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钱颖一:教育要训练大脑会思考


钱颖一:教育要训练大脑会思考
文:钱颖一 编:Kuange李强
    
中国的教育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中隐含了我们的长处。

首先,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很大,这个投入不仅是金钱、资源的投入,也包括学生、教师时间的投入。这是由我们的文化传统,由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所决定的。


其次,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量多,而且面广,所以中国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呈现“均值高”的特点。

我想,在了解中国教育长处的基础上来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更有意义。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


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识,所以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就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这是我对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核心想法,也是我们提出教育改革建议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首次到美国访问,有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爱因斯坦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中查到答案。接着,他说了那句特别有名的话: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在今天,很多的知识可以上网查到。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知识机器会帮你查到。所以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当前和未来更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


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


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


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了高考数学考试。报道说有两台机器人,得分分别是134分和105分(满分150分)。而这还只是个开始,据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参加全部高考。


所以,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力确实需要知识的累积,但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呢?爱因斯坦说过两句话:“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他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我觉得是我们过去比较忽视的。


受此启发,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假说:


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


这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强。

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识积累得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相应减少,所以创造力并非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


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此受到打击和否定,客观上便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连爱因斯坦都曾经感叹:“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就形成了创新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压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


这两者的合力让我们判断教育对创新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困难,但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有些辍学的学生反而很有创造力。


因此,并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而创造力来自于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取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还与价值取向有关,所以当我们讨论创新人才教育时,它不仅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比较急功近利的社会,盛行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创造性思维是很有害的。


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年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主题是讲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我把创新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三种价值取向:


短期功利主义: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


长期功利主义者:创新有更高的追求,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


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创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变得更加幸福。


但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具有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有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是具有第三类动机的人就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所以,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


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更多的抄袭、复制,而较少真正的创新,更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中国的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how”方面见长。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how”的,但很少是关于“why”的。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别提在所以然之上,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了。
 
因此,需要培养一种超越学科和功利主义的批判性思维。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而且,批判性思维还能让我们在功利的冲击下,保持生而为人的自主性,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这种思维是一个长期培养和专业训练的过程,找到对的方法和好的指导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为此,我们准备了一份批判性思维理解与养成的精选书单,共7本书,它们:
 
1. 经典
 
●专业权威的作者:批判性思维界顶尖大师,物理和哲学学界知名学者,商业媒体资深运营,理查德·保罗、尼尔·布朗、殷海光凝结多年研究心血;
 
●极佳的口碑:激发各知识领域大咖创作灵感,巴菲特、芒格、韦尔奇等一致采用的思维策略;
 
●经久不衰的影响力: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多次再版,长期占据多国畅销排行榜首。
 
2. 可操作性强
 
●对症下药,直击日常思维困境;
 
●由浅入深,提供批判性思维手把手进阶教程;
 
●全面、系统,批判性思维的最佳直通车。
 
扫描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批判性思维精选书单,全面学习批判性思维,成为思维高手。
注:本文整理自钱颖一教授在《参事讲堂》的演讲内容,经编辑深度加工。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奴隶是造不出金字塔的!
学会批判性思维,做一个不盲从者(中英文视频)
怎样辨别是非:8种最常见的思维谬误
怀疑和批判精神推动着人类进步!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教人如何“吵架”
“理中客”是怎样消解真理的:最常犯的12个逻辑谬误
只论立场,不论是非:最常见的12个逻辑错误
是非高于利益——逻辑的力量
批判性思维:解禁、祛昧、创造
怎样辨别是非:8种最常见的思维谬误
读书是最“昂贵”又“廉价”的事情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
许倬云: 为什么今天只有专家而罕有知识分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