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吃果读书 2021-12-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秦制两千年
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文、编:少年X、屏营 

秦朝之后,历朝历代的新兴王朝都无一例外要先鞭笞秦始皇,批评其暴政之无道令天下众生得苦,以此彰显自身仁慈。

但事实上,自从商鞅和韩非子的统治术让秦国一统天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一种诡异的循环:

所有王朝都在鄙视秦朝,但是所有君王又都在效法秦始皇,于是所有王朝最后也无法避免秦朝的下场。


中国历史上永不消逝的帝王


论史书对历代帝王的负面评价之最,少有帝王能够超过秦始皇。

◎政论家批评秦始皇:暴虐无道

秦亡汉兴后,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不施仁政”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随后司马迁又对秦始皇盖棺定论道:

“秦王怀念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自此,秦始皇不仁不义、崇尚武力和刑罚的暴君形象深入人心,后世史书也基本延续了司马迁对秦始皇全盘否定式的评价。

◎诗人批评秦始皇:穷奢极欲

不只是官修史书,文化圈也同样对秦始皇持严厉的批评态度,比如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述: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批评秦始皇穷奢极欲。

有关“逃秦”、“避秦”的传说也不绝于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写的就是一群“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逃秦者,这一避竟避了五百年。

◎民间批评秦始皇:不顾百姓死活

在批判秦始皇的民间故事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孟姜女哭长城》。

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孟姜女的故事,原本和长城以及秦始皇没关系,在隋唐期间,这个故事逐渐被扣在了秦始皇的头上。

故事中,秦始皇被塑造成了大兴徭役,不顾百姓死活的暴君,孟姜女哭倒长城,就是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与反抗。

可以说,秦后两千多年,历朝历代都在严厉批判秦始皇。从贾谊的《过秦论》,到杜牧的《阿房宫赋》,再到苏洵的《六国论》,秦国的暴行和秦制的暴虐,被后人一遍又一遍地控诉,都成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正确”。

然而,在这些高举“正义”旗帜讨伐秦朝的声音背后,所有的王朝却又全都心照不宣的悄悄承袭了“秦制”。


鄙视秦朝的帝王,终将成为秦始皇


青年历史作家谌旭彬《在秦制两千年》中,将“秦制”总结为两点:

以官僚集团而非封建贵族作为政权统治的基础,因此要夷灭一切贵族,追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

尽可能提升汲取人力与物力的强度与总量,因此要遏制一切有影响力的人与组织,包括官僚内部的“朋党化”,追求散沙化与原子化的扁平社会结构。

以这两点为核心的“秦制”,从未随着秦朝的灭亡而终结。历代帝王,特别是那些所谓的“明君”,从来都是一边鄙视秦朝,一边效仿“秦制”: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以礼治国,实际却是大权独揽以刑治国,司马迁不过为李凌仗义执言几句,即被施以腐刑。

——三国时期的许多军阀,表面高举儒家道统的旗帜,但实际上却都在效仿秦朝的统治术,谁最能控制百姓,汲取财力物力,谁就能笑到最后。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恨蒙元的暴虐无道,但又认为“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他包揽大权,将社会活力全部抽干,将每一个人重新打回了原子状态。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自诩英明的皇帝都在批评秦始皇,但他们若要进一步稳固江山,却又不得不效法秦始皇,于是历史总是重复着分裂又统一的游戏。

正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究竟该如何反思秦国,尤其是其诞生的机制与土壤,这才真正值得思考。


一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大问题”


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构造出了秦帝国,此后的历代王朝,就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

无论历史怎样向前,秉持秦制的统治者们用商鞅、韩非之道治国,而讳言自己是商鞅、韩非的信徒。

秦一统天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更在于他指涉着一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大问题”——“周秦之变”。

正如秦晖老师所说:“所谓的秦制有效说穿了就是君子斗不过小人,文明人斗不过野蛮人,选择手段的人斗不过那些不择手段的人。”
 
