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尼俄柏的眼泪》:被天神灭门的母亲
作者简介:徐贲,1950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知名公共知识分子,其写作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社会学。现执教于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经典文学阅读。 |
美国是个信仰极浓的国家,每次总统选举,教会都能发生很大影响。美国还有许多天主教徒,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政府的一些社会政策。在学校里,一般不会感觉到宗教的影响。教师们都能遵照政教分离、公域和私域分清的原则,不把宗教问题带进课堂。不过,在人文教学课上,还是会涉及宗教问题,尤其是神的问题。在人文教学课上探讨神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绝对权力”的问题——当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控制了人的生存,滥用绝对权力,便会成为导致人类苦难的最大原因。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阅读古希腊的经典悲剧《酒神的伴侣》,有学生就提出了“神不正义,人怎么办”的问题。大神宙斯和人间女子塞雷勒有染,狄奥尼索斯(酒神)是他们的儿子。宙斯曾答应塞雷勒一件礼物。塞雷勒问女神赫拉(宙斯的妻子)该向宙斯要什么礼物。赫拉说,你让宙斯现出原形吧。宙斯的原形是霹雳闪电,塞雷勒因此遭雷击而死。宙斯把年幼的酒神儿子缝在大腿里养大。▲卡拉瓦乔《年轻的酒神》,图源:《费顿经典:时间的回归》酒神对母亲的故国忒拜充满了仇恨,因为“那里的女人说塞雷勒是和一个凡人相好,说我不是宙斯所生。”于是酒神用神力让忒拜所有的女人癫狂。当国王试图阻止混乱,酒神让太后杀死国王。酒神还将忒拜的建立者卡德摩斯及其子孙都变成了蛇类。卡德摩斯对酒神说:“我们承认有罪,但你的惩罚太重了。”酒神回答:“我是神,我受了你们的侮辱。”卡德摩斯又说:“神不应该象人那样冲动。”酒神答道:“事情是我父亲宙斯早就决定了的。”读到这里,不少学生觉得不解。有一个学生问,酒神如此使用“过度暴力”,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神性?而且他对人的过度惩罚,还有大神宙斯撑腰,这又是为什么?另一个学生说,忒拜人都低头认错了,为什么神还这么冲动?相比之下,倒是凡人卡德摩斯比较理性。其实,这正是欧里庇德斯戏剧的独特之处——神总是象人那样思考,而人却能象神话那样说话。我班上的学生对《酒神的伴侣》中的神没有好感,更没有敬意,这与他们平时的道德权威观念有关——在他们一贯的认识中,神(God)指的就是基督教中的上帝。与希腊罗马诸神不一样,许多宗教中的神是唯一的,也是绝对善良、正义、完美的存在。比如基督教中上帝的神性能超越凡人的野蛮、暴力的报复冲动。因此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学生似乎很自然地把“神的权威”与政治、社会公权力的权威联系起来。有学生评论道,酒神迁怒于忒拜人,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纯粹的神的“血统”并没有十足的信心,用政治术语来说,就是没有充足的合法性。政治暴力往往出于“过度证明”本已有欠缺的合法性。问题是,神不正义,人怎么办?神的政治联想,使得学生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出现了多种分歧。有学生说,人在神面前,卑微而渺小,神的存在就是在提醒人要谦卑地生活。神如果正义,算是人的运气;神如果不正义,人只能自认倒霉。谁能够生活在一个比较正义的制度中,往往不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而是一种运气。事实上,民主制度在一个国家中形成,往往也是历史的幸运。另有的同学说,民主制度不是神的统治,是法治。酒神对人的不正义,在于它完全凭借它的一己意志,独断专行。神的权威应当来自神的律法,而不是他的威力。神体现和服从自己的律法,并要求所有的世人服从这个律法,这才有神圣权威。神有权威,因为神自己首先就不无法无天。还有的同学说,正义是对于人而言的,正义限制人的行为,对神没有束缚力。这是神和人的区别所在。