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的五个层次


阅读的五个层次

文:雾满拦江 编:Kuange李强
 
朋友圈推送来篇微信,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差异。
 
中国这边,排第一位的应当是小说类,诸如《平凡的世界》在两所校园夺得阅读之冠。余者有《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绝代双娇》《天龙八部》......多是些文学作品,思想类型的书,极为稀少。
 
而美国十所高校综合排名,借阅量前十名的书籍分别是:
 
01、《理想国》柏拉图
02、《利维坦》霍布斯
0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0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0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0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0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0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
0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这篇微信评述说:从榜单来看,中国的大学生们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书籍,较少阅读有国际视野的书籍,较少阅读综合类或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还有一个现象,名校和普通高校学生阅读差异不大。
 
这个评价或有道理,但换个角度,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依据个人的阅读经验,中国孩子的阅读量太少,少到了怕人的程度。
 
大学生之所以阅读类别多以小说为主,这是因为阅读的起点就在这里。从阅读心理上来看,阅读也是循序渐进,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阅读纯娱乐小说属于初涉阅读的小清新,思维视野关注自我;
 
这是阅读的起点,这个起点继婴幼时代的童书而持续的,功效在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敏感性。但由于中国孩子在中学时为了拼高考,阅读功能基本上废掉了,到了大学才补这一课,但已经错过最佳时期,多数学生有可能连这关都闯不过。
 
如果一个孩子,大学稀哩糊涂走一圈,最后居然不喜欢读书,结果会怎么样呢?
 
这个,远的不说,近的有复旦学生毒杀自己的室友,美国那边还有一群留学的中国小女孩,因为凌辱自己的同胞被判了重罪。
 
这些事,就是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读了半天书,也未能消弥心中的暴戾之气,说到底就是读书量太少,还没完成文明教化,仍然停留在原始人的野蛮生长状态中。
 

但人这东西矫情的狠,不读书吧,处于质胜文则野蛮的阶段。这个流行娱乐小说一读,又会矫枉过正,误入文胜质则史的误区。
 
处在阅读的第一阶段,大概算是网络上被嘲笑的最厉害的文学青年。
 
文学青年是讲究腔调的,这跟孔子说的文胜质则史的“史”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个矫情,就是个装模做样,就是年纪轻轻却酸腐气息冲天。
 
长吁短叹老是抱怨怀才不遇的,也是在这个起步阶段。只是因为读书量少,还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才会有此抱怨心态。
 
他们的思考,是没有深度的,是幼稚的,完全情绪化,凡事就看自己喜欢不喜欢。广度上的思考也没有,是完全自我的。这时他们人格相当脆弱,所谓自我也是飘忽不定的,呈现出十足的孩子气。
 
这些毛病,一旦进入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就自然消失了。
 
第二步:阅读传统经典小说属于思想较成熟人群,视野关护周边;
 
当孩子把流行的娱乐小说读过,文字的敏感性就培养了出来,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人物结构,要阅读些智力含量较高的作品,诸如安·兰德、奥威尔、昆德拉卡尔维诺或博尔赫斯等。
 
而这些书在各大高校没有上阅读榜,这就证明国内的孩子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时间严重不够。
 
传统经典小说剖析的非常深刻,对人性反应的也比较全面,尤其是书中有许多复合型性格的人,这让此一阶段的阅读者们,获得了对人性观察的立足点。
 
这时候,他们思考的深度,不再是幼稚的,而是成熟的、理性的。思维的广度,也不再囿于自我,而是能够兼顾周边,少了鸡汤文大谈特谈的,能够体会他人心情,学会换位思考。
 
到了这一步,阅读者的人格就基本上成熟了,知道了责任与义务,能够担当人生使命了。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此时阅读者还未形成更丰富的理性思维,他们在生活中会是个好学生,好家人,听话的好员工,但只是社会的乖宝宝,没有什么创意。
 
总之,这类人是社会的主流,也是最苦憋的。宝宝们心里苦,但是他们不说。
 
因为有第三个阶段,在等待着他们。
 

第三步:进入史哲领域具有“富人思维”,视野关注社会;
 
只有对经典广泛涉猎,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兴趣。这时因为经典小说中,大量的涉及到了史哲领域的概念,诸如神话或者历史典故。
 
上述这些典故在书中频繁出现,最终形成阅读敏感点。能够读懂《史记》《文明的故事》《文明史》等等。
 
这个阶段的人,是非常高雅的,非常有品味的。
 
他们的思维深度就是网络上最经常说起的“富人思维”,遇事不是看短期的利益,而且是看长远的价值。所以他们又可以称为价值型、长线思考型。看问题更注重规则,比普通人多看出几百码的距离。
 
在思维广度上,这类人注重的不是自我,也不局限于周边。他们会把一个问题,放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考量,所以他们的结论,也往往充满智慧闪光点,让人眼前一亮。
 
他们都是钻石王老五,是社会中流砥柱的中产阶级。他们有思想,有能力,高智商,会赚钱。但,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他们无时不刻不是忧心忡忡,老是有种大祸临头的危机感。
 
这种心灵压力,只有在他们进入下一阶段时,才会解除警报。
 
第四步,进入思想领域成为思想的修行者,关注人性;
 
