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审美的缺失,是一种新的无知


审美的缺失,是一种新的无知
文:网摘 编:Kuange李强
 
文盲不多,美盲很多。——吴冠中
 
有德国人来中国旅游,发出疑问:“为什么满大街都是厕所?”
 
细问才知,他说的厕所实际上是城镇居民的住房,他误会的原因在于这些民居都统一贴着竖长条的瓷砖。在德国只有厕所的墙上,才会贴这种瓷砖。
 
德国人接着问,为什么这些民居都长得一模一样?
 
工业化的趋同效应
 
不仅这个德国人有此质疑,我们也很困惑,为什么各地的楼房越来越像?城市与城市的差异也越来越小?
 
这还要从工业化进程和整个人类发展说起。
 
工业化采用去部落色彩的发展逻辑,人们因为大规模生产需求,打破了原有的农业文明,将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都整合到城镇。
 
久而久之,在服装、建筑以及文化艺术的流行上出现了大规模的趋同,这也造就了欧美工业文明以来无数大规模流行的文化现象。
 
中国式招牌 

中国过去四十年正是这样的历程,那些越来越像的楼房,实际上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投射。
 
然而这些建筑既没能有效地继承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系统,也没学到西方建筑的精髓,洋不洋土不土,如同病毒一样在大江南北流行开来。大部分地区无一例外地中了这种低水平流行的毒,它里里外外散发着尴尬的“土气”。
 
那么这种“土的意识”,究竟为什么能够在当下社会“遍地开花”?
 
“土”——“好”的初级认知都没有达到 
 
土,要么就是没有要求,要么就是对一种错误的要求进入了偏执的阶段。与之相对的“洋”,并非形容某一特定的文化,而是因为美。
 
人们常常说:美好。美其实就是对好的认同
 
“美”是一种有要求的生活态度,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体验,还包括个人情感、对待他人的礼貌态度、和谦逊的服务精神等等要求。
 
“好”是Good,Better,Best,Great……的一种进阶。
 
Good是常识:对一件事有常识性的认知;
 
Better是技术:接受一定程度的复杂训练,使一件事具有优良的品质;
 
Best是秘密:洞察事物背后隐秘的逻辑关系,发现做好一件事的真正奥秘;
 
Great是艺术:随心所欲地协同要素,自然而然地做出真正伟大的作品或者服务。
 
由此看来,“土”就是连“Good”这样的初级认知都没达到,就更别提“Great”的艺术阶段了。
 


在人的诸多能力中,审美是一个完全靠后天习得的能力,它的确不在基因里遗传,但却极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在缺少美好事物的地方,人的审美能力自然不高。因此,才会出现越来越像、越来越丑的“厕所式”楼房。
 
审美力的缺乏,是一种新的无知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譬如面对大海,诗人能写出“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名篇,但是普通人只能说出:“海啊,都是水,马啊,四条腿”。因为不懂,所以生活便少了欣赏美的底蕴。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
 
无数低劣的生活场景一直在提醒我们,不要以为人们都长着眼睛,但实际上保留视觉觉醒的人太少。
 
原本内敛静好的中国东方审美哪里去了呢?为什么我们的视野范围内,都是那种不讲究的、偷懒的、庸俗的设计?
 
日本
 
从60后到90后,无一例外,美术、音乐等一切与审美有关的课程,始终是副科。从小到大的学习体系没有良好的审美养成,甚至于书本上优质的美育素材都没怎么接触过。我们的中小学教材教辅乃至课外读物,都是统一的工业产物,具有挥之不去的“土”之气息。
 
审美这种复杂变量的教育,在如今这个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简史》里多次强调,在未来,知识=体验×敏感度,这也是是对知识的一种重新定义。
 
这里说的体验里包含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上升到同理心与分别心的敏感性问题。
 
体验能力是基础能力,而敏感度是这个能力效应的系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体验和敏感度方面欠缺,将在未来成为一个无知的人。
 
瑞士小镇
 
著名思想家蒙田指出,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通过对美的欣赏和沉思来补偿学校教育,并获得智慧。
 
要获得面向未来需要的体验和敏感度,欣赏“真正的艺术”是一条捷径,通过接触美好的艺术品,潜移默化提高审美能力。
 
我们今天接触的最直观的两种艺术形式,一为音乐,二为绘画。
 
音乐透过听觉神经冲击着我们的大脑,可以听不懂莫扎特的歌剧唱词,不理解巴赫的赋格技巧,不熟悉贝多芬的交响能力,但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欢欣的市民生活、庄严的宗教情怀和深沉的历史脉动,也能从中领悟生命的美。
 

如果能在听音乐时,欣赏一幅画或者一座雕塑,就更妙了。米勒、梵高和贝多芬对夜晚的描绘,大卫、勃鲁盖尔和莫扎特对死亡的理解,文艺复兴三杰和巴赫对信仰的诠释......眼睛和耳朵都被人类最精美的艺术品填满,哪里还容得下那些又土又丑的程式化作品呢?
 


为此,先知书店精选五本艺术巨著,既有经典的艺术史专著,跨越人类千年对美的感知和领悟;还有专门的品评教程,从视觉、听觉和思想层面塑造对美的全面认知。
 
这套书没有专业艺评文章那样概念和艺术手法的堆叠,而是用历史故事将艺术的世界层层展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并对经典的艺术论题有崭新的见解。像私人掌上博物馆一样,随时阅读,随时学习,随时思考,让艺术变得不再高冷。
 
而且五本书每一部都是历经至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检验,数次再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艺术理解,是20世界影响人类的最佳艺术类图书。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经编者深度加工。感谢原作者的付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审美是一种教养
阿城:思乡与蛋白酶
怀疑和批判精神推动着人类进步!
思想者、行动者|杨小凯(视频)
帝师的终极宿命
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日本开学第一课:独立、责任、坚强
许倬云: 为什么今天只有专家而罕有知识分子?
愿意为自由付出代价的人,才能享受自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