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玉说002|浅谈帝王庙号(二)
文 | 天马行空 子玉聊史
上期回顾:
今天和大家继续聊聊帝王的庙号,探究庙号中潜在的一些规则和规律,算是上一篇《浅谈帝王庙号》的补充和完善吧。
庙号早期只有成就突出的帝王才能拥有,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皇帝,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基本上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庙号。
刘邦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另外,高宗孝元皇帝刘奭、统宗孝成皇帝刘骜的庙号后来被废除。
东汉有庙号的君主是: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祜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些庙号在汉献帝时被废除。
▲汉光武帝刘秀 【图片摘自网络】
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随着天下动乱、礼乐崩坏,庙号也跟着泛滥了。在曹魏时,三代庙号相继称祖:曹操为太祖,曹丕为高祖(一说世祖),曹睿为烈祖,即所谓“曹氏三祖”。再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政权,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另外,由于自唐朝开始,皇帝谥号字数越来越多,而且几乎只要是后嗣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的真正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作用。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着重介绍了四个重量级的庙号,太祖、高祖、太宗、高宗,由于篇幅有限,还有很多重要的庙号没有深入介绍与涉及,现另展开篇幅和大家继续讨论。
一、世祖
世祖一般作为政权的开国君主,或该政权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庙号,另外还有部分特例。
1、开国君主
一些开国君主开辟了该王朝的全新历史时期,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们却回避了太祖或高祖的庙号,比如刘秀,身为汉室后裔,从王莽篡汉后的天下大乱中重建汉室江山,所以得享庙号“汉世祖”。此外,曹魏世祖曹丕(《三国志》记载是高祖,《资治通鉴》记载是世祖),西晋世祖司马炎,后燕世祖慕容垂,胡夏世祖赫连勃勃,北汉世祖刘崇(刘旻)等,这些都是真正的开国之君。
2、有为君主
一部分帝王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却在此朝代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或者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开启了该王朝的全盛局面。比如元世祖忽必烈,先改国号为大元,后又真正的统一全国。而清世祖福临最大的功绩就是入主中原,正式开启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此外,前秦世祖苻坚,北魏世祖拓跋焘等,都是历史上有目共睹的雄主明君。
3、内部尊号
有一部分君主,既不是开国之君,也没有什么很出色的功绩,基本上属于守成之君,但也享受着世祖的庙号,这算是王朝体系内部的尊号,而且多集中在南北朝时期。比如,前凉世祖张骏,(南朝)宋世祖刘骏,(南朝)齐世祖萧赜,(南朝)梁世祖萧绎,(南朝)陈世祖陈蒨,(北朝)北齐世祖高湛等,都属于这一情况。
4,特例
特例一:杨广死后,他的孙子皇泰帝杨侗给他上的庙谥是世祖明皇帝,看起来是相当的高大上,可惜不被后人所熟知,而后人称呼杨广,则是唐朝给他追封的恶谥,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 【剧照】
特例二:李昞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渊称帝后,追封李昞为唐世祖。
二、烈祖
烈祖也是王朝开国之君的庙号,但是他们开创的基业有限,仅能割据一方,此庙号还多用于开国之君追封父祖之辈。
1、开国之君
享有该庙号的开国之君比较少,而且都是割据一方的小国君主,比如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庙号是烈祖,《三国志》上没有记载,但《晋书·王弥传》记载刘渊曾经亲口说过如下一段话:“烈祖有云:‘吾之有将军,如鱼之有水’”。在此基础上,可以推断这里面的“烈祖”就是指刘备。此外,庙号烈祖的开国之君还有,南凉烈祖秃发乌孤、西秦烈祖乞伏国仁、北魏烈祖拓跋珪(后来改庙号为太祖)、南唐烈祖李昪等,无一例外都是小国君主。
2、守成君主
历史上守成君主庙号是烈祖的只有两位,曹魏烈祖曹睿和前燕烈祖慕容俊。
3、追封先人
烈祖这一庙号出现在本人未称帝而后代子孙称帝追尊的比较多,比如冉魏武悼天王冉闵的父亲冉良、武周则天皇帝武曌的曾祖父武俭、后梁太祖朱温的父亲朱诚、后唐明宗李嗣源祖父李琰、南汉高祖刘岩的哥哥刘隐、(蒙古)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父亲孛儿只斤·也速该。
