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中山的革命历史、海内外声望如何来哉?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吃果读书 2022-08-23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作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第一位真正通过选举选出来的最高当国者。


在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时,章炳麟颇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一位置,“论功应属黄兴,论才应属宋教仁,论德应属汪精卫”。换言之,无论如何轮不到孙中山就是了。但是章只替历史学家说了一半。他忘记了“论革命历史,论海内外声望,则应属孙文”。


但是,孙中山的革命历史、海内外声望如何来哉?


◎第一步,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


兴中会的性质,说到底,对于其会员来说,相当于买个“乐透奖”。会员“股银”每股十元,事业有成,每股“收回本利百元”。利莫大焉,自然机不可失。


孙中山虽不是会长,但却是得利人——他筹到13000元港币,外加“兴中会”的组织名义。


1895年孙中山返抵香港,在香港与杨衢云等组织兴中会。随后发动了他的第一次起义广州起义, “四处放火”“施放炸弹、以壮声势”。而他们那时的革命群众则全靠“会党”,俗称黑社会。当然了,结果损兵折将、一败涂地。弄到最后,兴中会和它的会党朋友们也就泄了气——最后兴中会竟只剩孙逸仙一个独人班了。


可是就在兴中会这个革命气球逐渐泄气之时,孙中山本人的声望却扶摇直上,终使他成为近代中国史上,首屈一指的革命领袖。 

    

原来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清廷发出通缉。孙中山避难于日本时,阅报才发现自己已成为中国的“革命党”。经日本报纸这一宣传,不单“孙文”跻身为国际人物,中国近代史上也多出了“革命党”这一词语。  


◎第二步插曲:伦敦蒙难记


孙中山在檀香山住了几个月之后,便抛妻撇子,跑到美国去了。其游美的目的,自然是想筹款和组织兴中会。但是在这方面他完全失望了。因为此时革命风气未开。至于中山在美何以为生?——在餐厅打工,当茶房。


1896年夏秋之间,孙公在美国待了几个月。9月下旬他就从纽约搭船到英国去了。他想绕道欧洲回远东去。可是他绝未想到在伦敦却突然被清廷驻英使馆所绑架。这一出发生在伦敦的历时两周(10月11日至23日)的事变,却帮了中山一个大忙——孙文在国际上原无籍籍之名,可是这次闻名世界的“绑架案”,却使他从一个大清帝国的逋逃犯,一跃而为世界一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自此以后,中国革命阵营中再没有第二个领袖,享有与中山相埒的声誉和地位。 


◎第三步,同盟会成立


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在日本晤面。


黄兴这时是中国革命运动的实力派、中坚人物。有个生气蓬勃的华兴会。孙中山的兴中会已不复存在,但孙是个见多识广,能说会吹(学术名字叫“宣传”吧)的,有名的“大炮”。他说兴中会单在南洋即有会员十万人,美洲更有金山银山,千万华侨是如何富庶慷慨,革命会党(黑社会)是如何凶狠,清吏无不闻声丧胆云云。


一个星期后,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划时代作用的同盟会,在东京一民住宅里便呱呱坠地了。孙中山是党魁,黄兴坐第二把交椅。



究竟孙中山的革命历程是怎样的?


为什么鞑虏易除,民国难建?


为什么中国的转型这么艰难?


革命并非只存在非黑即白的两极判断,而很多历史走向的答案,就蕴藏在这不黑不白的灰色地带之中。


力荐口述历史大师唐德刚代表作《从晚清到民国》,该书对诸多历史事件、人物有极其珍贵、独到的评述,批评起来也丝毫不讲情面。


唐德刚生前久居美国,思想体系和叙事风格自成一系。对于深受“阶级分析法”影响的国人,他的作品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鸣教授:在读唐德刚之前,从没想到历史还能这样写,如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又不乏生活场景和幽默风趣,实在是叹为观止。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唐德刚作品集,作品集含《从晚清到民国》《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上下)《胡适杂忆》《从甲午到抗战》,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白先勇:父亲与民国

对于民国,我们其实很陌生

杨奎松:国民党的政治失败

这些人物故事,颠覆你脑中的民国印象

唐德刚辣评袁世凯、张学良等15位民国人物

人生有何罪:一个家族的晚清、民国与共和国

唐德刚:“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沈志华、杨奎松等史学家,以确凿的史实纠正了人云亦云的讹错

亲爱的书友,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希望还能再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在看”↓↓↓

▼更多好书,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