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现代人吃那么多肉还长寿?

会健康又长寿的 非药而愈 2022-03-17


徐嘉博士

严肃科普

尽量有趣

 


不时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既然素食这么好,为什么现代人肉吃得越来越多,反而平均寿命越来越长?

 

其实用同一个逻辑,你也可以问:既然PM2.5有害健康,为什么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反而平均寿命越来越长?



01

决定寿命的因素

寿命是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不同因素可能在寿命等式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有的加分,有的减分。单拿出一个因素来恐怕无法解释综合的结果。

 

在计算一个族群的预期寿命时,所有成员各种原因的死亡都计算进去了。


全球预期寿命地图


拉低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有:婴幼儿死亡率、战争、非正常死亡、营养不良和传染性疾病等等。当这些因素减弱了,预期寿命就增加了。

 

社会保障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会延长预期寿命。

 

另一方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恶化、生活压力等会减少预期寿命。

 

遗传因素可能加分,也可能减分。

 

我国婴儿死亡率变化趋势


从1990年到2015年,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从69岁升高到76岁[1]婴儿死亡率从5%下降到1%[2]。不要小看这4%的下降,因为婴儿死亡寿命小于1,和活到80岁的人一起平均就会把预期寿命拉下一大截。婴儿死亡率下降4%对平均寿命增长的贡献超过30%[1]


婴幼儿死亡率的下降与经济发展、医疗保障改善、和医学进步相关。



除此以外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防治也对1990-2015年期间我国预期寿命增加起到重要作用。总的来说,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因素是1990-2015年期间国人平均寿命提高的主导因素[3]

 

02

健康与长寿


另一方面,减分的因素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积累势能


比如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在迅速飙升,对于预期寿命的影响形成负增长[1]癌症发病率也显著增加。这些疾病属于非传染性疾病,或慢性病、富贵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慢性病的特点是带病生存因此虽然我们的预期寿命增加了,但是健康的生命年数不一定增加,甚至减少了。

 

健康和长寿是两码事。长寿不一定健康,健康不一定长寿

 

长寿但不健康是个世界趋势。过去30年,全球人均寿命增加了,但是增加的主要是带病生存的年数,健康的年数并没有增加,甚至在减少[4]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非慢病因素趋于充分改善。


比如婴幼儿死亡率降到一定程度,就很难进一步降低。这个因素在预期寿命的计算中所占的比重也随之降低。

 

这样加分的项目越来越少,同时生活方式和饮食等减分项目越来越占主导,如果我们任由其发展的话,我们的生命预期可能出现负增长。


这种情况已经在美国发生了。2005年纽约时报说,当前这一代美国人将是200年来第一次比他们的父母活得更短的一代[5]



所以说,长寿不一定健康。反之健康也不一定长寿。这是因为婴幼儿死亡、战争、饥荒、传染病等因素提高了夭折率,拉低了平均寿命。

 

比如上世纪70年代,南非黑人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比美国黑人、美国白人等人群要短。但是如果统计50岁以上的人群中70岁的人所占的比例,南非黑人会胜出于所有以上提到的人群。


这说明一旦通过了夭折高发的年龄段,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将占据生命预期的主导。



所以,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既健康又长寿,无疾而终。


03

巴马神化的破灭

 

全球长寿之乡的分析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2014年,我国广西巴马地区健在的百岁老人数量达到了90人,占总人口3%%以上,是国际长寿区标准的4倍多。巴马是中国长寿老人密集度最高的地区[6],是世界五大长寿地区之一[7]



广西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陈进超说,1991年巴马长寿的人大多数都非常健康。那时的百岁老人高血压或冠心病患病率仅占4.3%[8]

 

但是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在巴马地区注册的90高龄以上当地居民中,总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为28%;高血压发生率为61.1%;高血糖发生率为39.1%;高血脂发生率为28.0%。

 

我们已经知道这些亚健康问题的主因是动物性饮食。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的改变正在悄悄地侵蚀着巴马的荣誉

 

延伸阅读: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缺什么营养?