4、中国古代帝王庙号排序一般有个大的原则(追封的皇帝不算),在位帝王的庙号基本上是太祖或高祖排在前面,世祖或烈祖排在后面,但是有两个朝代却无视这一原则,一是北魏,世祖拓跋焘在前,高祖元宏却在后;另一个是西秦,前三任君主排序竟然是烈祖乞伏国仁、高祖乞伏乾归、太祖乞伏炽磐,如此奇葩的排序,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三、圣祖
在上一篇文章中,由于本人疏忽,“圣祖是康熙帝玄烨独享”这一说法是不对的,在此向大家致歉。
圣祖这个庙号始于唐朝,起初唐玄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专门给老子(李耳)创立的庙号。到宋朝时,此庙号在汉族历史上依然是一种追封先祖的模式,比如“宋圣祖赵玄朗”、“蜀圣祖王子晋”。而在少数民族政权中,此庙号正式成为了皇帝的庙号,比如“大长和国圣祖郑买嗣”、“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四、始祖
这个庙号通常是开国皇帝对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比如成汉始祖李特、后秦始祖姚弋仲、后凉始祖吕望、北魏始祖拓跋力微、金始祖完颜函普、清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等,都是子孙做了皇帝之后,为了强化皇权的威严,通过追封自己的祖先为始祖,来展示自己的皇统。
五、显祖
这个庙号用的很少,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拥有此庙号,北魏显祖拓跋弘和北齐显祖高洋。北魏这个政权在追封庙号上也是“祖”字泛滥,太祖、高祖、世祖、显祖一应俱全。高洋的庙号是一波三折,改了又改,高洋去世后庙号最初是显祖,谥号文宣皇帝。后主高纬又改封谥号景烈皇帝,庙号威宗,但过了几年,又改回原来的庙谥。
六、肃祖
拥有这个庙号的在位皇帝只有晋肃祖司马绍一人,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绍的父亲司马睿是东晋开国皇帝,庙号中宗,司马绍作为第二任皇帝,也无什么大的历史功绩,庙号却称祖而不称宗,不过这是《晋书》记载的庙号,但在《资治通鉴》中则记载为肃宗,笔者认为肃宗还是比较合理的。
七、成祖
在历史上只有朱棣拥有这个庙号,需要说明的是,朱棣死后庙号原来为“太宗”,一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八、世宗
世宗的本意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也就是世系偏移,支系入继大统。
需要注意的是,世宗这个重要的庙号在唐朝时取消,是因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而世祖则保留,因为唐世祖李昞是李世民的爷爷,无需避讳。
汉武帝刘彻死后庙号就是世宗,汉景帝刘启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馆陶长公主刘嫖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
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他使孝文帝元宏的改革功亏一篑,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来也是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原来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让他得以继位。
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是柴皇后的侄子,和郭威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
▲周世宗柴荣 【图片摘自网络】
辽世宗耶律阮和金世宗完颜雍也都是类似的意思,辽世宗是使辽朝帝系重新回到东丹王耶律倍一脉上来的关键人物,而金世宗则是自太祖以来帝系重新回到完颜宗辅一系的关键人物。
明世宗朱厚熜,因其堂兄明武宗朱厚照无嗣而即位。
此外,历史上被追封为世宗的还有,西晋世宗司马师(司马炎的伯父)、前凉世宗张重华、后赵世宗石周曷朱(石勒的父亲)、前秦世宗苻健(开国皇帝,后又改庙号高祖)、南燕世宗慕容德(开国皇帝之中,得此庙号唯一者)、南齐世宗萧长懋(萧昭业的父亲)、西梁世宗萧岿、北齐世宗高澄(高洋的大哥)、北周世宗宇文毓、隋世宗杨昭(杨广的太子)、吴越世宗钱元瓘、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等人。
九、仁宗
历代王朝中有六个仁宗,北宋仁宗赵祯、西夏仁宗李仁孝、西辽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总体来看都是他们各自王朝中的守成之君,特别是元仁宗恢复了科举制度,仿唐宋的旧制,尊崇朱熹之学,史称“延祐复科”,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
十、中宗
中宗是中兴之君的庙号,最早起于汉朝的汉中宗刘询,而后历代王朝中还有东晋中宗司马睿、成汉中宗李寿、后燕中宗慕容盛,西梁中宗萧詧 、唐中宗李显、南汉中宗刘晟、大理中宗皇帝段正淳等人。
十一、孝宗
这是评价较好的庙号,仁孝并且有为的中兴君主才配享有。
最出名的就是宋孝宗,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从小命运坎坷,但是在他继位后却励精图治,使明朝再度中兴并发展为盛世,史称“弘治中兴”。
