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之州论坛之二|张先对词史的贡献与影响
在宋词史上,有这么一位词人,其龟鹤遐龄而交游广阔,导词先路而蜚声文坛,以歌“词”闻天下,以写“影”得盛名,一生勤勉于创作,作词热情老而弥坚,有词集《张子野词》,以165首词作居湖州籍词人创作之冠,他就是北宋湖州词坛的探路人——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人。其一生未经兵荒马乱,未历宦海沉浮,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作过“嘉禾小卒”,也曾知安陆,人称“张安陆”。览其一生宦迹,既踏过江南的小桥流水,也走过蜀道的高山深谷,也曾远涉西北边陲的黄沙大漠,少时踏遍了红尘,老来也愿安居一隅。治平元年(1064),七十五岁的张先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家中,往来湖杭间,与或仕或隐于湖州的诗客词人相与唱和十余年。年八十九而卒,葬湖州弁山多宝寺。虽未达名公巨卿,但如此平稳的一生,细数词坛,与之颉顽者也不过太平宰相晏殊一人。就是这样一位悠游自在的词人,于词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湖州,镌刻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一、导词体变革之先路
张先对词体变革的贡献,主要彰显于发展词律、创制慢词、拓宽词境三方面,且皆与湖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词源于曲,曲必有调,表现在词上即词律。在两宋词史上,张先是第一位开始自觉注意词律的作家。165首词有95调,其中不乏其自度曲,《泛青苕》是为代表,另外还有《宴春台慢》、《山亭宴慢》、《激池春慢》、《少年游慢》、《熙州慢》等。《泛青苕》是张先与李公择泛舟吴兴,趁兴而作,因“过晓霁清苕,镜里游人”句取为调名,此调传词仅此一首。清苕,又称苕溪、苕水,以其两岸多生芦苇,故名,是贯穿湖州的一条水系,镜波蓝浪,过者无不为之驻足。而在这些自度曲中,尽管曲调各异,但异中有同,“慢”是为其一大特色。提及慢曲填词,柳永无疑是个中翘楚,但较早注意并较多运用慢曲的则是张先,张先创制慢词,开风气之先,于词体拓展,实导夫先路。
张先词作凡185首,专门描摹赞美湖州山水风景的有14首:《相思令》“蘋满溪,柳绕堤”;《卜算子慢》“日落采蘋春晚”;《虞美人》“苕花飞尽汀风定”;《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天外吴门清霅路”;《定风波令》“湖山风物岂无情”;《倾杯·吴兴》“浮玉无尘,五亭争景,画桥对起,垂虹不断”;《忆秦娥》“忆苕溪、寒影透清玉”;《庆春泽》“正白蘋花,绕堤涨流水”;《玉联环》“南园已恨归来晚”;《翦牡丹·舟中闻双琵琶》“汀洲日落人归”;《醉落魄·吴兴莘老席上》“玉楼苕馆人相望”;《惜琼花》“汀蘋白,苕水碧”。
可以看见,除却个别赠答之作,余下皆是其对湖州山水名胜的赞美,足见湖州在其心中当为怎样一片圣地。这14首中有一首《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极为特殊:词作如下: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词以节序和风土入词,描写竞渡、踏青等民间游乐活动,在沿袭晚唐五代绮艳风气的宋初词坛,无疑是吹拂进的一股新风,是张先在题材内容上开拓的表现。
张词中最为人称道者,当为“张三影”之缘由。张先交友广阔,从晏殊、欧阳修、孙觉,李公择,杨绘到苏轼、梅尧臣、王安石,凡举词史名家,与之同时代者,几乎皆有往来。众人相聚以填词为乐,一众满腹珠玑的文人才子宴饮唱和于水榭楼台抑或名山胜水之中,觥筹交错之际,“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墙送过秋千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三影翻空出奇以韵胜,实为“神来之笔”。
湖州词史之发展,张志和《渔歌子》在前,张先继之,前者于文人作词功不可没,后者于词之发展功之灼灼,从张志和至张先,两“张”横隔三百余年,冥冥之中的相连却好似湖州文化起承转合之千载一瞬。
二、创六客风云之佳话
湖州西倚天目,东展平川,山水清远,自东晋起为望郡,从东晋的谢安、王羲之,到南朝梁的柳恽,唐代的杜牧、颜真卿,宋代的苏轼等,出守湖州的太守不乏名人,湖州以郡守为中心的文人酬唱传统亦由是而成。宋代湖州于词坛举足轻重,在一场场的文人唱和中,凝聚起了湖州占据词坛核心地位的最具活力、最为丰富的两大因素——地域山水和文化盛宴。
张先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一位对故乡湖州怀有无限眷恋的八旬老者,由其牵头六客盛会再妥帖不过,事实也确然如此,由其推动的“六客风云”百年未散。
