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适与鲁迅:铮铮如铁自由身,先生终为我辈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有书 Author 有书


胡适与鲁迅

铮铮如铁自由身,先生终为我辈人

文:有书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鲁迅与胡适,是民国文坛两个特大IP,在两岸各自精彩。


近年来,大陆兴起了重新评价胡适的风潮,世称“胡适热”;台湾也有人举鲁字大旗,也吸引了不少粉丝聚集,甚至差点演变成所谓的“鲁迅教”。

上一秒被鲁迅圈粉的人,下一秒也可以奉胡适为爱豆。可见,他们俩原本就并非势力不两立。

引用两人共同的友人徐志摩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是的,鲁迅和胡适,也是有过甜蜜时光的。

偶然相逢

1917年的一天,《新青年》杂志上出现一篇现象级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文中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这篇文章在陈腐守旧的社会中不谛是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阅读量从1万+,一下子上了10万+,100万+…,一时间点赞,转发无数,当然了,板砖也是铺天盖地飞来。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留美博士,高富帅胡适。

同时,北京的一间小屋里,年近40的教育部科长级公务员鲁迅,放下手边正在抄写的古碑文,聚精会神地看完了文章,心中默默点了一万个赞!然后把杂志转发给了弟弟周作人。

从此,他们开始了单方面的神交。

时间到了1918年,鲁迅经人介绍也进入《新青年》杂志社,一出手同样不凡——以闪瞎众人眼的《狂人日记》,迅速跻身知识网红界。

两人迅速互粉。
心心相惜

两位才子在票圈中互推互答,分分钟虐狗的节奏。

胡适成名早名气大,是当时的新文化之帅,鲁迅则甘愿为将,他说“自己做的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

胡适则说,五四运动前后,成绩最大的是鲁迅,“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

胡适为推广新文学,身体力行实验白话作诗,终于写成《尝试集》,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但这些诗最初发表时反响并不大,鲁迅捱得住自己的寂寞却看不得别人的孤单,卷起袖子加入阵营,他承认自己“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但是:“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这三首助威之作就是《梦》、《爱之神》和《桃花》。

比如说《爱之神》,有几句是这个样子的:

你应该爱谁,我怎么知道。总之我的箭是放过了!

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

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

没好意思署自己名字,化名“唐俟”发表——为了好兄弟,鲁迅也是拼了!

这一天,胡适发了个激情票圈:“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注:即鲁迅)兼有赏鉴力与创作力。”

又一天,胡适转了篇文章,还加了评论:转周豫才——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第二天又更新状态:“一夜不能好好的睡,时时想到这段文章。”


渐行渐远

鲁迅与胡适这一对曾经的CP,是怎样渐行渐远的?

最初只是小分歧,为给《新青年》造势,大家商量让钱玄同假扮旧文化捍卫者写了一封读者来信,然后由刘半农出面批驳。这次炒作是成功的,却引起了争议。鲁迅支持,因为“只要能打倒敌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胡适则反对,认为稍嫌轻薄,有失名门正派之风。但这只是方法上的争论,说过就算。

真正的问题在于二人的立场。

鲁迅是天生的战士,热血果敢,总觉得胡适面目模糊,他说: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适之先生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这说明,他感到胡适可以佩服,但无法亲近。

白话文运动成功后,胡适转向学者方向发展,提出“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倡“整理国故”。

他的票圈现在变成这样了:“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

鲁迅见状也发了条新状态:“学者多劝人踱进研究室,但一大半也因新思想而仍中了‘老法子’的计。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稍后又补发:“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此后恩怨相交

真正的决裂,发生在女师大风潮时期。

当时,鲁迅与周作人支持学生抗议,鲁迅并被推举加入维持委员会,支援学生驱逐了保守校长杨荫榆,并与保皇派的陈西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笔战。作为双方朋友的胡适,给周氏兄弟写了封信,劝他们不要再打这无意义的笔仗。

在战士鲁迅看来,在这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这样的态度无异于支持自己的敌人。

从此,胡适再也无法查看鲁迅的朋友圈动态——他被拉黑了。

胡适曾被溥仪召见,鲁迅当时和他是战友,虽觉不屑但未曾说什么。

随着后来胡适与自己痛恨的国民党越走越近,鲁迅笔下也不再留情,而是火力全开,针锋相对。

一次蒋介石召见胡适,鲁迅很不满,新账旧账一起算,大意是:以前“宣统皇帝”无聊时召见胡博士,你拍马屁口称“皇上”,这次见了蒋介石,你是不是要称“主席”?人家刘教授有骨气不喊“主席”被关了一个月,你自己贴上去,要脸不?

