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宽高比,这是你需要知道的一切(下)
作者:JOHN FRANCIS MCCULLAGH
宽高比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这对今天的电影制作者有什么意义?在这篇指南中,我们来讲些值得大家记住的内容。
如何选择宽高比,这是你需要知道的一切(上)
宽宽高比:更少的隐藏
电影制作者必须记住,选择更宽的宽高比在能得到更宽、更深的构图的同时,也带来了暴露更多拍摄地点的挑战。这就是奇幻片和冒险片的宽高比会更大的原因之一。创作者想让你完全沉浸在他们创造的细节丰满的世界里。宽高比越宽,能隐藏的就越少。看看《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中卢克和达斯·维达的经典对决吧。
2.35:1的比例不仅允许更深入、更宽广的构图,而且几乎每个镜头都能让观众沉浸在虚构世界中。但是,如果你没有值得展示给观众的地点或布景,或者没有能力在不暴露拍摄工具的情况下拍摄更广的镜头,那么你就有可能拍出视觉上很乏味的照片(如果你不是负空间构图大师的话)。
主要宽高比
让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一下三个宽高比,看看它们是如何影响图像,以及如何强制拍摄主体移动的。
学院比、1.33:1和4:3
正如我上面所说,学院比可以制造更紧密的感觉。这种比例等同于1.33:1或4:3,它们只有很细微的比例差别,但都具备相同的特性。由于它的尺寸有限,我们只能在画面中放入这么多信息而不使人难以消化或使画面过分拥挤。不过,我们可以用更宽的镜头来制造更多深度来克服这一点。来看看下面这段《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片段。
然而,即使焦距给了拍摄主体更多在Z轴上移动的空间(朝向和远离摄影机的方向),它依然无法给出多少在不使用横摇的情况下横向移动的空间(正如你可以在上面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片段中看到的那样)。这制造出一种隧道效应,压迫了拍摄主体的运动。电影制作不只是拍摄静态人物的静态镜头,我们需要动作和运动!如果我们想要创造不受约束的运动,这种隧道效应迫使拍摄主体向两个方向中的一个移动(通常是这样)。如果它们确实横向移动,摄影机必须摇过去来将它们保留在画面中,这样做的效果是,拍摄主体看起来几乎是静止的,背景则有所移动。
留意在这个《公民凯恩》的场景中,为防止从画面中突兀消失,拍摄主体是如何进入、退出并大体在Z轴上移动的。
2.35:1
这个比例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也是我在拍摄个人项目时一直使用的。
注意我们现在可以在画面中横向移动多少!把这个和前面学院比的例子比较一下。这个广角镜头和更宽宽高比的搭配可以让你的观众更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让他们沉浸其中。因为拍摄主体有很大的自由度,而且摄影机用单个相对静态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一点,所以你可以很漂亮地捕捉到大量移动和动作。摄影机不需要转来转去就能拍摄到所有的混乱和移动。这种操作非常自由。
我喜欢使用广角镜头,广角镜头能够揭示更多拍摄主体的背景,在画面中制造更深的空间和环境感。我发现这有助于在拍摄主体和背景的构图之间创造更清晰、更富动态的角度。这些角度会压迫观看者的视线,无论是穿过画面还是聚焦到中心位置。
毫无疑问,我在这方面受到的最大影响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道格拉斯·斯洛坎比的《夺宝奇兵3》。在多数场景中,更宽的焦距创造了这种令人惊叹的深度感——一种近乎3D的质感。结合这个和更宽的2.35:1的宽高比,你的拍摄主体可以在单个镜头中深入整个画面或四处移动。(一定要再看一遍前面的《夺宝奇兵3》片段)
2.35比例具有将广泛的动作覆盖和强大的动态角度无缝结合的能力,所以我相信它是拍摄动作和史诗电影该选择的宽高比。
16:9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16:9是学院比和2.35之间的折衷,这样两个比例都可以在同一块银幕上舒服地放映。自然,新的电视剧和广播会想要利用所有这些空间。这个宽高比已经成为当今数字媒体的标准。它不像学院比那么严格,也不像2.35那么极端和戏剧化。它提供了一个令人愉快的平衡。正因为如此,我们会在大量商业片和喜剧片中看到16:9。
那么,1.33:1、4:3、1.78:1和1.85:1怎么样?
