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鸣:皇帝的痴想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吃果读书 2021-12-15

皇帝的痴想

文:张鸣


有一阵儿翻蒋介石提倡的新生活运动的资料,发现这个老蒋,居然强调统治民众,要做之君,做之亲,做之师。

显然,他是痴心妄想,毕竟已经是民国了,不管是真是假,反正这一套没人买账。

难怪,运动一开始,上海的报纸,就冷嘲热讽。 

不过,在帝王时代,皇帝可真的对老百姓有这样的痴想,而且还付诸实行。

做之君,理所当然,人家就是君主。做之亲,皇帝是民众的大父。做之师,这事要点折扣。

严格地说,是科举考试有了殿试之后,凡是中式之人,老师就是皇帝本人。其实,皇帝这个民之父母,说说而已,连他自己也未必信。所以,这事可以搁在一边。

但是,科举的殿试,皇帝还是挺当真的。无论怎么样,他都要亲临考察,看着考生们把试卷答完,尽管,判卷之人,并不是他,自有儒臣代劳。

但皇帝做主考官这个名分,历代的皇帝都挺当回事的。 自然,皇帝的这份坚持,是为了要官僚们,尤其科考出身的官僚们,对他效忠。

人生五达尊,天地君亲师,除了天地之外,皇帝一个人,占了仨,这样的身份,想要官僚们对他不忠诚,都办不到了。 

但是,殿试录取之后,纵然进士们都可以自诩是天子门生,但也就是那么一说,没人特别在意。因为大家都知道,最终录取,皇帝顶多就是在主考副主考们提供的十人名单上,做一点微调而已(明清)。录取与否,名次高低,还是考官们决定的。 

在那个时代,谁决定你的仕途,谁就是你的恩人。所以,科举考试,无论举人还是进士考试,主考副主考,被称之为座师,同考官,即具体判你卷子把卷子推荐上去的人,被称为房师。

尽管理论上,皇帝不许人们搞这种师生关系,但根本挡不住,考完之后,被录取的人,无论举人还是进士,都要去登门拜老师,从此确定下这种师弟关系,终身不渝。每逢三节两寿,都得送礼。

三节是春节、端午、中秋,两寿即老师和师娘的寿辰。如果哪个人,敢无视自己的老师,那就等于犯了欺天大罪,会被所有人唾弃,以后就没法混了。 相形之下,皇帝这个名义上的老师,倒是可以被忽视的。

因为,皇帝是所有进士的老师,无论哪一科,都是如此,论都没法子论,事实上,反而没有意义了。

倒不如具体的主考副主考以及同考官那样,每科都不一样,具有特别的意义,可以结成一种特殊的关系网,师生之间,同门之间,在今后的仕途上可以互相照顾,互相拉一把。 

所以,皇帝想出来一个殿试,自己做考生的老师,到头来,还是一场空。除了拍马屁,没有人真的会把皇帝看成自己的老师的。大家都是,就等于都不是,没有什么可以吹的了。


张鸣老师的书现在很难出版,他自己也说:“已经有好几年了,我的书一本也出不了,新书不能出,再版没有戏,到了版署,就泥牛入海。连已经出的书,各个出版社也不敢加印。

 
这次,他索性写起了小说。小说不但故事性更强,人物风格更加饱满,读起来也更加生动有趣,不知不觉就把读者带入了历史之中。读之仿佛瞬间回到了那段沧桑岁月,读书快乐之余,亦见历史之真。

为此,吃果读书诚荐张鸣最新小说《袍哥旧事》签名版,以及王笛作品《袍哥》。

读这两部作品,既能关注宏大叙事,又能了解微观历史。在任何历史时期,普通人都是绝大多数,大历史很重要,但它不是历史的全部。这套数更多讲述底层小人物的历史故事,让我们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加完整。


易中天:“张鸣的文章是我一向喜欢的——有思想,有见地,有学问,无官腔,十分好读。”

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含张鸣亲笔签名,数量有限)

延伸阅读:

张鸣:人可不可以不成功?
张鸣:晚清政府的财政困惑
张鸣:真正的秩序生于自治
张鸣:最讨厌洋人的群体
张鸣:段祺瑞这个人有多好?
张鸣:所谓的傻子,就是缺乏常识
张鸣:以史为鉴是句美丽的空话
张鸣:我走了,大学就能办的更好了
张鸣:终其一生,父亲心里的“罪”,也并没有赎完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