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下列例子,你可以看到辩论能为你的人生带来什么:例:“老公,别以为我花2万元买一个LV包是浪费。其实,这个包带给我的幸福感的强烈程度与持久性远远超过用2万元去旅游。”例:“老板,我认为你对我的评价不客观,我的能力、态度、业绩都有长足的进步,我应该得到更多的奖金和更高的职位。”例:“我不同意你要抵制日货的观点。我认为抵制日货的结果是损害中国人的利益。”4.纠正自己:通过辩论来纠正、完善自己已有的观点。例:“我认为马拉松对健康是有害的。你为什么认为它没有害?请说出你的理由。”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离不开与他人进行辩论。如果你不懂得正确的辩论,你的权益将得不到保障,你的观点得不到理解,你更无法传播自己的观念、方法,以便借他人之力实现你的梦想,或者与他人协作取得共赢。辩论是人与人的思想交流。它让你融入环境,让你跟上时代的步伐。“观点不同的双方通过摆事实、讲逻辑来分清谁的观点更正确”。也就是说,辩论是为了寻找真理。这个真理可能掌握在你手中,也可能掌握在对方手中,还有可能是每个人都掌握一部分,双方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真理。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这个真理,就是最高效的辩论。它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我通过对中国人喜欢使用的、津津乐道的辩论方式总结出来一个简单的定义:“观点不同的双方通过语言、气势、情绪、表演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对方肯定是错误的。而对方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是其人品低劣、能力低下、动机不纯”。所以,中国式辩论只有一个目的:打败对手,而不是寻找真理。说明一下,中国式辩论并非中国独有,外国也能见到。只不过,它在中国比较流行,甚至被多数国人追捧。纵观中国历史,不论从小说、电视、电影还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你一定会发现,中国人之间几乎没有真正的辩论,只有争论或者卖弄。这是因为“中国式辩论”忽略了辩论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事实和逻辑,而专注于姿态与气势。中国式辩论的目的和结果不是“改变对方的观点”而是“否定对方的为人”。中国式辩论不仅仅发生在市井小民身上,照样出现在名人(比如方X子与崔X元关于转基因的辩论,诸葛亮舌战群儒)、专业的辩论赛(比如大学生辩论赛)中。我们甚至把他们在辩论中使用的“阴招”当成典范来崇拜。但这样的辩论无一不是以“伤害感情”为结局。第一,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是情大于理。也就意味着,讲理就会伤情。比如,你反对父母的观点时,他们不和你论理,而是直接指责你说:“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你怎么一点都不领情?你还有没有孝心?”第二,虽然我们讲情,但普遍情商偏低。也即我们的感情非常脆弱,特别容易受伤。所以,报纸网络上你常常会见到这样的话:“外国某人的讲话严重伤害了我国人民的感情。”我们总结了中国式辩论中的常见问题,供大家分析、参考、反思与改进。在开始辩论时,不和对方在论点的定义、范围上达成一致。例:“我们今天要辩论的题目是,人的性格与星座有关”。这就是一个论点不明确的辩论。因为性格有许多方面,而“有关”更是难以定义。如果将辩论题目改为:“水瓶座的人比双子座的人智商更高吗?”,那么这样的论点就非常明确了,因为两个星座的人可以精确定义,而智商也可以检测。扩大论点和增加新的概念,使辩论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在网络聊天辩论时,常常看见感叹号。因为它表达的是强烈的情绪。它与提高说话的音量一样,只能给对方以恶性的情绪刺激而让辩论变成争吵。指责对方身份,就是告诉对方:“我们不是在讲理,而是比身份。”例:“我在这个行业二十年了,你这种乳臭未干的菜鸟怎么能看到我这么深?我说出来你也不懂。”这是中国式辩论中最常见的问题。结果,双方不再关注事实,而是指责对方的动机。比如,辩论宗教问题时,用著名歌星的观点;辩论“中医是否是科学”时,用文学家的观点。其实,即使用本专业专家的观点,也不能证明专家说的就是一定是对的。因为同一行业不同专家的观点可能就大相径庭。有时,你说不过对方了,就用未来推测来支撑你的观点。嘲笑与反问是辩论的“激动剂”,一旦出现,对方的情绪温度马上就会沸腾。比喻是中国式教育的特色之一。一旦使用比喻,论点就会漂移到比喻中提出的内容。对方肯定不会同意你的比喻而会用另一个比喻。这样下去,辩论就离题了。例:“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那你为什么不移民到外国去?”例:“我对你这么好,不会骗你的,所以,这次你一定要听我的。”我们在辩论中倾向于博取旁观者为自己喝彩,目的是让辩论的对方处于孤立无援、被众人讥笑的窘境。这样羞辱对方只能激起对方的激烈情绪反应,让双方离“理”越来越远。例:“请大家看看,对方辩友是没有听见,还是没有听懂啊?”在辩论中卖弄文学修养或者哲学修养,就如同中国流行的大学生辩论比赛一样。例:“ 请对方辩友摘下玫瑰色的眼镜,看清这个现实的世界吧。”以上只是例举了常见的无效辩论模式,真实的情况远比这些复杂。只有智商与情商都不低的人才能进行真正有效的辩论。但,这样的人比例并不高,可能不到人群的10%。既然90%的人都不具备有效辩论的能力,如何与这些人打交道?讲情,就是所谓的动之以情。但如果情不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上,这种情真的可靠吗?没有理的情,往往是不公平的情。它总是一方得好处,另一方做出牺牲,或者受到委屈。正因为不合理,所以这种情要反复讲,如同爱国主义教育,但很难有长效。讲力,就是用实力取胜。这是因为有一些人既不能讲理,也不能讲情,此时,就只能强制了。也就是,让实力来说话。说到底,决定我们人生地位的,最根本的还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价值,也就是实力。这两条很有用,但其实已经超过了逻辑的范围,甚至违反了逻辑,是逻辑的悲哀。有人说过,这世界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式逻辑。这话固然有所夸张,但体现的问题却是深刻的。因为逻辑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避免错误的认识、无谓的争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遭遇各种各样“逻辑问题”的责难。懂逻辑的人可以明辨是非,不懂逻辑的人,不仅容易被洗脑,还可能沦为杠精,在发表言论时,很容易陷入错误归因、诉诸权威、人身攻击、非黑即白等等逻辑谬误之中。因此,殷海光先生说:“逻辑学太重要了,一个人懂得了逻辑,就能明辨是非了。也唯有在中国大力普及现代逻辑,才能把人们的认知能力从泛道德主义、 泛情绪主义、泛经验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常识、逻辑、批判性思维三书”:《逻辑新引:怎样明辨是非》《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
一个没有逻辑的人,他的认知过程,往往凭借感觉,不求甚解;一个有逻辑的人,可以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丝不苟;而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它能够熟练地使用常识和逻辑思考、判断外界信息,并不断精炼、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掌握多元的思维方式,训练逻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可避免思维的陷阱,抵御伪逻辑的荼毒,做极少数明辨是非的人。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延伸阅读:
中国式逻辑的问题
殷海光:因思想而受难的人
哈耶克关于货币的六大洞见
徐贲: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洗脑”
科学解释:为什么越无知越自信?
一直想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让事实说话,为什么这么难?
龙应台:每个时代都有不思考的人
徐贲:“心灵鸡汤”是失败者的麻醉剂
信息与信任:皇帝为什么要株连九族?
陈丹青:历史失忆症,必将引发更多失忆
徐贲,一个“问题型学者”的人文思想启蒙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还希望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小星星,同时建议给“吃果读书”添加一个“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