周秦之变,其核心是一场由小共同体本位到大共同体本位的转变,是为了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加强集权。
 
◎大共同体是一种效率第一的强人政治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愈演愈烈,在战争的推动下,富国强兵的逻辑压倒了一切,谁拳头硬谁就是老大,只有野蛮才能战胜文明。国家越来越少,杀人越来越多。只有效率最高、道德水准最低的国家能够幸存。
 
因此,封建制、贵族制和礼制等一切“温文尔雅”、“含情脉脉”的东西,都逐渐让位给效率至上的郡县制、科层制和中央集权。
 
◎大共同体强大但又会周期性地崩溃
 
秦一举扫清六合,席卷天下的气势,宛若摧枯拉朽,是何等的不可一世。而秦转眼土崩瓦解,迅速败亡,宛若枯枝败叶被狂风席卷,又是何等的惨痛悲凉。

中国历史亡秦不弃秦制,历朝历代其实都在效法秦政,因此,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承平之时,“秦制”效率极高,往往威服天下。
 
而衰落之时又会造成空前的浩劫,据学者测算,每次“改朝换代”人口通常都要减少一半以上,甚至60%以上。
 
秦制的方式虽千变万化,宗旨只有一条:服服帖帖做大一统下的臣民。
在秦制下,全社会只能有一个声音,这是统治者的声音;只有一个旋律,这就是统治者的主旋律。

有两个脑筋不需要转弯却无人意识到的问题:
 
问题一:秦始皇死了,大秦被推翻了,大秦人民并没有获得幸福。
 
问题二:秦始皇死了,大秦被推翻了,大秦人民并没有获得幸福,但也要庆贺秦始皇死得好。

正如两个问题一样,从古至今很少有人认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秦制——立足于天下一家的大一统和等级森严的家长制,才是导致两千多年苦难历史的最重要的原因。

假使这样的观念没有革新,即使两千多年过去,秦帝国其实仍会活在我们心中。


一头一尾的两场变革

 
“历史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每个人从小都接受过“以史为鉴”的教育,历代治国者也并不愚蠢,他们不断汲取前朝覆灭的历史教训。

但吊诡的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充分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却仍然难以逃脱历史的惩罚? 

即便今天,也很少有人能认真回答这一问题。但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认知中国历史的关键所在。

周秦之变,作为中国历史少有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重要意义几乎只有1840年鸦片战争可与之相比。
 
中国历史说穿了,其实就是这一头一尾两场转型、剧变,前面这场“周秦之变”,是从周制走入秦制。而后面这场从1840年开始的剧变,其实关乎的就是如何走出帝制,或者说怎么走出秦制的变化。

因此,哪怕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要抓住这一大变局——秦制的兴衰,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从而看清未来的前进方向。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本文作者谌旭彬的 《秦制两千年》,谈秦朝的书很多,但往往不是歌颂,就是停留在机械地重复“治乱循环”的历史教训,毫不涉及秦制背后的历史真问题。

而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用国家能力、历史语境、儒法国家等等有别于传统著作的全新视野,重新审视这段两千年大家早已十分熟悉的历史,从根源反思如何走出几千年的帝制文化。

本书的作者谌旭彬,现为“腾讯短史记”主编,他写出的东西往往既有学术底蕴与强烈的现实关怀,又能深入浅出。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特别为书友争取到了作者的亲笔签名,数量有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天下帝国:关键性的秦汉时代|许倬云

秦的统一是一个不讲规矩的结果

我们失去了一个词——社稷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刀尔登:得天下者得民心

曹操式的胜利不值得推崇

张鸣:以史为鉴是句美丽的空话

景凯旋:赞美苦难是一种虚妄和扭曲

通古今之变:项羽之死影响中国两千年

大秦赋:血写的历史,不如墨写的剧本精彩

离开校园之后,才知道曾经学到的历史原来有问题

致敬柏克:没有哪个国家,能逃脱掉“柏克定律”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