现在可供使用的宽高比太多了。你可以看到2.39、1.78等等。然而,这些宽高比几乎是一样的,只有几个像素的差异。例如,16:9和1.78:1之间只有约两个像素的差异(就1920像素的宽度而言)。1.85:1在X轴上只有大约72个像素,这给了摄影师多一点点发挥空间—— 只有在叠加两种宽高比,或者观察16:9高清电视屏幕上下方那两条非常小的黑条时才能真正看出来。
和学院比近似的宽高比也是如此。实际上,1.33和4:3是一样的。同样,两者在水平上只有几个像素的差异。学院比和1.33 / 4:3之间的差异相当于16:9和1.85:1之间的差异,学院比只提供了多一点点的空间。最宽比家族包括了2.35、2.37和2.39:1。在2.35和2.39之间只相差约15个像素,2.37则在两者之间。
毫无疑问,这些差异会在审美和构图上造成细微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微乎其微。老实说,我更愿意把它们看作一组组宽高比,而不是把每一种都看成独一无二的——至少在考虑宽高比对构图和调度的影响时是这样。如果你的拍摄宽高比是2.35:1,但在编辑过程中觉得2.39更适合你,我觉得这么改是可行的。另一方面,试图将一个2.35/2.39比例的镜头改成1.37/4:3的镜头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会切掉图像的很多部分,而且调度也完全是错的。
当你继续追溯,会发现更多的宽高比。你可以得到全景电影(Cinerama)的宽高比2.59:1,它最初是用三台35毫米摄影机拍摄的,需要三台放映机才能放映。制片厂也试过1.66的宽高比(通常只是剪掉1.37:1电影的顶部和底部),然后就直接用1.85和2.35拍摄了。
在后期实现不同的宽高比
传统地,电影制作者用变形镜头拍摄2.35的电影,这实际上给35毫米全画幅在水平方向上捕捉到了更多的光。之后它会被压缩到合适的比例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允许每一帧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不过,如果你只是用数码单反摄影机拍摄而不用变形镜头,你仍然可以达到这种取景效果。
在后期过程中,你的监视器上一定要有参考指南,以确保你在构图时不是纯靠瞎想的。某些摄影机自带这个功能;其他的则可能需要第三方程序,比如Magic Bullet。无论哪一种,最终的图像仍然是16:9。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后期改变这个比例。
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你可以改变你的序列设置,也可以找来或制作一个PNG主图层覆盖在你的素材上。个人而言,我更喜欢更改序列设置。
但是,如果你打算在整个电影中操纵宽高比变化(如《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我推荐 PNG 图层,这样你控制起来会更容易。
要更改序列设置,你会用到像这样的宽高比计算器。
为了得到更宽的宽高比(比如2.35),你要把拍摄素材的宽度填入到C栏。
但是,如果你想改成更窄的宽高比,比如学院比,你就要把拍摄素材的高度填进去(因为你没法扩展素材的高度)。
选择你的宽高比
选择宽高比是决定你的电影构图和情绪的关键因素。你能给更宽的镜头构图和打光吗?你想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细节上吗?你想让他们沉浸在电影华美或充满幻想的世界中吗?或者你想限制他们的视野,以避免空旷、扁平化的设置?
记得在拍摄前选择好长宽比。依赖后期更改,甚至是从16:9改为2.35:1,都有可能把构图弄得一团糟。所以要提前按不同比例给不同的镜头构好图,再在后期坚持只用一种宽高比。查看哪些地点是可用的,搞清楚你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利用预算搭建或布置片场。但最重要的是,你得明白哪种构图风格最有助于讲述你的故事。
星标公众号
往期推荐
100000fps!震撼电影界的疯子再度携新机袭来!
2mm厚度!索尼E口转Z口来了!
松下S1H IBIS(防抖)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