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控中是如何做策略收紧的?
0. D类调优的方法论
D类调优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
1)宏观层面:对“整体风险客群”的收紧,而非某个具体维度的客群;
2)微观层面:对某个维度的客群(非整体)进行策略收紧,以达到优化策略效用的目的,具体方法包括了策略收紧、策略替换、策略新增。
本篇重点介绍策略规则的收紧。
1. 什么是策略收紧?
1)概念理解
策略收紧(狭义上理解)这里特指,对规则或模型的阈值进行收紧调整,将原通过的客群进行一定比例的拒绝,以达到降低逾期率的目的。注:这里的策略收紧指的是狭义上的理解,一种具体的方法,仅对规则或模型本身的阈值进行调整,不借助其他变量(比如策略新增、策略替换)。
2)适用对象
策略收紧的分析方法同时适用于规则和模型(因为模型本身就是一个强规则)。规则是微观的调整,调整范围小,而模型是宏观调整,收紧的调整范围更大,比如对主模型融合模型的风险等级进行收紧拒绝一类风险客群,那将会大幅度的降低通过率和逾期率。
3)方法特点
策略收紧是通过有贷后表现的样本分析后制定的,和A类调优的阈值放松相比,有更好的量化分析条件基础,分析过程更容易。
2. 阈值收紧的分析步骤
1)调优需求:政策指导、市场变化导致资产质量变差、监控报表发现逾期率升高等
2)提取样本:挑选合适的历史样本(代表性、充分性、数据可回溯性、时效性),并且回溯数据(具体可参考模型篇“样本设计”内容)
3)寻找风险:一般遵循“从大到小”的顺序向下拆解逐个分析和排查出风险点(寻找可优化点)
4)量化分析:对分析对象(规则或模型)进行分箱,统计分箱下的样本数量、区间坏账率(bad rate )和Lift值等评估指标,确定可调优的对象。
5)制定策略:执行策略调整方案(可能有多个),对比分箱下bad rate和大盘风险指标,制定阈值收紧策略
6)效果测试:在“历史样本、近期样本”上执行收紧策略,对通过率、逾期率进行效果测算,与收紧前对比。如效果未达预期需重新调整策略后再进行评估,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完成最终调整方案的确定。
7)策略上线:决策引擎配置策略后,进行灰度测试或者AB测试,最后再正式上线
3. 量化分析
策略分析人员通过监控报表发现,近期FPD7+的首逾指标不断升高,达到风险预警线需要进行策略调整。假设经过分析发现了贷前策略的“规则集”在通过样本上的风险较高,此时我们需要对该规则集内部的规则进行量化分析。
对规则集内部所有的单个规则进行分箱处理,并计算分箱下的区间坏账率 bad rate 和Lift,对比找出 Lift 值较大的,结合业务逻辑来确定可调优的规则对象。比如下面是其中一个xx类的规则,它在线上已有的判断逻辑是:>=4时命中拒绝,否则未命中通过。分析后发现已通过样本的 [3,4)区间对应的 Lift=3.87>3,在所有规则中最高(bad rate接近31%,远高于大盘平均风险水平7.95%)。
4. 制定策略方案
制定策略优化的方案是一个分析的过程,确定好之后需将策略用代码在当前离线分析环境下执行。
右侧的函数ruleset_calc为执行策略的Python代码,将调整后的策略执行后计算规则集的综合命中率、单一命中率、自然命中率,主要用于反映规则集命中的变化情况、以及内部规则互相之间的影响。
5. 效果测算
效果测试主要是评估,调整前后策略对于“通过率、逾期率”的变化影响。理论上来说,做规则阈值收紧的D类调优后,通过率和逾期率会同步下降,如何去评估调优后的效果呢?
可以“对比通过率和逾期率下降的幅度”来评估是否有效。因为通过率和逾期率的量纲不一致,对比绝对值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可对比相对值。比如收紧调整后,逾期率下降幅度为20%,通过下降幅度为6.79%,说明逾期率下降的程度更多,即牺牲了少部分好客户拒绝了更多的坏客户。
此外还要注意,如果是日常策略调整(微调),业务上不允许大幅度的下降通过率,这会直接导致业务不稳定;如果是做大规模的收紧调整,通过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情况,则需要更详细的效果测算。
可以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进行测算。按照“其他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投放成本、运营成本、数据成本等)+风险损失成本>=利息+罚息”的公式,如果策略收紧调整后,增加拒绝的客群中,成本总和超过了收益总和,则认为策略是有效的。不过该测算过程需要额外补充和匹配还款相关的数据,另外其他成本项也需要进行合理的预估。
以上来自东哥原创课程中的节选,“Python代码实操” 部分的完整内容,在《100天风控专家》中进行视频更新,理论讲解+案例代码实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