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香成:那个时代,全世界关于中国的影像60%都是我拍的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1-07-12



刘香成:那个时代,全世界
关于中国的影像60%都是我拍的
编:屏营

照片——尤其是好照片,会更多地依赖于摄影师知道些什么,而不是摄影师看到了什么。——刘香成

1976年,毛泽东逝世,刘香成以美国《时代》记者的身份回到中国,戴着黑纱的人面对他沉默不语,但他从他们的肢体语言和眼神里感受到了变化。他有预感,新的时代要来了——这个判断影响了他一辈子。


那个时代,全世界关于中国的影像
60%都是他拍的

对于当时的美国和西方来说,中国是极其神秘的。哈佛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曾说,在尼克松访华前,美国派往月球的人都比到中国的多。

刘香成出生于香港,又到福州上了两三年小学,香港高中毕业后,1970年到美国上大学。

留学期间,刘香成给著名摄影师Gjon Mili当过9个月实习生,那时Gjon Mili已经72岁了,“整整9个月里,他从没有谈过技术问题”,只是在每天傍晚,老人会指着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各种新闻图片告诉他,“这张好,那张不好。”为什么?因为“解读事件比抓住事件更重要。”

这种“三分之一中国、三分之一香港英式、三分之一美式”的多元经历,亦成为刘香成工作和创作的优势——从他拍摄的影像里可以看到——既不陷入外籍记者对“他者”异国情调的片面追寻,也不困于中国本土摄影师对壮观大场面的本能偏爱。

作为当时《时代》周刊派驻到中国的第一位摄影记者,在那个时代决定回到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那时候,吴祖光教他吃螃蟹,新凤霞给他30岁生日画寿桃;当时年轻的李肇星还是一名科级干部,在黄山一起帮他扛摄影器材。

▲1981年,大连理工学院,轮滑者

来中国几年后,他在大连理工学院,早上散步的时候,走到这座雕像前,看到一个小伙子踩着轮鞋滑过,他拍下这张照片,因为这个瞬间表达出了他意会到的东西“一种内在的无比解脱和面对着不明确未来的感觉”。

▲1980年,北京,陈宣远,这位来自加州的美籍华人与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合作,建造了中国第一家豪华酒店——建国饭店。

1980年,中国第一家外资酒店建国饭店开业,老板坐在中国式的椅子上喝着咖啡,身后是一排穿上了西式衬衫却脚穿解放鞋的中国侍者,刘香成用广角拍下这张照片,同一天,同一地点,中国的知名摄影师王文澜也在拍照。

事后王文澜看到刘香成的照片深受震动,“因为同一个题材,我拍完剪彩就完事了,刘香成却拍了这张,还拍了故宫前面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小伙子挥舞着玻璃瓶的可口可乐.....等他意识到这些可拍摄的时候‘这些都没有了’。”

▲1981年,北京故宫,“尝起来马马虎虎”,一个年轻人这样评论可口可乐的味道。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

“全红中的一点黑,和全黑中的一点红,”这种处境曾经让刘香成难受,但日后作为一个摄影师,却给了他隔着亲切的距离,细细端详中国的机会。

▲198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杭州开往上海的专列火车上,搭着一条毛巾、拎着青岛啤酒送给随行的记者。他的来访是为了庆祝《上海公报》签署10周年。画面最左侧为时任外交部新闻司主管美国记者的李肇星。

陈丹青曾如此评价刘香成的北京之行:“刘香成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毫不夸张的说,在那个时代世界上流传的关于中国的影像,60%都是刘香成拍的,他的作品影响了西方整整一代人看待中国的方式。

他后来的足迹遍布印度、阿富汗、韩国和俄罗斯,他拍摄的苏联帝国最后的时光以及一张戈尔巴乔夫丢稿子的照片,给他带来了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

