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为经济学:让经济学回归“现实”


行为经济学:

让经济学回归“现实”

文:网摘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2017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重磅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以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能获得诺贝尔奖,塞勒当然是一个才华横溢、研究成果丰硕的人。但在中奖之前很多年,主流经济学界却并不认可他,认为他的研究是“歪门邪道”。


生活中的塞勒,更是非常不安分,在被问到诺奖奖金如何使用时,为了充分发挥自己行为经济学的专长,他表示:“诺奖奖金当然要怎么不理性怎么花了!


此外,他还是唯一一个曾参演过电影的诺奖获得者,在好莱坞电影《大空头》里客串时,塞勒还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台词:如果你相信人类做事情总有逻辑可循,那只能说明你疯了”对于诺奖委员会在介绍他时未提及他参演好莱坞电影的事情,塞勒还颇感失望!


他甚至还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成立了两家基金公司,在股票市场赚的盆满钵满,堪称“股神”,而且他还为自己的基金起了两个非常好玩的名字,分别是“别人未发现的行为增长基金”和“别人未发现的行为价值基金”。


试问还有哪个严肃学者能像塞勒这么任性、逍遥?

 

塞勒这个人有意思,他研究的内容更有意思!塞勒本质上其实是一个非常疏懒、随性的人。


20世纪70年代,他在罗彻斯特大学攻读哲学博士期间,论文没怎么发表过,还差点被学校开除,毕业了连工作都找不到,他的导师曾经一度认为他是个庸庸碌碌的学生。


最后,他不得不去该校商学院找了一份讲师的工作,才从此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


正常情况下,像塞勒这种过于随性、疏懒的性格,能有个稳定的工作混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然而塞勒却是个十足的“奇葩”,他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这种疏懒的性格!如果你看了他的研究成果,你就知道塞勒是多么神奇的一个人了!



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顾名思义,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塞勒认为传统经济学市场有效假说理论认为的“个人在所有经济现象分析中均被假设成是理性和自利的,同时会尽可能地追求最大利益”,存在很大的缺陷。


因为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依靠直觉,就算人们遵循各种假设原则,也会经常犯错误,因此,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太过理想化、简单化,不符合现实。


因此,自利原则并不完全有效,人们会通过合作来产生共赢,甚至会无私地牺牲掉自己的利益来进行慈善捐赠。人既不完全自利,也不完全自私,只是个非完全理性的个体。


心理账户


塞勒表示,我们会在自己的心里建立多个账户,来供平时决策参考,并把不同的事计入不同的账户中,而且我们习惯于只看这些事的狭隘影响,而忽略总体影响。


举个例子说,彩票中了1万元,你可能会立即买个包;工资发了1万元,你会精打细算地花。这1万元和那1万元,难道哪个更尊贵、哪个更不值钱?它们难道不都是1万元?


这是因为,这些钱处于我们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禀赋效应


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通常具有主观性,当你拥有一件东西会让你高估它的价值。


塞勒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获得咖啡杯的人(卖家)和没有咖啡杯的人(买家)分别给咖啡杯标价。他发现卖家的要价(中位数)是5美元以上,而买家的出价(中位数)是2—3美元,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是卖家不近情理?还是买家太小气?这个实验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价值”的主观性:一件东西究竟值多少钱,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站在哪一个位置上。不用责备卖家总是索要高价,如果换作我们自己在他的位置上,恐怕也会和他一样。


在生活中,我们也一定都扮演过买家和卖家的角色,也一定曾经为彼此的利益而争吵不休。然而,这些不同的角色和经验是否有利于我们更公平地看待周围的事物?是否会让我们变得更通达、更善解人意?在很多时候,这是一个走向成熟的开始。


自制力缺乏


2017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重磅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以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塞勒设计了一个解释“长期计划”和“短期需求”之间冲突的模型:譬如多读书。尽管学习期间没收入,但是未来“钱景”好啊。比如年轻的时候存养老金,免得老无所依,但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甚至还做月光族,连下个月都不管,哪里会管下一个10年?


塞勒认为,人由两种心理控制,一种希望获得立即满足,另一种理智地权衡现在与未来。




跨期选择


塞勒指出,跨期选择是对成本与收益分散在各个期间进行决策。


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冲动时,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试图控制自己未来的行为,但在很多涉及跨期选择的情形下,学界对个体做出长期理性选择的能力存在质疑。


比如,当消费者面临选择一台比同型号少花60元却每年多花60元电费的空调时,如何选择才更理性?10年后拯救10条性命和今年拯救10条性命是否无差异?这些问题均没有固定的答案,而是因人而异。


塞勒认为心理学对决策制定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而他所坚持的研究方法就是强调理论和经验性研究的紧密结合。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交叉的一门学科。它颠覆了传统金融学,认为理性人是不存在的。


这门学科就像墨菲法则一样性感,能解释金融市场上的很多怪现状。


为什么价格走势会与基本面背离?


因为在金融市场上,不是理性人决定价格,而是理性人与非理性人共同决定。


为什么市场追涨杀跌?


投资者那么不理性,市场必然是疯狂的,波动必然是剧烈的,你作为韭菜必然是无所适从的。


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理论还搞不定市场?


行为金融学告诉你,波浪理论、道氏理论、各种理论关键时刻都帮不了你,因为你是一个人,人的心理充满弱点。你坚持不了既定策略,容易受各种市场消息的影响,还易被他人推动着盲目前进,掉进悬崖,成为羊群效应中可怜的小羊。


为什么我做不到快乐投资?有赔有赚,却很痛苦?



赚同样一笔钱,比如50万,你未必天天狂喜,赔同样一笔钱,如50万,你就会很痛苦,这种痛苦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成为阴影。




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正是我们平时的大小决策,小到购买一个商品,大到选择职业,每次决策想必你都会搜集信息,咨询专业意见。比如身边一闪而过的画面、做决定的日期,甚至你的名字……行为经济学就是这样一门“接地气”的学问,它并不高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行为经济学是最实用的经济学。它不仅指导你的行动,还让你反思自己的决策,省察自己的轨迹而作为“行为经济学”的鼻祖,塞勒是“写书能畅销,投资必稳赚”的经济学家,在人才辈出的经济学界,也非常罕见。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塞勒“行为经济学”三部曲:《赢家的诅咒》《错误的行为》《助推》。这三本书被认为是“行为经济学集大成之作”。读他的书,不仅是一趟读懂现实中的经济学的奇幻之旅;也有助于提醒你可能会犯的错误,让你回归正确之路。


当然,借用薛兆丰老师的说法,“读塞勒的书,能帮你洞察人性的弱点,是寻找商机的捷径”。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收藏,赞赏小编。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行为经济学——避免消费“陷阱”

“弯道超车”也可能“弯道翻车”:一个经济学家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

7个最重要的经济学理念

提升认知的刚需:十个经济学思维常识

亚当·斯密:最熟悉却误解最深的经济学家(视频)

许小年:市场经济离不开私人产权

经济学界最缺乏的四大常识

郭建龙:换种视角看中国经济史(视频)

自私与利他:市场经济是否缺德?

后真相时代:我们只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