十二、其他重要庙号
1、代宗,也就是代替皇帝的意思,明代宗朱祁钰是最典型的例子。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做了代理皇帝,但明英宗后来又发起夺门之变,朱祁钰被废去世后,明英宗上谥号曰“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称明景帝。南明时期,弘光帝朱由崧再上庙号代宗。
需要说明的是,唐代宗李豫因为最终平定安史之乱,所以庙号应为世宗,但是要避讳唐太宗李世民,所以庙号又变成了代宗。
2、英宗,这是一个内讧多麻烦多的庙号,历史上有宋英宗赵曙、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明英宗朱祁镇。宋英宗和元英宗都只在位三四年,其中元英宗因为南坡之变,连命都丢了,明英宗则与两场“之变”有关,“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 【图片摘自网络】
3、明宗,这个庙号看着比较上档次,可惜得此庙号的皇帝都是结局比较惨的那种,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次子李从荣准备武力夺位,结果事败被杀,李嗣源病中闻变,受惊崩逝。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㻋即位仅半年就突然暴毙。
4、穆宗,得此庙号的皇帝都是短折君主,汉穆宗刘肇、唐穆宗李恒、辽穆宗耶律璟、明穆宗朱载垕、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都是英年早逝。
5、神宗,此庙号名褒实贬,宋神宗赵顼在位时的王安石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加剧了党争,明神宗朱翊钧在位前期有张居正改革,可惜张居正死后,明神宗未能将改革坚持下去,而且几十年不上朝,将国家搞的一塌糊涂。
6、顺宗,这个庙号其实一点也不“顺”,历史上仅两人,唐顺宗李诵和辽顺宗耶律濬。
李诵当了26年的太子,但只当了8个月皇帝就被迫退位,又当了5个月的太上皇便驾崩了。耶律濬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太子,由于受“十香词冤案”牵连被废,后被权臣耶律乙辛所杀,儿子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继位后,追封他为辽顺宗。
7、德宗,这不是什么好庙号,唐德宗李湛、西辽德宗耶律大石、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都遭遇了大战乱,还都是一路向西逃离。还有一个金德宗完颜宗干,是金废帝完颜亮的父亲,庙谥号也是一波三折,完颜亮即位后,追封完颜宗干的谥号为宪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皇帝,庙号为德宗。但完颜亮被杀后第二年,则除去庙号,改谥号为明肃皇帝,再后来由于完颜亮已经被废为庶人,所以连完颜宗干的谥号也削去了。
8、宣宗,这个庙号指中兴之君比较多,比如唐宣宗李忱,勤于政事,整顿吏治,限制皇亲和宦官,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国家相对安定繁荣,这一时期被称之为“大中之治”,后世称其为“小太宗”。此外还有北辽宣宗耶律淳、金宣宗完颜璟、明宣宗朱瞻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等。
9、睿宗,这个庙号用于在位皇帝只有唐睿宗李旦和北汉睿宗刘钧两人,皆为守成之君。用于追封的帝王是,金睿宗完颜宗辅,是其子金世宗完颜雍追封的、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是其子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追封的、明睿宗朱祐杬,是其子明世宗朱厚熜追封的。
10、宪宗,是中兴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庙号,比如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
此外还有大理宪宗段正严、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明宪宗朱见深。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人们对他的称呼都是宣统帝、康德帝、清废帝、清逊帝等,因为他没有庙号和谥号,他去世时是公民身份,但爱新觉罗家族在台湾的后裔于1967年给溥仪上了庙号“宪宗”和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但这个所谓庙号和谥号是家族内定的,未获国民认可。
11、文宗,和武宗看起来是非常高大上的庙号,但是拥有这两个庙号的皇帝有些名不符实。比如,唐文宗李昂,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
还有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唐武宗李炎、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明武宗朱厚照。
还有许多重要的庙号,限于篇幅暂时就不一一介绍了,以后我们继续再聊,希望此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