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家告诉我们,听音乐不代表听懂音乐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 2021-03-30


科学家告诉我们
听音乐不代表听懂音乐
文:网摘  编:李强

试想一个非洲部落的人和一个纽约人,当听到一段相同音乐时,他们的情绪反应会是相同的吗?
 
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曾把音乐描述为“听觉芝士蛋糕”。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是一种娱乐性药物的混合物,通过耳朵进入,刺激我们产生大量快感。当然,音乐并非一种可以产生给定的心态的药物。
 
它就像奖励(如食物、性和金钱)一样,愉悦的音乐会激活我们脑内快乐和奖励系统。当有东西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时,我们希望它在歌曲中不断重复,因为我们总是感觉听不够。
 
任何对爱听歌的人都会知道音乐与情绪之间的连结:比方说,一个精彩的演出现场带来的潮水般的愉悦,失恋后用力跟唱一首撕心裂肺的情歌的畅快。
 
和众多普世经验一样,这一现象吸引了大量的科学关注,因为有一个核心问题尚待回答:为什么?为什么由乐器和人嗓发出的声音会使我们动情?这个过程是如何实现的?以及,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情绪是可以被特定归类的吗?
 
人类从老早之前便开始听音乐。有看法认为,在我们发明用于交流的语言之前,音乐实际上是一种原始语言。
 
2013年,研究者调查发现,人们听音乐的原因多达126种,大致可分成三类:情绪分析与调节,自我意识以及社会连结。情绪对于我们的听歌选择与习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但是专家们一直以来都持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一段优美的旋律与听众的闻声落泪之间的关联仍旧存疑。
 
让我们来看看,当你貌似被一首歌打动时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我们对音乐产生的情绪共鸣是“真实”的吗?
 
我们是否真的对音乐产生了情绪共鸣?这是一个答案看似简单的问题,但一些理论家却并不这么认为。
 

一个带有争议的观点认为,我们并没有对音乐产生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情感共鸣。我们所感知到的,不过是反复交替的紧张感与放松。这种感受的交替基于我们对下一段旋律的期望是否得到了满足。当下一个音符的走向与我们的预期相吻合时,我们感到愉悦;反之,我们感到懊丧或是烦躁不已。
 
然而,有太多方法可以用来驳倒这一观点,至少我们可以争辩说,就音乐如何引发情绪共鸣而言,这只能作为部分而非全部的理由。
 
从听快节奏音乐时心率不由自主地加快,到随处可见的抒发共情体验的音乐评论,大量铁证似乎均表明,我们是能够与音乐产生情绪共鸣的。
 
但事情也不是这么简单。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也许能“感知”到一段音乐本身的情绪是悲伤的,但听它时却感到身心愉悦。这样看来,情绪在这里似乎并不能被单纯解释为紧张与期望,而是从属于一幅极其复杂的图景。
 
音乐在人类情绪反应矩阵中究竟处于何种位置,一直是个未解决的问题。
 
有人假设,对于那些可能“唤醒”前语言时代祖先经验的曲子,我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回应。
 
BBC在2015年谈及这一理论时解释道:“短促的,升调的声音往往使我们感到紧张不安;而绵延的,下降的声音则似乎起到了镇静的作用。”因此,音乐导致的情绪共鸣也许在进化学方面也有所贡献。
 
作曲家乔尔·杜埃克在其著作《系统神经科学前沿》中指出,音乐制作人用以激起特定情绪或感受的,是一种能够跨越不同文化的“原始反应“,这样的线索暗示着人类某种深远的历史记忆。
 
除此之外,神经生物学家马克·昌吉兹认为,音乐反映的是人类“富有表现力的动作”。
 
例如,快节奏音乐听起来像是在某物的追赶下奔跑,或是有人正跳着欢庆的舞蹈。在这样的语境下,音乐反映的便是在我们的物种进化进程中,人类所享有的共同历史和生存境遇。
 
▌音乐如何作用于大脑的情绪中枢?
 
在探究音乐与情绪的关系的科学研究中,最有趣的领域之一便是对大脑的研究,它提出的问题是:音乐是否触发了大脑情绪控制系统的特定区域?这个过程和音乐本身的情绪有关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2014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发现,音乐与大脑的多个区域有着确切的联系,其中许多都和情绪的触发过程紧密相关。有意思的是,紧张和期望的解释还真的占有一席之地。
 
研究发现,创造愉悦情绪的音乐点亮了中脑边缘通路(又称奖赏途径,是脑中的多巴胺通路),而那恰好是给人带来愉悦奖赏的大脑机制所在区域。
 
不仅如此,音乐还能触发杏仁核(搭建情绪网络)和海马体(调节依恋关系方面的情绪)的响应。可以肯定的是,愉悦感的确部分来自于紧张情绪的产生及释放,尽管并非全部如此。
 
一项针对脑血流量的研究发现,我们同样也会对不和谐的声音做出强烈的反应,以表达我们对它的喜好程度。当播放不和谐的音乐时,受试者的血液便会急速涌入旁边缘系统中,而这一系统与多种情绪的产生均有关。
 
但是,大脑对于音乐的反应并不只限于此时此地,它同样与过去有着敏锐的联动关系。
 
音乐似乎具有唤醒情感记忆的独特能力。围绕音乐形成的记忆具有强烈的情感内核。无论是与这类记忆有明显关联的音乐,还是仅仅弱相关的音乐,都足以唤醒曾经所涉的情感。
 
这种能力与音乐和情感的另一奇怪关联现象有关:情感反应的强度会随着对音乐的熟悉度的增长而增长。
 
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熟悉一段音乐,并且记得曾经有过的情绪反应,那么当下对其产生的情感共鸣就会更为强烈。
 