 

可见,巴马正在从健康长寿往不健康长寿发展。实际上现在巴马的预期寿命仅为78岁,虽然高于全国平均生命预期(76),但是远低于排在前三位的香港(84)、上海(83)和北京(82)[3][9]

 


巴马式转变已经在另一个世界级长寿地区——日本冲绳发生过。


从1949年到1972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冲绳人的饮食和体力劳动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亚健康增加以及带病生存人口上升[10]


04

如何健康地长寿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的是 改变以前的世界长寿地区生活方式的共同特点

 


《蓝色地区,更长寿,更健康》一书的作者分析了三个世界长寿地区:日本冲绳、意大利纳蒂尼亚、和美国洛玛琳达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总结出以下的共同特点[11]


1、素食

2、食用豆类

3、定期低强度运动

4、不吸烟

5、良好的家庭/社会关系

 

素食或基本素食这一点在全球各个长寿地区的特点中惊人的相似

 

据调查,1991年以前巴马百岁老人饮食特点是“四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肪、低动物蛋白、高纤维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无污染蔬菜和粗粮,主食是玉米、大米,并配以野菜、红薯等[8]



冲绳(曾经)是日本最长寿的地区。有人说冲绳人吃很多鱼所以长寿。但是1949年的调查结果指出当地人是98%的素食者鱼类摄入平均每天只有15克,还不及日本其他地区的1/4[11]


巴基斯坦的罕萨是另一个世界知名的长寿地区。罕萨饮食基本是生的植物性食物,包括坚果、水果、种子和一点点酸奶[16]。 



美国复临安息会调查2对洛玛琳达地区的10万居民的跟踪发现,素食者在当地的比例很高。素食男士的寿命平均为83岁,比肉食者高9岁;而素食女士的寿命为86,比肉食者高6岁[12][13]

 

长寿的饮食秘密是素食。这一点也在最近发表的大规模荟萃研究中被证实[14]


追求长生的欲望驱使全国各地的学者和退休人员来到巴马,希望获得巴马人的长寿密码。


不同研究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从巴马的水、空气、微量元素、到地磁,负离子,远红外线等[15]。 为了长寿,人们煞费苦心,可是很少人关注饮食。


或许他们总是选择忽略关于自己坏习惯的坏消息吧!

 

当然,长寿是多因素的。


心态、遗传、起居、运动都很重要。


但是饮食是重中之重,因为You are what you eat

 


病从口入”。


我们老祖宗这句话在当前这个舌尖上的社会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统计 2016,3(1):2-8

[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625/17/28704984_666448541.shtml

[3]http://www.sohu.com/a/219260502_465518

[4]Aging (Albany NY). 2010 Apr;2(4):177-82.

[5]http://www.nytimes.com/2005/03/17/health/childrens-life-expectancy-being-cut-short-by-obesity.html

[6]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7%B4%E9%A9%AC%E7%91%B6%E6%97%8F%E8%87%AA%E6%B2%BB%E5%8E%BF/7181053?fromtitle=%E5%B7%B4%E9%A9%AC&fromid=10864243#

[7]http://www.gxdqw.com/bin/mse.exe?seachword=&K=a&A=71&rec=316&run=13

[8]Chin J Popul Sci. 1996;8(4):385-94.

[9]http://www.cnfol.hk/news/jishisk/20171202/25708682.shtml

[10]Ann N Y Acad Sci. 2007 Oct;1114:434-55.

[11]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ue_Zone#Characteristics

[12]Fraser G, Haddad E.  Hot Topic:Vegetarianism, Mortality and Metabolic Risk: The New Adventist Health Study,presented at: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 (Food and Nutrition Conference)Annual Meeting; October 7, 2012: Philadelphia, PA. 2011

[13]Nutrients. 2014 May 27;6(6):2131-47

[14]Am J Clin Nutr. 2017Jun;105(6):1462-1473

[1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7%B4%E9%A9%AC%E9%95%BF%E5%AF%BF%E6%9D%91#3

[1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nza_diet


图文:徐嘉

编辑:闪耀


-END-


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在文首完整注明以下信息:本文已经获得转载授权,版权归原作者徐嘉博士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公众号:徐嘉博士(ID:xujiaboshi)。文末请同时附上二维码,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点击阅读全文,说出你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