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适: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 2021-04-11


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
文:胡适  编:木叶

本文是1949年3月27日胡适在台北中山堂所作的讲演,由黄谷辛记录,从中可见胡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见地,李强好书伴读特此整理分享给各位读者,从他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中,去找到失落的自由。

各位朋友,同乡朋友:

今天我看见这么多朋友来听我说话,觉得非常感动。无论什么人,见到这么多人的欢迎,都一定会非常感动的。我应该向诸位抱歉,我本来应该早一个月来,因为有点小病,到今天才能来;并且很抱歉这次不能去台南、台东去看看五十年前我住过的地方,只有希望等下次来时再去。

今天因为黄朝琴先生、游建文先生要我事先确定一个讲题:“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这个题目也可改作“中国文化传统的自由主义”。“自由”这个意义,这个理想,“自由”这个名词,并不是外面来的,不是洋货,是中国古代就有的。

“自由”可说是一个倒转语法,可把它倒转回来为“由自”,就是“由于自己”,就是“由自己作主”,不受外来压迫的意思。宋朝王安石有首白话诗:

风吹屋顶瓦,正打破我头。
我终不恨瓦,此瓦不自由。

这可表示古代人对于自由的意义,就是“自己作主”的意思。

二千多年有记载的历史,与三千多年所记载的历史,对于自由这种权力,自由这种意义,也可以说明中国人对于自由的崇拜,与这种意义的推动。世界的自由主义运动也就是爱自由,争取自由,崇拜自由。

世界的历史中,对这一运动的努力与贡献,有早有晚,有多有少,但对此运动都有所贡献。中国对于言论自由、宗教自由、批评政府的自由,在历史上都有记载。


中国从古代以来都有信仰、思想、宗教等自由,但是坐监牢而牺牲生命以取这些自由的人,也不知有多多少少。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很奇怪的制度,就是监官制度,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院。

这种监官制度,成立在中国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之前。这种监官为的是要监督政府、批评政府,都是冒了很大的危险,甚至坐监、牺牲生命。古时还有人借宗教来批评君王。

在《孝经》中就有一章《谏诤章》,要人为“争臣”、“争子”。《孝经》本是教人以服从孝顺,但是在君王、父亲有错时,作臣子的不得不力争。古代这种谏官制度,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的一种传统,就是批评政治的自由。

此外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史官,就是记载君王的行动,记载君主所行所为以留给千千万万年后的人知道。古代齐国有一个史官,为了记载事实,写下“崔杼弑其君”,连父母均被君主所杀。

但到了晋国,事实真相依然为史官写出,留传后世。所以古代的史官,正如现在的记者,批评政治,使为政者有所畏惧,这却充分表示言论的自由。

以上所说的一种谏官御史,与史官制度,都可以说明在中国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尚未成立时,就非常尊重批评自由与思想自由。


中国思想界的先锋老子与孔子,也可以说是自由主义者。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老子所代表的“无为政治”,有人说这就是无政府主义,反对政府干涉人民,让人民自然发展,这与孔子所代表的思想都是自由主义者。

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实在是一个中间偏左的态度,这可从孔子批评当时为政的人的态度而知道。孔子当时提出:“有教无类”,可解释为“有了教育就没有阶级,没有界限”。这与后来的科举制度,都能说明“教育的平等”。这种意见,都可说是一种自由主义者的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在二三千年前,这种思想能被提出,实在是一个重要的自由主义者的传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孟子给读书人一种宝贵的自由主义的精神。

在春秋时代,因为国家多,“自由”的思想与精神比较发达。秦朝统一以后, 思想一尊。因为自由受到限制,追求自由的人,处于这“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环境中,要想自由实在困难,而依然有人在万难之中不断追求。

在东汉时,王充著过一部《论衡》,共八十篇,主要的用意可以一句话说明:“疾虚妄。”全书都以说老实话态度对当时儒教、“灾异”、迷信,予以严格的批评,对孔子与孟子都有所批评,可说是从帝国时代中开辟了自由批评的传统。

再举一例:在东汉到南北朝佛教极盛的时候,其中的一位君王梁武帝也迷信佛教。当时有个范睢,他著述几篇重要文章,其中一篇《神灭论》,就是驳斥当时盛行的灵魂不灭,认为“身体”与“灵魂”,有如“刀”之与“利”,假如刀不存在,则无所谓利不利。


当时君王命七十位大学士反驳,君主自己也有反驳,他都不屈服,可说是一种思想自由的一个表现。再如唐朝的韩愈,为反抗当时疯狂的迷信,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痛骂当时举国为佛骨而疯狂的事,而被充军到东南边区。

后又作《原道》,依然是反对佛教。在当时佛教如此极盛,他依然敢于反对,这正是自由主义的精神。再以后如王阳明的批评朱熹、批评政治,而受到很多苦痛。

清朝有“颜李学派”,反对当时皇帝提倡的“朱子学派”,都可以说明在一种极不自由的时代而争取思想自由的例子,在中国这二千多年的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宗教思想史中,都可以说明中国自由思想的传统。

今天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时代,已经到了“自由”与“不自由”的斗争,“容忍”与“不容忍”的斗争。今天我就中国三千多年历史,我们老祖宗为了争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宗教自由、批评自由的传统,介绍给诸位,今后我们该如何的为这自由传统而努力。

现在竟还有人说风凉话,说“自由是有产阶级的奢侈品,人民并不需要自由”假如有一天我们都失去了自由,到那时候,每个人才真正会觉到自由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正如胡适上文所说,中国文化里是有自由的传统的,只是这种自由传统一直不被普通大众所认识。阿克顿勋爵说,“自由是古老的,奴役是现代的”。诚然,自由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但是要拥有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自由不是免费的,需要爱自由的人不断去努力争取,否则奴役随时都可能到来。

胡适就是一位荷戟独彷徨的斗士,他一生都在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等普世价值的实现。身为现代人,实应像胡适先生一样继承文化中的自由传统,去努力实现自由之中国。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挚推荐“胡适作品集”,读懂中国文化的真精神。

胡适无论在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或政治史上,都一直居于中心地位,他对“健全的个人主义”、护宪、自由主义等的思考,以及对乌托邦主义、辩证法的批判,至今振聋发聩。读他的书,就是读整个中国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这个版本包含胡适自传、胡适给朋友做传,胡适的政治、人权、哲学、文学等等具体主张,不一而足,可以让我们了解全面而丰富的胡适。相关章节未作删改,保留胡适思想的原汁原貌。

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读先生的书,读先生的人,读先生的思想。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王鼎钧:我从胡适面前走过
胡适:聪明的极致,是厚道
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弗里德曼:自由是一种选择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读懂了鲁迅
不苟且,不趋同:胡适的自由与宽容
阿克顿勋爵:自由是人类良知的守护神
通往自由与繁荣:从亚当·斯密到哈耶克
《文化的江山》:一部独特的中国文化史
胡适:抵御黑暗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光明
胡适与鲁迅:铮铮如铁自由身,先生终为我辈人
鲁迅:沉默是最高的轻蔑,讲真言是最大的勇气
自由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但实现的方式却南辕北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