有了史哲的基础,这时候就会阅读大量的思想典籍。
 
诸如《人性论》《政府论》《论法的精神》《科学的反革命》等等,阅读到了这一步,才算是个读书人,阅读量才能够勉强和西方学府的大学生比划一下。
 
这类人的思考,已经不再停留于狭隘的利益或是价值,更多的注重延展性,注重现实的可操作性。
 
他们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获得了空前拓展,不再看一件事是否合理,一个规则是否公正,而是是否具有持久性,注重的不是什么社会公正,也不是什么肤浅的道德评述,而是针对人性本身。
 
许多你以为好的东西,未必符合人性,这些东西就不会获得存在依据,更不可能持久;相反,一些你认为不好的东西,却是人性的天然流露,这时候你对道德的观感,也与此前大为不同。危机感的警报,只有在这层次才会解除。
 
但这时候的生活也是乏味的,沉重的,甚至有种苦行僧的悲情。就是一个“累”字。
 
乐趣,只有在下一个阶段,才会获得。
 


第五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获得身心自由。
 
理论上来说,真正的思想家不需要读这么多的怪书,才能够构建自我思想体系,但这种生而知之的异类数量较为罕见,几百年也出不来一个两个。
 
当阅读达到第五步,不确定的人性也只不过是天地自然的一个偶然片断。唯其在这种时候,才有可能生出悲悯之心,才能解脱自我或外部环境强加于身心所有束缚与羁拌。才能够获得心灵的、精神的、与现实物质的多重自由。
 
这类人的思维深度,就是高晓松所说的,诗和远方。
 
完成这五步,你的人生就游刃有余了——这时候,你的思考不唯有一定的深度,也有足够的广度,简单说就是看问题看得通透,生存很容易,不会有什么痛苦或是压力,即使有也没那么夸张。
 

考虑到我们之中许多人连现成的书都读不明白,最好还是视自己为一个普通的守夜人,就是读懂书,建体系,再传承,以待来者。
 
但如前所述,即使是一个不读书的人,也未必就肯定是个质胜文的野蛮人。
 
现实是本最好的教材,能够让人迅速成熟。许多不怎么读书的人,也能够达到思维的第三层,甚至第四层。
 
即使要做到这一步,也需要先行对思维认知有个思考,这个思考又称为元认知的能力。就是你要如何获得知识,这些知识在大脑中如何有序组列的过程。
 
一只苍蝇,哪怕在泛美航空的飞机里,周游了整个世界,飞出再远,它仍然是一只苍蝇。
 
没有思想的人,走出再远,其实还在起点。一旦拥有了思想,也就有了俯瞰问题的全景视角。
 
如果你希望走得更远些,读书绝对是个讨巧的法子。因为图书是人类智慧凝缩的精华,是我们通往自由王国的最简捷径。
 
最后留道习题:
 
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他年轻时,一战正要爆发,同龄人纷纷当兵入伍,罗素却吊儿郎当,袖手旁观。
 
有个老太太气愤的对他说:孩子,你的同龄人都去当兵打仗了,你却在这里游手好闲,不感觉到惭愧吗?
 
罗素问道:为什么要打仗啊?
 
老太太回答:当然是保护文明啦。
 
罗素哈哈大笑起来,曰:老人家,我就是他们要保护的那种文明。

现在请回答,罗素的这句话,在思维的深度及广度的哪一层?老太太的责问,又在哪一层?
 
答案不重要。
 
重要的,是思考。



以上五层阅读境界,代表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文字品味,更是TA的思想层次。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俯拾即是,人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在阅读,无论是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
 
有的人仅仅只是在浏览文字,看完即过;有的人能够形成一些知识记忆点,在社交场合以充“谈资”,但也就仅此而已,他们不会辨别文本的质量,也很少思考文字现象背后是否还有深层的内涵;还有的人边读边想,希望辨明模糊内容,形成知识网络,获得更多触及问题本质的解读,从而脱离简单信息的附庸,变成独立思考的个体。
 
叔本华所说:“真正独立思考的人,是思想上的君主。”要站在这样的思想高地上理解世界,需要长期的训练,或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快节奏急行的现代人来说,其实并不容易。
 
所幸,在人类文明历史中,沉淀下了许多观念的先行者和思想的传播者,透过他们的眼睛和大脑,后来者能够快速了解世界是什么样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
 
为此,先知书店诚意推荐人类思想经典书单,分为大致三个方向:
 
·厘清那些深埋入今人观念地层的重要概念,比如自由、权利、制度;
·理解塑造今日世界的重大事件,比如战争、革命、谈判;
·反思那些超越时间的终极问题,比如生命、人性、伦理。
 
无论是刚刚开始想要自我启蒙的觉醒者,还是那些已经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知识精英,在这个书单中都能找到相应层次的读本,并完成思想的梯度进阶和体系自建;这个书单既能满足特定知识领域专业人士常读常新的心理需求,还能满足知识“探险者”跨界学习的思维挑战。
 
任何时代,读书人的书架上,总会有一组“最大公约数”。我们为各位书友探寻了一组“最大公约数”,为思想的进阶提供一条捷径。
 
而且,本次“双十一”,我们为各位书友提供了一年中最大力度的优惠,包括先知书店独家好书、绝版珍藏和名师签名系列,会员更有折上折。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注:本文源自雾满拦江,经编辑深度加工。如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鲍鹏山: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视频)
罗振宇:为什么要读书?(视频)
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
郑也夫:为何大部分中国学者的作品无趣?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独特的国史精神:一生为故国招魂(视频)
梁漱溟:思维的八个层次
许倬云: 为什么今天只有专家而罕有知识分子?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唐德刚:尚未跨越的“历史三峡”
“无所顾忌”的历史:《哈佛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