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所顾忌”的历史:《哈佛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

先知书店 李强好书伴读 2019-08-27


“无所顾忌”的历史
 《哈佛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
文:Kuange 编:柏果李强

治史,是中国人的强项。
 
但是,梁启超先生却发出疑问: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力量之源,但是为什么中国历史没有成为中国人的力量之源?
 
这是因为,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早熟,但后来被西方超越的东方大国,国人一边想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但同时却习惯了“从中国看世界”,而不是周有光先生说的“从世界看中国”。


正如历史学者朱维铮所说:“想象中国是仅有一个窗户的房间,外国学者只能通过窗户看里面,而中国的历史学家在屋内,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独不知道这间房间坐标何处。”
 
而外国汉学家,能帮我们找到房间的位置。
 


《哈佛中国史》:多重角度定位中国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定位《哈佛中国史》,那就是:多元
 
它通过两种21世纪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来呈现:
 

●全球视野和多重历史叙述对象

 
 1689年绘制的世界地图
 
主编卜正民一直都认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得多。
 
因此他将自己最擅长的全球史观,融入了《哈佛中国史》。
 
在这样的视野下,中国史被放到了更广阔的地理空间中。
 
比如卜正民亲自撰写的《元明》一卷,就特意设立了一章讨论南洋。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明朝在世界中的故事”。
 
15世纪起,西班牙的大帆船贸易开始称霸世界,白银与香料往来美洲与亚洲,为相关国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明朝由此成为一个“白银帝国”,并参与到“南洋世界经济体”的交互活动中。
 
有趣的是,当初大帆船航行的区域,正是今天经济、政治和社会最为活跃的区域,也是未来世界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
 
全球史观不仅使“中国”在地理上被拓展开,还能够让我们以更全局的思维来关联彼时彼地与今时今日。
 
再比如《清朝》卷中,关于清朝与亚洲,与欧洲的交流上。近代中国不再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而是全球史中同类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横向我们能够理出一条世界近代东方农业帝国的发展线,纵向上能够对比为什么东西方在近代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其实这正是梁启超一辈的思想家想要达到,却收效甚微的史观。
 
 清明上河图(局部)
 
除了全球视野,《哈佛中国史》在历史叙述对象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这本书沿着帝制的主要脉络,延伸出环境、宗族、亲属、女性、日常礼仪、公共卫生等更多的内容。让历史中那些面目模糊却不可或缺的普通人鲜活起来,使中国历史更具生命力。
 
比如在《秦汉》卷中关于女性和儿童的论述,就十分丰富。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女性和儿童大多隐于后宅,在宗族制度和社会生活中被一笔带过。但是在《哈佛中国史》中,女性展现在政治角力中的具体作用。而儿童则成为了讨论中国伦理的一个侧面。
 
再比如《宋朝》卷中,单开辟了一章研究公共领域中的私人生活。采用当下最新的考古和文献研究成果,讲述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宋代。
 
正如卜正民所说,《哈佛中国史》是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完成的,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
 


《剑桥中国史》:“毫无顾忌”的历史书
 
如果说《哈佛中国史》给中国人提供了多样的视角,那么《剑桥中国史》在此基础上,唤醒了中国人的“史德”。
 
《剑桥中国史》的主编是堪称“头号中国通”的费正清和崔瑞德(杜希德)。他俩领衔百名西方汉学界顶尖的学者,历时半个世纪,终成巨著。
 
著名历史学家袁伟时先生称它为:代表了时代的最高水平!
 
这不仅在于《剑桥中国史》的史料之丰富,论述之深入,更在于它体现了“记录真相”的历史精神。
 
其中,有一点能引发中国人深思。即“统一”到底意味着什么?
 

费正清说:“10亿欧洲人散居在欧美50多个主权国家中,但是10亿多中国人却生活在一个国家中。”
 
“欧洲人没能恢复罗马帝国,而中国却成功地恢复了自己的帝国。”
 
这难道只是因为地理的差异和民族的特性吗?
 
与此相反,《剑桥中国史》当代卷的主编之一马若德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局面就使得当时的政治哲学家们,如孔子等,“把和平和秩序奉为最高理想,统一成了压倒一切的政治目标”。
 
当有了“统一”的永恒命题,随之而来的就是统一的最高象征——皇帝,以及庞大而复杂的官僚团体。而为了顺利行使帝王和他下属组织的职能,就需要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
 
帝王、官僚、意识形态,在统一的国家理想下,看似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三角关系。但是马若德指出,这样其实并不现实,“统一这个概念是自我拆台”。
 
个体或许会一时失语,但是不会永远当哑巴。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积蓄日久,最终会导致混乱,造成统一制度的崩溃。历史上不乏其例。
 
因此,马若德认为:“维护统一,只有实行多元化”。
 
这样的话,只有《剑桥中国史》能说,也只有《剑桥中国史》敢说。
 
敢说敢讲的马若德于今年年初去世,费正清和崔瑞德更是早已作古,这版凝结一代汉学家心血的《剑桥中国史》终成绝响。
 
 中国当代史研究专家马若德(英文名: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1930-2019)
 
梁启超先生说,历史是“益民智之具”。历史不仅关乎真相,更关乎道德与信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读有洞见、有态度的史书,思考历史的发展逻辑,去寻找真理和自由。
 
▌《哈佛中国史》(礼盒套装,全六册):四位国际著名汉学家,倾十年之功完成。酝酿十载译介至中国,海峡两岸优秀青年历史学者携手翻译。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先生称之为“世界中的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全11册):西方中国史研究最权威著作,百位西方权威学者半个世纪的心血。国内翻译大家杨品泉领衔翻译团队。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老师将其列为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系。

了解古老的中国,可以选择《二十四史》;但想读懂今日之中国,却少不了这两套汉学家的中国史。识别二维码一键收藏,赞赏小编


注:亲爱的书友,感谢您的阅读和分享。阅读更多好文,收藏更多好书,请添加店长微信17611682633.(温馨提醒:因为号将满,仅限于分享本文或者购书的书友,请见谅)

延伸阅读:
杜兰特谈历史的教训:只有天才和蠢材,才敢无所不谈
历史是位邪恶的老师,只对自由人诉说真相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张维迎为何得不到民众的理解?
他凭什么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
历史大势不可逆转:《迟到的文明》序言| 袁伟时
宋仁宗时代: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丘吉尔:幽默源于智慧,粗鄙源自邪恶
历史不仅关乎真相,更关乎道德与信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