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朋友圈的营养学大坑,你踩了多少?

掉到坑里的 非药而愈 2022-03-17


徐嘉博士

营养学 严肃科普

谈生活 试着有趣

 




信息泛滥,记忆碎成渣的时代,做对判断和选择,变成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有人天天红烧肉,活了90多岁?》一文中,我们分析了科学方法论的问题。

 

本文进一步举例说明为什么朋友圈某些营养科普文章可能会误导您。




   01   

数据还是观点


如果一篇文章讲的完全是观点,没有证据来支持,那么我们将无从判断其对错。

 

比如,有人告诉我们,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

 

如果陈述只到这里,没有数据支持,这只是一种说法,对我们了解事物的真相帮助不大。我只能选择忽略它。

 


这种说法不一定错,但是只有被证实了以后才成为有用的信息。

 

如果一篇科普论文或者书籍没有证据,那我们就是在读小说。

 


   02   

数据的来源


光有数据还不够,数据要有来源。

 

数据没有来源几乎和没有数据一样不靠谱。

 

在有信服力的科普文章里,关键的数据一定会注明来源,引用参考文献。否则我们无法判断这一数据是不是想象出来的。

 


一般情况下,数据来源放在文尾,也可能通过超链接引用,或者出现在数据后面的括号里。


比如: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a]。


a. Nutr J. 2013Mar 5;12:29.



   03   

来源可追溯


有了来源,我们还要看这个来源是否可追溯到最初产生数据的那个实验或调查。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中国有五千万素食人口。我最初是在国外的媒体上看到的,于是想了解一下这个数据的可靠性。

 

首先,我发现,很多媒体把这个5千万的数字引来引去,搞不清谁先说的。(像不像国内的情况?)


利用时间搜索的功能,我发现一篇2013年6月27号的PRI文章似乎是最早使用该数字的[1]。可是这篇文章的数字来自何处?


没有出处!好像是作者凭空说出来的!

 


如果数据的来源的来源的来源没有依据,不管被引用多少次,仍然不能构成论据。


 

   04   

引用要具体


引用来源要具体,比如某某医学杂志某年某月第几期第几页到第几页。


要能让读者找到那篇原始数据来源的文章,而不是笼统地说“中华糖尿病杂志”或“新华网”。

 


中华糖尿病杂志上发表过成千上万篇文章,新华网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笼统地引用,表示作者没有诚心,或者根本没有阅读过原始数据。

 

在引用书籍时要注明作者和书名,方便读者找到这本书,甚至在必要时注明页数。

 


   05   

数据的权威性


有了可溯源的数据,下一步要考虑数据的可靠性和信服力。

5.1

小数据 

小数据(案例)可能有不同的来源:或亲眼所见,或道听途说。显然亲眼所见的可靠性要大得多。

 

但即使如此,小数据最大的问题是样本量小,经常没有统计学意义,很多情况下n=1。

 

可是我发现很多文章,一些出自专业人士和机构,以个例为依据得出结论。

 

比如某媒体文章说,一对老夫妇先后得了胃癌,他们又是吃素的,于是医生下结论:他们胃癌是吃素造成的。

 


N=2是随机事件,在统计学上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我们为什么不问问中国每年新增40万胃癌患者[2],他们的饮食情况如何呢?

 

我们不主张忽视小数据,但是可靠的结论需要通过较大样本量才可以得到。


5.2

不可控因素

数据可能以推文、媒体、书籍,或学术文章等形式呈现。

 

一般来讲,越接近于学术文章,可靠性越高。这是因为,学术文章是通过严格控制的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生活中的案例不可控的因素太多。

 

拿上面那对老夫妇的例子来说,他们的胃癌可能与多种不可控的因素有关,生活习惯、环境、情绪、遗传……


要得出饮食是否致癌的结论,需要大样本,严格的实验设计排除干扰因素才有可能。




5.3

学术水平

引用学术文章已经很好了。但学术文章里数据的可靠性也有优劣之分。

 

一般来说,知名学术机构有影响力的科研小组发表在好杂志上的大数据更有信服力。



这是因为好的大学更需要维护其名誉,对其所属的科研人员有更高的学术和道德要求。


好的杂志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论文审评机制中,确保文章的质量。

 

一个研究小组的信誉是通过在好的杂志上连续发表优质论文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学术发表记录意味着较强的专业素养。

5.4

实验设计和逻辑问题

好的杂志发表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质量。但是偶尔这样的文章也难免出现评委没有发现的偏差。


比如最近很风光,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PURE研究[3]

 

这项涉及18个国家13万人跟踪7年的大规模研究,发现摄入碳水化合物最多的人群死亡率最高;于是得出结论:摄入碳水化合物降低寿命。


 

该文章虽然在大众媒体上很风光,但是在学术界受到广泛的质疑[4][5][6],因为作者忽视了一个事实:在该文章中,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膳食结构反映的是贫困的生活状况。