胡适曾受邀参观国民党监狱,“很亲切的”告诉记者:犯人情绪很稳定,没有严刑拷打!我还和他们进行了自由的英语会话!

鲁迅尖锐地指出:“胡博士就是‘光明’,所以‘光明’所到,‘黑暗’就‘自消’了。”又问道:“但不知这位‘光明’回府以后,监狱里可从此也永远允许别人用‘英国话’和犯人会谈否?”

如果这些事鲁迅认为胡适天真,不谙世事的成分在内,但另一件事,就真的将二人推向敌我对立面了。

日军侵华时,胡适对记者说:“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其实,他的本意是奉劝日本人停止侵华,可是表述失于草率,极易被日方利用。

鲁迅一下子炸了,在多篇文章中臭骂胡适,说他为日本侵略者献策。其实炸毛的不只鲁迅一个,反对的人很多,瞿秋白也曾发文说胡适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出卖灵魂”。

从此,胡适在鲁迅眼中彻底沦为一个卖身投靠的小人。


不一样的人,共同的时代

鲁迅与胡适之争,究其根本是铁血大侠与改良绅士的分歧,作为同样致立于改造中国文化又极富人格魅力的意见领袖,其实两人都可称为自由派。

胡适去世时有人送挽联曰:“共党既骂之,国人又骂之,容身无片土,天乎痛哉!”准确地道出了理想主义者胡适的尴尬处境。

而鲁迅也有一诗形容自己独立战士的立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称“我更喜欢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这样,不容易失掉自我。”

胡适比鲁迅多活了不少年,虽多次挨鲁迅的骂,他仍然肯定鲁迅在“新青年时代”是个健将,是个大将,称鲁迅的早期作品“皆是上等工作”。最后穿越历史和别人给他们强行加上的种种标签,胡适代表自由主义者这样说:“鲁迅是我们的人。”


鲁迅最厉害的地方,是把人生的真相撕破给人看,撕到深处人孤独。而胡适最大的优点就是包容、理性、建设。鲁迅、胡适两人之间,一个与另一个相处不睦。然而他们却构成了30年代知识界的柱梁。

面对历史和现实,鲁迅在每一页的字缝里,看到的都是“吃人”,看到了被“吃”的,没被吃尽剩下的,会继续被吃的。胡适看到的是活下来的,要继续活下去的,且能活得好一点的。

当我们读到鲁迅时,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才能多少医治一点自己的耻辱遗忘症,迫使自己贴着地面步行,不敢在云端舞蹈。而当我们读到胡适时,感觉到他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

鲁迅是酷, 胡适是暖。他们之间并没有谁高谁低。因为这两者我们都需要。为此,先知书店诚意推荐《鲁迅作品全集》,《胡适作品全集》供各位书友了解先生们的思想,透过他们卓越的视野,读懂中国百年来的文化变迁:

●鲁迅作品集:无删改重版,读懂中国的人和事,寻鲁迅精神所在。透过他清凌的眼摆正我们自己的位置。更有蔡元培先生亲自作序,编委和编辑包括:胡适、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唐弢等一代文化大家。

●胡适作品集:看他对社会、个人、文化、学术有哪些看法,他为人处世、做学问、看世界的方法是什么。方法,正是胡适成为“大家”的关键。还包含胡适自传、胡适给朋友做传,胡适的政治、人权、哲学、文学等等具体主张,不一而足,可以让我们了解全面而丰富的胡适。二、相关章节未作删改,保留胡适思想的原汁原貌。三、装帧典雅,收藏赠友皆宜。

我们无幸与大师同一时代,亲耳聆听教诲;却万幸可以阅读他们留下的文字,以观一代学人风貌,同时站在他们的思想高坡,眺望当下。读两位先生的书,读两位先生的人,读两位先生的思想。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赞赏小编。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最后怎么了?
不苟且,不趋同:胡适的自由与宽容
朱学勤:他们凝视着这个轻佻的当下,沉默不语
再有分量的文字,也抵不过“鲁迅”二字
胡适:社会的改良须从个人的“不苟且”开始
朱光潜谈读书:怎样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郑也夫:为何大部分中国学者的作品无趣?
启蒙的三个面相以及误区
一个国家的启蒙老师 丨马国川
康德:什么是启蒙?何以启蒙?
郑也夫:为什么我们普遍不喜欢读书?
王小波:没有思想,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视频)
阅读的五个层次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