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远离子宫肌瘤
严肃科普
尽量有趣
子宫肌瘤是最高发的育龄妇科病变之一,是50%子宫切除的原因[1]。欧美人群中的发病率为70%。在我国,发病率为20-30%[2],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的良性肿瘤,极少发展为癌症[3]。大部分患者因为没有症状,只有在做超声检查时才被发现。
如果有症状,常见的是经血多,经期长,腹痛,尿频等等。约有3%的子宫肌瘤影响到生育。
虽然发病率高,但奇怪的是,这种病变又是研究最少的医学问题之一。
所以今天的讨论只能根据有限的数据,得出相对有根据的膳食和生活方式建议。
01
雌性激素
因为子宫肌瘤只发生于育龄女士,所以雌性激素的参与是很显而易见的。使用荷尔蒙替代疗法的绝经女士中,肌瘤的发病率显著升高[4]。
研究发现,肌瘤组织中负责合成雌激素的芳香酶浓度比正常组织高3倍[5],多项激素水平显著提高。雌激素的代谢能力下降可能是激素水平提高的另一个原因[6]。
雌激素和孕酮促进肌瘤的发展[7]。但是口服激素类避孕药不会增加发生率。一种解释是,大量外源性激素导致其受体表达下调,从而降低激素的作用[4]。
生育会降低子宫肌瘤的风险80%[8]。
02
类雌激素
人工类雌激素能模拟雌激素的作用。研究发现,患有子宫肌瘤的女士,腹部脂肪所含的多种多氯联苯PCB的浓度显著提高[9]。
因为鱼类是富集有机环境污染物最多的食物,研究人员发现,美国摄入五大湖鱼类的女士中,每多吃十年,子宫肌瘤的风险提高20%[10]。吃鱼与子宫肌瘤风险的关系也被其他研究所印证[11]。
因为哺乳是女人排毒的过程,从未哺乳过的女士患肌瘤的风险与鱼所含各类PCB的浓度相关性更加显著。
另一方面,植物类雌激素如大豆异黄酮,由于其不同的代谢途径,对育龄女士的雌激素有抑制作用。一项日本研究发现,因为肌瘤而子宫切除的风险随异黄酮摄入的增加而下降,在中等异黄酮摄入量时达到最高抑制效果。
03
促进雌激素排出的饮食
雌性激素属于固醇类激素,所以参与肠肝循环。因此高纤低胆固醇的饮食最有利于雌激素的排出。研究发现,当饮食从高脂低纤转变为低脂高纤后,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12]。
最好的低胆固醇高纤维的饮食是植物性饮食。
多项研究发现,红肉和加工肉类增加子宫肌瘤的风险;蔬菜水果降低风险[13][14][15][16]。
我国学者发现,十字花科的蔬菜如西兰花、圆白菜、大白菜,以及西红柿和苹果可降低子宫肌瘤发生率45-70%。
目前尚缺乏关于子宫肌瘤的饮食介入研究。但是有一项对痛经的介入研究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因为子宫肌瘤是痛经的原因之一,而二者都与雌激素相关。
科学家让33名严重痛经的女士遵循低脂素食的饮食方式。两个月经周期后,性激素结合蛋白(抑制雌激素)水平显著上升。平均痛经时间从3.9天缩短到2.7天。经痛程度显著降低。
绝大多数受试者拒绝回到原来的饮食,因为这种新的饮食模式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利益,包括减重
04
植化素
除了帮助雌激素的排出,植物性饮食富含各种植化素。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植化素在子宫肌瘤形成的多个节点起到抑制的作用[17]。
这些节点之一是细胞的抗氧化系统。研究发现,肌瘤细胞比起正常子宫组织的两种关键的抗氧化物酶大幅降低,尤其在缺氧的情况下[18]。这说明肌瘤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受到严重破坏。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助于预防和逆转子宫肌瘤。
近年的数据表明,补充富含抗氧化剂的绿茶提取物则可以显著减轻子宫肌瘤的症状[19]。
在对患者尿液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较高的木质素水平可以降低肌瘤风险70%[20]。木质素存在于多种植物性食物中,如亚麻籽、南瓜子、全谷物、豆类、水果等。
05
其他因素
子宫肌瘤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直系亲属有肌瘤,那么患肌瘤的风险提高[4]。
有一定证据表明肥胖提高子宫肌瘤的风险[4]。这可能与雌激素相关,因为脂肪组织是除了卵巢以外第二大雌激素合成组织。而低脂纯素是最好的不反弹的减肥方法。
饮酒:一项研究对2万余名育龄女士跟踪4年,发现饮酒的状态和年数显著提高肌瘤的风险。其中啤酒对风险的增加更高,每天一罐提高风险57%[21]。
维生素D:一项涉及1000人的研究发现,美国女士血清维生素D的达标率不足50%(>20ng/ml)。达标者比未达标者子宫肌瘤风险降低30%;每天大于1小时日晒降低子宫肌瘤40%[22]。
适量运动降低子宫肌瘤的风险[4]。
塑料、化妆品、食品添加剂:这些因素增加子宫肌瘤的风险[23]。
对于子宫肌瘤的膳食和生活方式,目前缺乏介入和大规模队列研究的调查,所以现有证据并不是很强。但是多项不同研究的数据已经显现出一些共同规律。
根据这些规律,以下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可能降低子宫肌瘤的风险:
1、低脂植物性饮食
2、多吃蔬菜水果
3、晒太阳、运动
4、避免酒精饮料
5、喝茶
6、避免荷尔蒙替代疗法
7、远离加工食品、化妆品和塑料
听说中医认为肌瘤与“寒凉”有关,再加一条建议:考虑温热素食。
参考文献:
[1]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2018 Jan;46:3-11
[2]http://www.gov.cn/fwxx/jk/2009-09/07/content_1410689.htm
[3]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uterine-fibroids/symptoms-causes/syc-20354288
[4]Int J Fertil Steril. 2016 Jan-Mar;9(4):424-35
[5]J Gynecol Endosc Surg. 2009 Jan;1(1):47-56
[6]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4 Jan;84(1):55-60.
[7]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3 Jun;111(8):1037-54.
[8]Am J Epidemiol. 2001 Jan 1;153(1):20-6.
[9]J Expo Sci Environ Epidemiol. 2015May;25(3):278-85.
[10]Environ Res. 2011 May;111(4):565-72.
[11]Am J Clin Nutr. 2014 May;99(5):1105-16.
[12]J Natl Cancer Inst. 1996 Oct 2;88(19):1369-74.
[13]Obstet Gynecol. 1999 Sep;94(3):395-8.
[14]Am J Clin Nutr. 2011Dec;94(6):1620-31.
[15]J Obstet Gynaecol Res. 2016 Jan;42(1):87-94.
[16]Asia Pac J Clin Nutr. 2013;22(1):109-17.
[17]Pharmacol Rep. 2017 Feb;69(1):57-70.
[18]J Assist Reprod Genet. 2013 Jul;30(7):969-74.
[19]Int J Womens Health. 2013 Aug 7;5:477-86.
[20]Am J Clin Nutr. 2006Sep;84(3):587-93.
[21]Hum Reprod. 2004Aug;19(8):1746-54.
[22]Epidemiology. 2013 May;24(3):447-53
[23]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3Dec;17(23):3249-56.
图片来自网络
文:徐嘉
编辑:闪耀
-END-
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在文首完整注明以下信息:本文已经获得转载授权,版权归原作者徐嘉博士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公众号:徐嘉博士(ID:xujiaboshi)。文末请同时附上二维码,请勿用作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