《酒神的伴侣》中的神其实是“自然”,自然是超乎人理解的力量,既给人带来丰饶,也给人带来灾害。再有的同学说,神不是不正义,而是代表一种人无法充分认识的最高正义。《酒神的伴侣》中的神对忒拜城邦的集体惩罚,表明神敌我分明,打击它的敌人,施惠于它的朋友。人应该避免做出任何不敬神的行为,不要让自己成为神的敌人。有学生对此表示强烈的异议,认为神所代表的不应该是一种用暴力和恐惧迫使人服从的强权力,而应该是一种博大的、爱和怜悯的关怀。认同一个暴力、恐怖的“神”,会把人导向一种危险的政治逻辑。希特勒杀犹太人、斯大林消灭富农阶级,难道都是受害者想成为主宰者的敌人?难道是他们自己的错?就在学生们说神“应该”如何时,他们已经是在用人的正义意识在思考问题了。最早具有这一意识的是约伯的妻子。约伯是个敬神、避恶的虔诚信徒。上帝和撒旦赌约伯的虔诚,开始考验约伯。约伯的绵羊、牛和骆驼被杀死,仆人丧命,同样还有他的子女们,最后还失去自己的健康。约伯从脚跟到头顶都长满毒疮,坐在灰堆中刮自己的皮肉。只有他妻子还留在他身边,她对约伯说:“你还坚持你的虔诚吗?你弃掉神,死了罢!”约伯的妻子是第一个因为神不正义,而对神愤怒的女人。在神的“天威”面前,人无能为力,但人对于正义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承认神的必然正义性,这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反抗。正义是一种以人为目的的价值。“人”是在两层意义的区分中确立的。第一层意义源自人与高于人之间的不同,第二层则是基于人与低于人之间的差别。第一层意义的差异意味着人的局限,人不可能像神那样无所不能、为所欲为。神不正义,人无力对抗。第二层意义的差别意味着人的独立意志,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正义意识、价值判断。人无能为力,但不会没有想法。在《酒神的伴侣》中,神并没有能够真正成功地把卡德摩斯这个人变成动物。因为卡德摩斯虽然对神无能为力,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神确实比人强大,但所有同情卡德摩斯的读者,都是站在人这一边的。我班上的学生也都是这样,即便他们在理解宗教的问题上有分歧,但他们的正义感并没有因此有何不同。
本文选自徐贲老师《阅读经典》的课堂实录部分,有删减。这篇课堂实录,至少能给我们带来三个思考:
亚当·斯密说:“所谓正义,就是让一个人得到他应得的东西。”学生们对宗教的理解有分歧,但他们的正义感却能达成普遍的一致——人不该被如此对待。这种正义感是天生的吗?能否通过后天教育习得?阅读经典、提出好问题,或许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卡尔维诺说:“经典,就是第一次读就像重读,每一次重读都像是初读。”阅读人文经典,不应该止步于知识记忆,而是要习得“洞察人性”的能力,并且为悲悯和正义找到充分的理由——前者却需要思辨、大胆质疑,后者需要同情心、坚信不疑。换言之,阅读人文经典就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像一个人”。但是,极少有人意识到这种“人性深处的张力”,于是大部分人不喜欢读经典,也读不懂经典。因此,经典既需要重读,也需要导读。“一个好问题,好过十个好答案”。但是在阅读经典时,我们为什么总是提不出好问题呢?这本书不仅对“思辨困难症”作出了精确诊断,并且以大学研讨会为例,为读者展示了“启发思辨”的可行性方法——扼杀“幼稚的质疑”,就是扼杀思辨能力。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徐贲老师这套“现代人文通识”读本,包括《阅读经典》《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与时俱进的启蒙》等7部作品,从现代人“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如何不成为权力帮凶”3大角度,探究具体问题背后的深层根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亲爱的书友,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还希望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小星星,同时建议给“吃果读书”添加一个“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