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嘉映:教育让人改变,洗脑让人忍耐



教育让人改变,洗脑让人忍耐

文:陈嘉映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洗脑让人丧失自我,教育让人成为主人。


教育是教育,洗脑是洗脑,但现在很多观念轻易就把教育等同于洗脑。不过,两者到底区别何在,也不是那么容易想清楚。厘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今天变得越来越重要。


“洗脑”这个说法大家都熟悉,每个人都可以列举很多例子,从纳粹德国说到传销,从商家的宣传说到不同的政治主张,怒斥那些施行洗脑的坏蛋,嘲笑那些被洗脑的人,抨击可以很过瘾,大家听得也开心。不过,抨击嘲笑太容易了,也妨碍我们思考。


说到洗脑,我们多数人想必读过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这本著名小说,即使没读过,也应该听说过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那是本小说,不过,离开现实并不远。我年轻的时候经历过“灾难时期”,现在回顾当时,我们会说当时自己被洗脑了。



仅仅灌输一套虚假的意识形态是不够的,为了能够洗脑成功,同时还得屏蔽掉其他的信息,不允许异见出现,更不允许它传播。   


洗脑包括三个要素:灌输、查禁、暴力不过,从一个例子做概括,肯定是太草率了。例如,洗脑总有暴力支持吗?我们可以想一想传销,想一想集体自杀的圣殿教教徒,想一想自杀式袭击者,会觉得洗脑不一定总有暴力支持。   


那让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界定洗脑的。在辞典里在网上可以找到对洗脑的多种多样的定义。例如,这些定义都没有提到暴力支持。但,归纳下来,大致意思是:强行灌输一套虚假的观念。


有的说法更周全,加上了“为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给别人强行灌输一套虚假的观念。这个定义里面有三个关词,一个是灌输,一个是虚假,最后一个是为了洗脑者自己的利益。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教育和洗脑的区别。我们不妨对照这三条来展开我们的讨论。   


先说虚假。洗脑要灌输给我们的,是虚假的观念而不是真理。教育的目的则相反,教育是要让我们获得真理。这是洗脑和教育的第一层区别。这好像是很重要的一条——要是洗脑的结果是给我脑子里装上了好多真理,即使用了点儿强制,洗脑似乎也还是一件好事。 


第二条,强行灌输。洗脑要把一套虚假观念灌输到我们脑子里,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开动宣传机器,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宣传机器不停运转。大家都听说过戈培尔有句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


教育则不同,教育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是自愿自主的。教育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有些论者甚至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自由的交流。这是洗脑和教育的又一层区别。   



第三条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纳粹的宣传为的不是德国人民的利益,为的是纳粹党自己的利益。再以传销为例,他给学员灌输传销多么多么有利可图,谁有利可图?首先是他自己,他发展了下线,他自己先就赚上了一笔,你会不会赚到,那其实不是他关心的事。


教育就不是这样,我们教育自家的孩子,教育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学生好。这是洗脑和教育的第三层区别。


如果你接受我教给你的东西,我就明显会得到好处,你显然有理由对你那套东西保持警惕。


虚假,灌输,为了洗脑者自己的利益,从这三个方面看,的确,教育都不同于洗脑。不过,我们要是多想一步,这三种区别,每一种区别都不是那么分明,都还有疑点。


就说强行灌输吧。这里的疑点是:


一方面,洗脑不一定都靠强制灌输。另一方面,教育也有强行灌输的一面。


先从教育这方面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并不总是讲道理,很多东西直接就要求学生背下来。老师要求学生背这首诗,背这篇课文,这不是灌输吗?历史课、政治课,灌输的成分就更多些。灌输背后都有强制,背不下来就扣分,这就是一种强制手段。


想想我们怎样教孩子弹琴,强制就更明显了,不待细说。你跟孩子说,你要么坐在这儿好好弹琴,要么上院子里耍去,十个孩子十个到院子里耍去。


我知道,有些论者主张,真正的教育不可以是灌输,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自由的交流。这种主张,显得开明,而且政治上正确。我当然十分赞成我们的教育应该减少灌输的部分,增加自由探讨的部分,到大学阶段,尤其要更多的自由探讨。


不过, 教育不可能等同于自由交流。小学、中学就不去说它了,即使到了大学,师生之间也不完全是在平等交流。要是平等交流,就不该让学生付学费,而老师拿一份工资。      


真实和虚假则是个更大的问题。洗脑,是因为它要灌输给我们的是一套错误或者歪曲的观念,而我们所说的教育,比如说我们教给学生代数公式,教给他们唐诗宋词,教给他们弹钢琴,我们是在教一些正确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大家已经听出来了,这个想法没能把我们带得很远。且不说家长会给孩子讲圣诞老人的故事,会告诉孩子她是从面包树上生出来的。


这里的大问题是:应该由谁来确定真假好坏?  