六客,即张先、刘述、杨绘、陈舜俞、李常、苏轼。熙宁七年(1074),李常以太常博士知湖州,苏轼自杭州移知至密州,途经湖州,遇杨元素奉诏还翰苑,故为其饯别,赠《浣溪沙》一首。后会张先、与杨元素饮于流杯堂,又遇陈舜俞,故四人同舟共赴湖州。熙宁七年(1074)九月下旬,六人于落日余晖中出游,夜至垂虹亭,美酒佐兴,张先作《定风波令》以记录此次宴集:
(序)霅溪席上,同会者六人:杨元素侍读,刘孝叔吏部,苏子瞻、李公择二学士,陈令举贤良。
《定风波》词曰:“西阁名臣奉诏行。南床吏部锦衣荣。中有瀛仙宾与主。相遇。平津选首更神清。溪上玉楼同宴喜。欢醉。对堤杯叶惜秋英。尽道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
众人“欢醉”后,张先带头创作,余者亦纷纷挥笔,大量饯别词出。
风云际会的一场相遇,共同宴饮酬唱也当继续各自前行。只是世事难料,一晃十七载,元祐六年(1091)三月,在杭任职的苏轼,三年期满,回京途中再过湖州,却早已物是人非。陈舜俞、张先分别于当年会后两年、四年离世,十七年后的今天,六人只余苏轼一人,不禁悲从中来。张先长苏轼四十六岁,二人可谓忘年之交,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苏轼,是豪放词代表词人,但当年苏轼作词之初,曾深受张先影响。带着对往事的追忆,苏轼发挥了连结作用,主导了后六客会,是为感怀再聚。
为表追忆,后六客词仍用“定风波令”,只是前者记宾客盛宴,深情厚谊,后者忆昔感时,叹时过境迁。纵伤感为整体基调,但作为一场集会酬唱,席间作品数量,比之前六客大为增多,只是作品本身价值已淡化,反而作为两次集会地点的“六客堂”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价值。
张先虽远,六客之会却仍在文人们笔下熠熠生辉,宋王十朋“我后百年登此堂”,明余怀“千年六客共衔杯”,清吴绮“高会一时称绝胜”。此般影响力,如波澜随风起,风止暗流涌,其余风吹至清代未寂。
而六客盛会之所以得以席卷文坛数百年,与首倡者张先有难以割舍的关联。若无其承接其中,无其人格魅力的润饰,六客之会难成一代际会,六客词亦难以被后世文人竞起和之,成为文坛永恒的佳话。
三、存桑榆晚景之斑斓
除却词史贡献,张先还于绘画有所成,其作虽少但精,仅《十咏图》一幅,便已然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一席之地,其对湖州的扬名不乏卓著成效。
治平元年(1064),致仕归湖的张先所做第一件事,即是将其父张维的十首诗以画作形式呈现,使后人永远缅怀其父。张先取其父平生所自爱诗十首,运用其出色的丹青技艺,写之缣素,并题原诗于画上,云之“十咏图”。八年后,熙宁五年(1072),时任湖州知州的孙觉(1028—1090)为该图作序,不同于泛泛的谀慕之辞,孙序把张维、张先父子的关系经由诗画之缘娓娓道来,并强调了“南园六老会”之于湖州的意义。
“南园六老会”,发生于庆历六年(1046),时湖州郡守马寻到任不久,宴请湖州有名望的六位老人,六人皆以致仕,张先之父张维为其中之一,《十咏图》即主要对此的描绘。“南园六老会”从侧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酬唱风气,为湖州后来兴盛的文人盛会奠定了环境基础。
又百余年后,同为湖州人的陈振孙作之跋,张先绘丹青为其父作传的良苦用心得到了晚辈同乡的激赏,有了异代的知音。再后来,这幅画以其开创“家乡山水”之功,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后期绘画发展的进程。
张先《十咏图》全方位地呈现了当时湖州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斑斓色彩,可谓艺苑奇珍,其为“南园六老会”之存在提供明证的同时,折射出了当时湖州的文化风尚。此外,张维之诗作,张先之墨迹,孙觉、陈振孙之序跋,亦都是存于此图中的天壤孤迹。
陈振孙在其所作序中言:“父子皆耄期,流风雅韵,使人遐想慨慕不能已,可谓吾乡衣冠之盛事矣!”张氏父子二人,分别享年91,89,其二者于文有所出,于友有所得,于人生皆潇洒淡然。这样两个人,又怎能不令湖州人与有荣焉。千载以来,《十咏图》流光溢彩的同时,芬芳无限的是湖州文化。
作者:
董芝秀:人文学院中文系20192432班学生
往期回顾
●湖州学院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及疫情防控的通告 | |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湖院人在行动! | |
●白鹭齐飞 夏耕树人 | “小白鹭”对话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青年岗位能手 | |
融媒体中心
校 对 | 张莉珍
排 版 | 莫佳荧
海 报 | 周志远
责 编 | 史 册
终 审 | 谈铮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