而贫困会降低社会保障,缩短预期寿命。

 

这项研究说明,数据不会撒谎,结论可能误导。

5.5

数据的信服力

最常用的营养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性研究介入性研究。前者又包括截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截面研究指在某一时间节点看自然人群中不同营养条件下的某种疾病的发病率。这种研究不能反映因果性,但是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指出方向


比如在一个特定人群中,比较摄入不同量的水果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


病例对照研究是在结果(疾病)发生后,比较患者和非患者的饮食习惯,以证明某种关联性。这种以果求因的研究容易漏掉某些初始人群,结论较容易产生偏差。


比如:找500个糖尿病人和500个健康人,比较他们吃水果的多少。

 


队列研究是以因求果的,需要从未发病的人群开始,持续跟踪随访。样本量大,研究成本高,但是提高了信服力。


比如:找1000个没有糖尿病的人,记录下他们吃水果的习惯。然后定期随访,记录下他们的相关医学数据。经过一段时间后,看吃不吃水果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计算两个人群的发病风险。

 

著名的队列研究包括哈佛医护工作者研究系列HPFS、欧洲癌症及营养学前瞻性研究EPIC、复临健康研究系列AHS、和我国的上海女士健康研究SWHS等。


 

更有信服力的是随机对照的介入研究这种研究要证明的是,对于已经患病的人,能否通过营养膳食干预,逆转疾病。


这也是营养学研究要解决的终极问题。

 

在一项研究中,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被要求在22周内采取低脂纯素,另一组被要求采取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推荐饮食。经过22周以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尿病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在干预前后的变化[7]


结果发现:低脂纯素组比糖尿病协会饮食组有更好的改善。



因为一项研究可能受到其研究人群,地点、时间和其它条件的限制,在存在多项相关研究数据的时候,科学家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提高总样本量,减少单个实验可能存在的偏差,进一步提高证据的可信度。

 

一项荟萃分析收纳了6项相关的介入研究,包括255名患者,发现素食介入可以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8]


再比如:关于牛奶和钙补剂能否补钙有太多研究得出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在写这个专题时,我大量引用了荟萃分析的结果,以减少因为数据选择造成的主观性。




   06   

利益冲突


当一篇论文的作者有利益冲突时,我们对文章的结论更要仔细推敲。


对1140篇原始文献的研究发现,产业资助的研究得出对产业有利结论的几率是中性结论的3.6倍[9]

 


近年来的一些荟萃分析的结果受到了西方食品行业的影响[10]。比较典型的是2014年的一项荟萃分析说,饱和脂肪不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11]

 

这项荟萃分析通过对既往研究的挑选,把不同质量不同实验设计的数据混在一起,抵消掉优质数据的结论,从而产生“坏食物不那么坏”的假象。

 

同样,如果科普文章的作者在卖相关产品,或者有个人膳食偏好(包括我本人),我们更应该仔细地分析,并通过实践检验其观点的客观性




   07   

长期效果和副作用


有时候某些膳食干预方法在短期会给出有效的结果,但是长期不一定有效,甚至有很大的副作用。所以作为读者用这些数据指导生活时更要小心。

 

比如低碳水化合物的高动物蛋白饮食被证明可以帮助瘦身。


但是长期研究发现,这种饮食方法会显著提高心脏病和死亡的风险[12][13][14]

 

 

虽然我们写了很多,但是对于普通读者可能最有用的是前4点和5.1。使用这些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快速甄辨大量信息,节约很多时间。

 

剩下的专业问题,可能需要更专业的人员帮助解读。

 

朋友圈有很多营养学陷阱,提高甄别能力已经成为当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毕竟,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你的注意力在哪里,生命就走向哪里。


 

参考文献:

[1]https://www.pri.org/stories/2013-06-27/vegan-lunch-going-meatless-beijing

[2]https://www.jianshu.com/p/b42109bdc63a

[3]Lancet. 2017 Nov 4;390(10107):2050-2062.

[4]https://www.hsph.harvard.edu/nutritionsource/2017/09/08/pure-study-makes-headlines-but-the-conclusions-are-misleading/

[5]https://www.pcrm.org/media/news/pure-study-killer-carbs-or-poor-living-conditions

[6]https://nutritionstudies.org/pure-studys-conclusions-fats-carbs-misleading/

[7] Diabetes Care. 2006 Aug;29(8):1777-83.

[8] Cardiovasc Diagn Ther. 2014 Oct;4(5):373-82.

[9]JAMA. 2003;289(4):454-465

[10]JAMA. 2017;318(15):1435-1436.

[11]Ann Intern Med. 2014 Mar 18;160(6):398-406.

[12]Angiology. 2000; 51(10):817-26

[13]J Intern Med. 2007 Apr;261(4):366-74

[14]J Am Heart Assoc. 2014 Sep 22;3(5):e001169.


图片来自网络

文:徐嘉

编辑:闪耀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