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改。每封邮件葛老师都认真阅读,读后发现他有些地方讲得还是挺有道理的。所以葛老师后来设立了一个馆长奖。钱不多,五百元。但是头一批发给了这个自行车管理员,因为他对馆内事务有热心。葛老师每年到北京开两会,都会专门给他寄两会的明信片。管理员很受鼓舞和感动,工作态度更加积极,和大家的关系也有了改善。
后来葛老师感觉到这个人文字能力很强,放在门外看自行车还是大材小用了,决定给他换个工作,把他调回馆内,让他做馆内出版物及文件的校对工作。结果证明,这个决定很正确,此人作校对,水平高,而且态度极为认真,校对得非常好。


所以我这位曾在图书馆工作的朋友对我说,葛老师有“有总理之才”。这句话说得也许有点夸张,但是葛老师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善于处理一些棘手的具体事务,这在学者当中确实非常罕见。
在葛老师的管理下,复旦大学图书馆没有一部公车。葛老师是全国政协常委,有人说可以享受“副部级待遇”,但是他没有秘书,也没有司机,年近七十每天好几十公里自己开车往返。外国著名大学图书馆馆长来访,葛老师带他们吃十元一份的学校食堂。葛老师说,这是国际惯例,是正常的做法。
葛老师做馆长,在他这个年龄,说实话,是蜡炬成灰式的奉献,而不是什么美差。他在国际学术界阅历深见识广,熟悉世界一流图书馆的运作,把好的管理模式引进到复旦。因此他的辞职,确实是复旦学生的损失。


葛老师对学生们在学术上要求极严,生活上却非常关照。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不做书呆子,不做伪君子”。另一句话是,人的资质是不一样的,不见得每个人都成为学术大家。学术、论文,在人生当中虽然很重要,但是绝对不是全部。我更希望你们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把自己的身体搞好,把生活安排好,把自己的家人照顾好。
在一次讲座中,葛老师曾经讲过他的太老师顾颉刚的一件事。他说顾老师有一次给一个学生一笔钱,说这是学校的奖学金。这位学生用得心安理得,直到他八十多岁的时候,才知道这是顾老师自己的钱。
葛老师自己其实也经常做这样的事。我曾听某位同学说,葛老师的一位学生妻子病重,一时没钱,葛老师也曾资助了很大的一笔钱。这件事,葛老师自己从来没有提过。
我有一个师兄,早我一年入学。他上学时严重偏科,数学外语不及格,所以只考上了一个很普通的他觉得说不出口的地方大学。但是这个人对历史地理一直很感兴趣,想考葛老师的博士。葛老师同意了,在面试中和他短暂交谈了几分钟,断定他是一个史学人才。但是因为外语成绩太差,他那一年没有录取。
师兄心情很差,回去后给葛老师写了封长信,详细述说了自己因为偏科,无法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并且说明自己现在生活很困难,明年也没法继续再考了,只能找个地方随便就业。师兄后来回忆起这件事说:“其实我就是发泄自己的心情,给葛老师写了封很长的信,我认为葛老师看到这封不知所云的信,肯定会扔到一边了。”
但没想到,不久师兄就接到了回信。葛老师说,你到上海来,我出钱给你租房子,给你出生活费,你安心复习,明年再考,怎么样?
师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他在葛老师的资助下复习了一年,葛老师又动用了“自主招生权”,终于让他得偿所愿。入学之后,这位师兄特别努力,成绩很突出,博士论文在业内获得很高评价。
葛老师就是这样,以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国学术界的优良传统。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湖州,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并任国际历史人口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等。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


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快的流动和变化之中,我们应该庆幸在人生路上遇到了像葛剑雄老师这样的人。他们是时代潮流中的“石头”,“江流石不转”,走得远了,回望一下他们,可以重新校正自己的经纬度。

吃果读书诚荐葛剑雄最新力作《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独家签名版。收藏、阅读本书有以下三大理由: 
  • 最新力作:葛剑雄老师在这本书里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享了很多自己治学几十年来的心得体会。用独特的视角,选取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词,从“不变”与“万变”的角度剖析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全面勾勒中国历史发展的源与流。


  • 专业水准:葛老师把枯燥无味的内容,以具体事例来阐述理论,让所讲事例都生动鲜活。而且,葛老师不单是精于学术研究,他的兴趣和涉猎面也都极广,打通了各种学术领域,也打通了学术与现实社会的壁垒。而且他的书“不枯燥”,“吸引人”是许多历史爱好者的共识。


  • 历史深处的关怀:《不变与万变》这本书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怀,即让每个人中国公民能够渡过历史这条河,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中国人。而且他的亲笔签名让本书多了一份温情,也让本书兼具收藏价值。


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亲笔签名,限量200本)

延伸阅读:

吴思:金庸给我们编了什么梦?张宏杰:诞生朱元璋现象的土壤张宏杰:大明表面的光鲜,不过是大幅度退步的开始葛剑雄:更换地名,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有割断记忆的危险
葛剑雄: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郑也夫:高校扩招更利于权势阶层
阿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