从现象上看,音乐的确拥有安抚凶恶野兽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从内部机制上,这项能力与我们保留情感记忆的方式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音乐与情绪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
 
我们如何识别一首歌的情感?这是音乐理论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他们认为,不管是从已知的进化论还是其他角度来看,音乐自身的结构性层面都在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我们对其所做的情绪性解读。
 

音乐中普遍存在的,能够“讲述”情感的那部分,被称作音乐编码。在著作《美学思想》中,理论家威廉·福特·汤普森和莉娜·昆托列举出一大堆能与我们在情绪层面进行交流的音乐编码。
 
从结构上看,这些编码包含的要素有和谐度,响度,与主调的接近度,以及整体结构的维持度。
 
节奏是另外一种:当我们听慢节奏音乐时,我们往往认为它是平静或忧伤的,而听快节奏音乐则总是让人感到愉悦或躁动。
 
音高也起到一定作用,但这还没完,以上这些不同要素之间如何变化和切换,也引导着我们对它们的解读(例如,快歌变慢则意味着歌曲情感发生了变化)。抛开歌词,音乐中实在还有太多太多说不完的东西。
 
但是,读懂一首歌的情感是一回事,实际感受如何又是另一回事。与此相关的理论非常之多。其中被讨论得最多的是思想家史蒂芬·戴维斯提出的“情绪感染”概念,也就是说,我们会感染上我们自认为从音乐中获得的东西,这与我们从别人那里感染情绪的机制近乎一致。
 
这一理论基于如下事实:我们的大脑中含有镜像神经元,而镜像神经元作出反应的方式,就像我们做一个动作,再看别人对其进行模仿,两者是一模一样的。
 
镜像神经元解释了我们的许多模仿行为,以及我们为了让对方感到舒适,而不自觉采取的镜像模仿的方法。而情绪感染理论则更进一步:我们对悲伤的音乐产生共鸣,是因为悲伤情绪具有感染性。
 
感知音乐本身的情绪与听者自身的实际感受间存在着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似乎随着共情能力的增强而缩小,这一事实有效支撑着情绪感染理论。
 
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便大家都以同样的方式解读音乐,共情能力越强的人对音乐作品的反应越是强烈。戴维斯指出,实际上每个人听音乐时反映出的悲伤情绪都是独一无二的:
 
“音乐是可感知的对象,是久久萦绕于听众心中的忧伤情绪的诱因;但反过来,又是听众的注意力焦点和反应,在追索着音乐表现力的不断展开。
 
然而,听众并不相信音乐本身含有任何不幸或者遗憾之事(或任何其他事)。他们并不为音乐而感到难过。换句话说,他们在此时缺乏一种惯常情况下的与情绪相关的信仰,且不把音乐当作此种信仰的意向性客体。
 
尽管如此,这种镜像反应仍然是情绪性质的,而非随机的一时兴起或无理性的荒谬。”
 
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为音乐本身而悲痛,我们感到忧伤,是因为音乐在使用各种编码向我们传递这种忧伤。
 
所以,当你下次因为广播里飘来的阿黛尔而突然变得情绪躁动,你要记得,你的大脑是通过多么辛勤的一番复杂劳作,才好不容易能让你在回家的巴士上被情绪的潮水所包围。

▌为何要听音乐?

著名音乐理论家青主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


音乐对人的影响作用多种多样,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调节人的行为、减轻精神压力、改变环境氛围、影响社会和谐……

不同的音乐,满足不同的需要。轻松音乐如同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软饮料一样,鲜明、简单、柔和,经典音乐如同白酒、茶、咖啡一样,微妙、复杂、强烈。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情景环境需要不同的音乐。

单调乏味的人生,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幸福人生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音乐。

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伟大的经典音乐作品超越简单的感官愉悦,可以触发心灵深处的感动与全身心的震撼。
 
因为音乐不问出身,不问贵贱,不问意识形态,可以跨越时代,超脱悲喜。
 
但听音乐不代表能听懂音乐。听不懂,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之外。理解错误,又把一大批人踢出了音乐欣赏的队伍。要听懂、要正确理解的要求,使听众背上了沉重的理解负担。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两部风靡全球的音乐经典著作,帮助我们从听音乐到听懂音乐:
 
 ●《听音乐》:帮助我们掌握聆听音乐的欣赏指南。涉及各类音乐的介绍与欣赏,体系完备,提升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全新升级的聆听形式,以扫码代替CD,随时随地开启音乐之旅。
(豆瓣评分9.1分)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本书将音乐置于广阔的“人文历史”背景中,考察音乐与哲学、思想、时代的互为影响,令人眼界大开。自出版六十年来,被公认为是音乐史学领域的史诗级著作,至今尚无任何著作堪与本书的“才、学、识”相比。(豆瓣评分9.5分)
 
识别下图二维码,开启我们的音乐之旅。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圣诞节最值得静静聆听的百年经典颂歌
如果音乐没有历史,那余下的只有噪音
在最黑暗的时候,还有音乐可以拯救我们
音乐是“盐”,能治愈,也会痛
音乐,是对生命的一场救赎(视频)
没有音乐,生命会是一个错误。
音乐的力量:给思想和心灵以自由
音乐,一切艺术的目的(视频)
从“听见”到“力量”:在音乐中寻找人性之光
为什么基督徒反而不过圣诞节?
为什么圣诞节上了有些基督徒的黑名单?
艺术一旦拒绝思想,就等于拒绝自己

如果此文给您启发,请点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