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解释:为什么越无知越自信?

点击蓝字关注 滟滟书屋 2022-08-23


科学解释:

为什么越无知越自信?

文:网摘


心理学现象:“达克效应”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越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和脑残争论。因为,有科学研究证明,脑残是真的意识不到自己是脑残。

1995年的一天,一个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大摇大摆地抢劫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家银行。当他被捕后,看着监控录像突然难以置信地说:“可我脸上是抹了柠檬汁的啊!”

原来,有人曾告诉他,只要把柠檬汁涂在脸上,就能隐身。对此,他深信不疑。
这种脑子对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请别骂他“傻叉”,他可能会觉得很委屈,或者还会理直气壮地反驳你。

这并不是个笑话,而是个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也并非极端少数,反而无处不在。

1999年,两位心理学家Dunning和Kruger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做过四个实验,结果震惊地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他们把这个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也叫邓宁-克鲁格效应)——

                  
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无法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又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简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为聪明——不是在撒谎或逞强,是真的打心底里这么觉得!

这一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别误会,这个奖是很正经的!评委中有些还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其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

这一现象其实细思极恐,因为我们也许都在高估自己还不自知。

                 
这不只是在说无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强烈的高估,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两个维度的优势,便更容易“得寸进尺”。

冒充者症候群


“吉米鸡毛秀”曾经在德州一个音乐节现场做过一个恶作剧。

记者随机采访了两个女孩问:

“你们觉得Doctor Shlomo乐队怎么样?
“是我最喜欢的乐队!”“没错,今年特别燥!”


但是,这个乐队名是记者编出来的,取名自一部百老汇歌剧———其实这个乐队根本不存在。

“去参加音乐节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骄傲,即使他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新的内容是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达克效应”,生活中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比如有的人对任何话题都能侃侃而谈,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作为听者的我们,有些领域确实所知不多,都判断不了他说的有几分真假。要么一脸懵地崇拜,要么鄙视他装。

但换个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个自以为是的嘴炮。可能了解过一两个词,就能自己夸口出一门学问。这种人,在知识洪流的“尾气”里中毒太深,出现幻觉了。

宋朝有一个叫钟弱翁的县令写得一手烂书法,却自认为很好。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要对一些名牌匾额上的题字进行肆意批评,并想方设法让自己重写。

一天,他看到一个寺庙阁楼的题匾上有“定惠之阁”四个大字,但是落款处的人名被灰尘掩盖,看不太清。他又是一顿批驳,叫人把匾额摘下来,让自己重新赐字。

碍于他县令的身份,即使僚属和僧侣们都觉得那题字写得很好也不敢违抗。然而,擦去灰尘后发现,落款赫然写着一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名字。钟弱翁尴尬了一会儿,又对僚属们说:“这么好的一副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

所以有时候,对于一些自信十足的脑残,又无从指责时,静静看着就好——他早晚会被狠狠打脸的。

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 of Elea)的学生有一次请教说:“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

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芝诺的观点,此后被总结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想想自己刚了解某一事物的时候,总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比如刚学会吹响笛子,就激动地觉得自己是个乐器天才。

但你若去问那些学了许多年乐器的人,他们往往会说,自己不擅长乐器。这并不是谦虚,而是因为当他们深钻许多后,真的认识到了其广博以及自己的许多欠缺。

所谓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怀疑人生。

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大多数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其实是才是一个很合理的过程——在经历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后,才终于对自己的能力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无知五分之一法则”

美国的《赫芬顿》邮报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向公众提出一些非常离谱的观念,比如太阳围绕地球转,彩票是非常好的投资方式,个子高的人跑步越容易缺氧等等,让他们做判断。

但是结果却表明,每一条离谱的观念,都有20%左右的人会盲目相信。

这就是著名的“无知五分之一法则”,也就是说无论一个观念多么的离谱可笑,在全世界总会有20%的人盲目的相信它,有些人知识的匮乏、或者说认知的障碍,看起来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不要与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人争辩,那只能是鸡同鸭讲。

当年,孔子忍着恶心奉承两个毫无学识的老头,就是深知这点,“遇到这样的人,赶紧哄骗他们早早滚蛋就是了。还招惹他们干什么?”

所以人们常说,对付SB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并把他培养成一个大SB。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因为你纠正TA的结果可能就是得罪TA。


其实无知无畏,或者说越无知越自信,归根结底是人的心理问题。因为心理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认知,而认知则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乃至一生的命运。

所以,掌握点心理学知识很重要。心理学读物很多,良莠不齐,滟滟书屋诚荐这方面享誉全球的经典著作《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它由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与美国另一位知名教授理查德·格里格合著,北大等19位顶级教授通力翻译。

菲利普·津巴多因其卓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于世,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被公认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认知革命”无疑是当代心理学的主流,而擅长认知心理学的理查德·格里格的加入,则是对津巴多社会心理学专长的重要补充。

人的科学其实是关于生活的科学,《心理学与生活》巧妙地把人的心理活动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出来,让我们体味、欣赏、探索、追究,所以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心理学普及读物。

感兴趣的朋友,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查看详情,一键收藏,在规格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组合。


延伸阅读:

中国式逻辑的问题

康德:什么是启蒙?何以启蒙?

“叫魂”:乾隆盛世下的群体疯狂

中国为什么少有特立独行的人

龙应台:每个时代都有不思考的人

景凯旋:赞美苦难是一种虚妄和扭曲

钱满素:中国不是个人主义的合适土壤

自由、权利与良知:三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洛克文明底线:每个现代人都应具备的常识

维特根斯坦:我们总是看不见这个世界的真相

教育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培养批判精神和逻辑思考

阿伦特: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恶的化身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是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每位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还希望经常能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小星星,同时建议给“滟滟书屋”添加一个“星标”哦。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