▲刘香成因突破禁区拍摄苏联解体时戈尔巴乔夫演讲瞬间,成为唯一获得普利策奖的华人摄影师。

《明镜》前北京分社社长帝奇亚诺·坦尚尼曾评价过刘香成为何独一无二,他说:“在越南,一个伟大摄影师的基本素质是胆气。……在中国,则没有类似的危险,这里需要的是智慧。勇于透过事物的表面,戳破那层为容易被满足和希望活得轻松的人织就的谎言与虚假印象的大网。刘正带着这种令众人羡慕的勇气。”

因此,尽管在国际上刘香成同样声名远扬,但他最重要也是集大成的作品,还是关于中国的影像——《中国梦:镜头下的中国1983-2013》,这本影册让他在中国摄影史上注定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许多摄影记者反思新闻理念的范本,更是整个改革开放大时代的一个注脚。

▌经典就是在无数次的发表后
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如果说历史学家是从过去的材料里发现书写历史的材料的话,那么摄影师则是从他面对的当下发现书写将来的历史的材料。

刘香成的这些影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警告我们,不要放肆地篡改历史,也不要把历史作为滥情的对象。

他的照片抓取的是那些从毛的影响中走出来、重新燃起人文精神的中国和中国人。这段转变时期中充满了急切与新奇。经过这一时期,中国真的开始融入了世界。

影像的能力有限,但我们能够从刘香成的照片获得反思历史的动力。我们有什么样的过去,就会有什么样的现在,我们的现在其实是被过去所决定的。

如果能够以刘香成这样的照片为历史出发点,那么我们的历史反思或许会更有深度,我们的现实认识也许会更为清醒。

正如刘香成在接受采访时说:经典就是在无数次的发表后,慢慢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影像在这方面是没有任何媒体能够取代它。影像是把一个瞬间抓住,使观看的人产生一种共鸣。我从不把自己放在一个框框里,我只是深刻地关怀人。

因此,一本影像经典、一张照片何以不被历史尘埃淹没而得以流传,其中没有套路,但却有着相同的共性:即能够打动人。

▲ 1980年,云南。上世纪80年代,由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现代时装开始影响中国的年轻人。

影像绝不只是记录,所有的摄影大师,像布列松、曼雷、刘香成等,他们都是带着对事件的看法、对美的理解去观察这个社会。而且在文字到达不了的地方,影像往往更有力量。

刘香成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中国像是水面上的鸳鸯,表面非常安静,在水下面的却是在拼命划动的脚”。《中国梦》所展现的也正是大多数中国人平静的外表下,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戏剧性故事。

对那一代中国人来说,这是无比珍贵和熟悉的生活写照。三十年间,现代化进程已经渗浸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和瞬间,刘香成也在持续地记录中国的巨大变化。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挚推荐,刘香成摄影生涯的代表作《中国梦:镜头下的中国1983-2013》(“影像中国”系列丛书之一),书中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影像,都是首次公开披露,迄今依然鲜见于互联网。随书附赠作者、普利策奖得主刘香成亲笔签名,带收藏编号的藏书票。



为了给收藏的读者带来超预期的体验,不仅对老照片采用了最新的影像修复调整技法,为了留存住最好的表现力,本书更采用了目前已绝版,日本百年企业王子制纸专供顶级画册使用的哑粉纸张,做到了不计成本。

2013年前后,本书一经问世,即被业内奉为经典。但因各种原因,推广受限。到目前,仅剩最后300套,售罄后,即全部绝版。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您还可在规格中一键收藏刘香成作品集,或“影像中国”系列(4卷版,绝版限量发售)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伟大的影像凝固了永恒的瞬间,让人看到过去,想到未来
冯克利:“在中国传播保守主义两头不讨好,但是还要传播
地图上的世界简史:让喜欢历史的朋友不再缺地图
保守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中立,价值观上拒绝中立
“无所顾忌”的历史:《哈佛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
《传家》:懂生活的人一定会爱上这套书
被统治的艺术:用百姓小故事讨论时代大问题
王人博:困扰国人的百年文化情结
百年之后, 我们仍需睁眼看世界
艺术一旦拒绝思想,就等于拒绝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