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观不合”不是因为“代沟”


“三观不合”不是因为“代沟”

文:羽戈 编辑:Kuange李强

 

“摇滚教父”崔健曾经对年轻人说:“说白了吧,你们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年代里。别以为你比我小20岁、30岁,我们就不是一代人。我的困惑和你的困惑是一样的,只是你我所说的东西、关注的点在某一个阶段里面不一样,只是你们在变化。”

 

很多人都将和长辈的观念冲突归结于代沟,但其实时代与时代之间,貌似一刀两断,实则藕断丝连,甚至一脉相承。如果目光停留在前者,以此划分两个时代、两代人、两种政治观,既脱离了现实,更不符合历史与政治的发展逻辑。


我的一位同龄朋友非常羡慕我和父亲之间的和睦与腹心相照。他和他的父亲,哪怕坐在一个房间,彼此却隔了一个时代,哪怕肉身距离不足一米,精神距离则超出十万八千里。

 

他们的隔阂,主要源于政治观,一者是过去时代的忠实粉丝,一者是新时代的自由青年,偏偏他们都喜欢谈政治,每谈必吵架,每吵必翻脸,最苦可怜的母亲,前后奔走,左右劝导,终于说服丈夫和儿子各退一步。现在父子在一起,都不主动谈政治,可是不谈政治,二人几乎无话可说。

 

我告诉他,我和父亲的共同话题其实寥寥,“吃饭之时,两人各持一杯米酒,隔案相对,话并不多,他说家乡的变迁,旧雨的动向,我说这一年来的际遇与未来的筹划,一人说,一人只能倾听……”

 

至于政治观,则是欲冲突而不得。父亲这大半辈子,为生计所驱使,含辛茹苦,晨兴夜寐,根本无暇、无心关注政治。当然,不管他关注政治与否,政治一直在关注他……政治洪流之中,他好似一块浮木,命运从来不由自主。


我努力追忆父亲和我谈政治的情节,勉强找到两例。

 

一是2002年寒假,我从大学回家过年,忘了是哪天,父亲喝了酒,有点兴奋,对我说:俺们安徽能享福了。彼时我年轻气盛,说话毫不客气,直接驳斥他:第一,安徽未必能享福;第二,哪怕安徽能享福,你这样的平头百姓未必能享福。父亲思量片刻,转而默然。

 

还有一次,应是两年前,父母居住近三十年的老屋不堪风雨,计划重建,然而材料递上去,数月不得批准。父亲打电话抱怨,现在人眼里只有关系和钱,缺这两样,什么事都办不了。我本想告诉他,这不是人心与人性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话到嘴边,不由犹豫,最终还是咽到肚子里。所以说这只是一次未遂的政治争论。

 

我之所以想起这些往事,则因读到黄裕生教授的一些观点。


黄教授认为,很多人与长辈和同辈难言政治,表面上是因为政见差异,其实是因为“他们处于不同历史时代的分野,一边是已进入现代国家观念:


个人与社会先于国家,所以个人普遍的权利、尊严与幸福首先需要得到保障与尊重,否则就是国家失职乃至失去合法性;一边是还滞留在古代国家观念:国家先于个人与社会,无国便无家。所以国家利益、国家强大比个人幸福、权利和尊严更重要,若个人、家庭的幸福有所改善,则是国家的莫大恩赐,理当感恩戴德。国人中只有少数真正持现代国家理念,而大多数恐怕还持后一种国家观。”

 

黄教授的观点曾在朋友圈风靡一时,我见过至少十遍,简直能背诵下来。黄教授的论断不仅精当,而且切中了年轻一代的心思,否则何以如此流行呢。

 

不过读到后来,我则开始琢磨,将”政见不一”视为表象,将”历史时代的分野”视为实质,这么总结,是否过于简单或粗暴?父辈所处的时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或者说”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之间,是否断裂到泾渭分明?这两个时代是否锻造了两种截然相对的政见,一种是国家主义,一种是自由主义,一种是集体至上,一种是个人至上,一种是义务本位,一种是权利本位?

 

朋友与父亲的故事,以及我与父亲的故事,似乎都在印证黄教授的观点。然而,我六姑父却让我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六姑父生于1930年代,已经年过古稀;大堂兄生于1960年代,小学尚未读完,便被迫下乡,12岁开始做生意,至少干过十个行当,2008年前后,他的主业是卖猪肉。


这两个人,与我相距一个时代,甚至不止;聊起政治,却无太多隔阂,而能相谈甚欢。说起来,他们还是那个旧时代的人物,譬如不会用电脑,不会用智能手机,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时代的歧异,以及文化与生活的歧异,并未导致政见的歧异。



我无意与黄教授唱反调,更愿意把我的观点视作一种补充:

 

●我们与父辈之间,未必相隔一个时代,父辈可能是从旧时代突围的前锋,正如我们可能是从新时代落伍的后卫;
●哪怕相隔一个时代,我们与父辈,不是不能谈政治,也许在”谈什么”之外,我们还得思考”怎么谈”;
●哪怕我们与父辈难以谈政治,这背后的原因,却未必在于时代,我们与父辈的隔阂,未必是时代的隔阂;
●在时代的分野之外,我们必须注意到时代的统一,在时代的断裂之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时代的承继;
●我们的思索与追问,不能止于”时代”这两个字,时代不是标签,更非终点,时代背后,还有个体的人、活生生的人。

切记,以时代为分界线,用代际(父辈、我们、老一代、新一代……)分析政治,不仅怯懦,而且愚蠢。因为对政治而论,企图用时间解决问题,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连时间本身都会变成问题。所谓新老交替,不过是川剧变脸,其实人还是那个人,舞台还是那个舞台,就连台下喝彩和打呵欠的声音,都没有什么两样。

正如羽戈老师所说,观念迥异并不是时间和代际的问题,是基本思维和素养的差异。也就是说,我们和父母长辈,和朋友同事的“三观不合”,不在于新潮还是落伍,也与学历和知识储备无关,而在于是否具备现代文明的基本常识,以及用这些常识对固有偏见的自我纠正。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与一些人无法对话,并不是因为彼此学历、地位差异,而是对方缺乏基本常识。在西方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等为基础的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然而,这一方面的教育我们长期缺失,这才是导致三观不合的根本原因。
 
为此,先知书店精选了5本现代文明通识读物,涵盖哲学、政治、经济、科学、历史等领域,从我们产生认知差异的最基本问题出发,打通横在我们面前的常识壁垒,完成对现实问题从“看见”到“看透”的全面升级。五本书均为可读性强、读者口碑好的经典作品(含绝版书),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注:本文原载于公众号:羽戈1982,编辑需要,略有删改,如有纰漏,敬请指正。

延伸阅读:

维特根斯坦:没有人能代替你思考,除了你自己

认知水平越低,人越固执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视频)

何为良好生活?(视频)

“善良”的恶

乌合之众:群体运动“圣经”(视频)

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满脑子标准答案

梁漱溟:思维的八个层次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教人如何“吵架”

审美的缺失,是一种新的无知

怀疑和批判精神推动着人类进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