最后,再来看看“为谁的利益”这件事。我刚才举了些例子来说明,的确,如果你为自己得到好处来教我,我就有理由怀疑你在洗脑。我们教育自家的孩子,是为了孩子的利益,至少首先或主要是为了孩子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这些“教育者”的利益。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最终能够独立判断。


我们说到,教育难免有灌输的成分,不过,老师虽然规定了你必须学什么东西,他通常却不禁止除此之外你学点儿什么。



换句话说,他并不屏蔽相反信息和异见,不禁止你去参照比较,也不禁止你去琢磨这些东西背后的道理。你必须把这首诗背下来,但你去读别的诗,他不管;不管你懂不懂,你必须背住这个公式,但你偏要自己去把这个公式推演出来,老师并不禁止,多半还会鼓励。


洗脑就不同了。我们说传销班是洗脑,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力图屏蔽不同信息。大多数学员是主动参加这种讲习班的,不是像拉壮丁那样把拉进去的,不过,进了传销班,多半会被封闭起来,不允许自由出入,还把手机没收,不让自由通话。


用真实还是虚假来区分教育还是洗脑也不是最好的角度。一上来就争论谁是真的谁是好的,难免一头雾水。比较看得清楚的区分,在于是否屏蔽异见,而这恰恰是区分真假的一个先决条件。


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开始难免被灌输了不少东西,这些东西是真是假是好是坏,我们一开始不怎么清楚。但若我们有获取信息的自由,能够拿其他的东西来跟教给我们的东西做比较,我们就会慢慢培养起自己的判断力。


当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他们还能够反过头来判断一开始教给自己的那些东西是真是假是好是坏。我们不妨把这一点概括为:回顾始知真假。是教育还是洗脑,我们往往不能只看当下是否带有强制来确定。


等孩子长大了,知道的更多,眼界更开阔了,自己对好坏对错自己有了良好的判断力,反过来看当年,他会看到教育和灌输之间的区别。他回过头看学钢琴的过程,哪怕记得其中包含相当的强制,他也多半会理解这种强制。


洗脑的情况就不同了——被洗脑的人一旦能够判断真伪,他就会感到自己当年受了欺骗,他不会感谢当年给他灌输东西的教师,甚至不能原谅他。


回顾始知真假只有部分的解释力。你教孩子吃辣,他也许慢慢就喜欢吃辣了,教一个人喝酒,他慢慢就爱喝酒了。钢琴和数学也是一样,实际上,如果他将来成了数学家,钢琴家,一定是他后来慢慢爱上这个行当了。这是从正面说,如果从反面想,你教给他什么他就爱上什么,正是洗脑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


圣殿教徒直到自杀前的一刻,可能仍然相信他的人生受到了正确的指引。与此类似的还有大家都听说过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明明是受害者,结果他会爱上迫害者。你看着他受迫害好悲惨,但他即使了解到正常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仍然不觉得他那是悲惨。



在极端情况下,事情的确会糟糕到无法挽回,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不必过分恐慌。公开说理可以引导当事人反思,引导他拿观念与现实对质,看到现实生活中还别有很多选择。  


回顾真假好坏,也关联到“对谁有益”的问题。不过,“对谁有益”这个问题还有更深的内容。从传销的例子看,灌输观念的一方明显得了好处,被灌输的一方明显吃了亏。但并不是在所有事情上,谁受益都这么一清二楚。


因为,人生的好不是一种完全客观的东西,好像是无论你认识到还是认识不到,好的就是好的。对我好还是不好,固然不全是我的主观认定。


前面曾问道,要是洗脑的结果是给我脑子里装上了好多真理,洗脑会不会是件好事?不是。我是要真理,但我不只是要占有真理,我要的是追求真理从而认识真理,要的是我自己去逐步认识真理这样一个过程。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独立判断力,培养自由人格,希望自己成熟起来,能够在自己的时代里,依照性情,去获得自己的喜好,去过上一种有充实意义的生活。至于什么有意义的生活,则并不由教育者决定。这才是教育和洗脑最根本的区别。  


好的教育让人懂得去改变,面对不公正的事务敢于反抗,敢于据理力争,让人在生活中去探索事实,去发现真相,去追寻真理。


洗脑则让人去忍耐,面对不公正选择妥协让步,让人去接受强权制定的规则,哪怕这规则是不公平的,这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难得糊涂,中庸之道相吻合,让人只是被动的接受现实,不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那么在现实中如何预防洗脑,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尊重常识,不相信奇迹,相信奇迹的发生不是理想主义,而是投机分子。第二,保持独立的批判精神,对任何事要保持质疑,分析,不从众。第三,从教育的根本上杜绝洗脑。


为此,先知书店精心策划了“拒绝洗脑”精品书单:


《哲学·科学·常识》:本书是陈嘉映老师的代表做,是一本大众的科学哲学入门书。站在人类认知本质的高度,帮助我们梳理了科学和哲学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为我们在常识和理论之间搭建起知识的桥梁。这本书已经绝版多年,再版不易,陈嘉映老师亲自参与改写和修订。


《思考的魅力》:本套书不是单纯地灌输观念和知识,而是为读者们剖析事物和概念的本质、和它们不同情景下的变化、以及面对它们时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思考。本丛书的推荐阅读年龄为 9 岁以上,家长也可以陪孩子共同阅读,感受东西方儿童教育的理念差异,对家长本身也有启发和帮助。


《学会提问》:本书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简洁又全面。这本书更能帮我们学到,中国学校里面学不到的批判思考能力。被誉为批判性思维领域“圣经”。本书是最新修订版。


读懂常识与教育,拒绝洗脑。识图扫码,一键收藏。赞赏小编。



延伸阅读: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洗脑与启蒙的九个区别
怎样辨别是非:8种最常见的思维谬误疫情背后的六种“人性之恶”
灾难来袭时,请不要加入乌合之众的狂欢
比疫情更可怕的,是麻木
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满脑子标准答案
认知水平越低,人越固执所有的蛮不讲理,都是因为缺乏逻辑
“理中客”是怎样消解真理的:最常犯的12个逻辑谬误
只论立场,不论是非:最常见的12个逻辑错误
是非高于利益——逻辑的力量
学会批判性思维,做一个不盲从者(中英文视频)
梁漱溟:思维的八个层次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教人如何“吵架”
批判性思维:解禁、祛昧、创造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