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与良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知识与良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文:周有光 编辑:Kuange李强


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鲍鹏山

一条小鱼的视角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


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


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这个故事所展现的,我们的确很难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但请不要忘了:在人类社会的语境中,任何个人都可能成为弱者或少数派。


正如泰戈尔所说:我感恩,我不是权力的车轮,我只是被车轮碾碎的某个鲜活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由与美的热爱。教育之“育”应该从敬畏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一个集中营幸存者的拷问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


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


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


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很显然,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性、知识的堆积。


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


高学历的野蛮人


我们的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


李政道博士的一位弟子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嫉恨、失望困绕着的他,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


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


复旦投毒案嫌疑人林森浩


鲍鹏山教授说:我们正在培养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只知道知识的力量,不知道良知的方向。


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孩所拥有的情怀。否则,视小鱼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即使其道德评分或许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价值。


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敬畏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神圣性、不可重复性。


人类要生存自然要获取食物,因此我们不得不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但是,这不该成为人类无端戕害生命的借口,更不该为了满足自私的贪欲、虚荣,以及病态的玩乐而肆意杀戮。



人类时常以“高级动物”自居,对所谓的“低级生命”生杀予夺,却时常忘记两个事实:这样的趋势必然会导致生态灾难,直至人类灭绝;这样的逻辑必然将人类社会导向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使得人人自危。


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作为教育者,也许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有许多具体的课业要抓,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其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点,乃是唤醒学生敬畏生命的良知。

然而遗憾的是,今天,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以升学和找工作为最终目标,并不注重孩子们的人格和心理的成长。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就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要么就是自私自利的“小霸王”,要么就是有行为缺陷的“坏孩子”......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双输的局面下,所幸,我们还有好的教育启蒙书可以阅读并学习。
 
为此,先知书店精选了三套给孩子的启蒙书,诚意推荐给各位书友。



它们适合:
那些正在参与教育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但尚未领悟教育的真谛;
那些即将开始教育孩子的人,但对如何教育感到无所适从;
那些自己曾经历过扭曲教育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此不走弯路;
那些已经给孩子和学生创造了良好教学环境的人,想给自己的理念找寻思想依托。
 
这三套书不讲空洞的大道理,旨在从现实和经典哲思中激发孩子对于爱和责任、公平与不公平、幸福与痛苦、对与错等问题的独立思考潜能,在潜移默化中锻造完善的人格。
 
其中两套是法国知名作者碧姬·拉贝和皮埃尔·裴居联合法国多位顶尖学者为孩子打造的思考画册,引导孩子们对世界产生疑问并自己探索答案;还有一套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是她教育孩子和自我学习的“作业记录”,随书附赠三册精美笔记本,可以一边读、一边学、一边记录。识图扫码,一键收藏。(注:因为特殊原因,龙应台人生三书市面已找寻不到。先知书店有幸还剩余少量库存,售罄即止。)

延伸阅读:
钱颖一:教育要训练大脑会思考
五块钱的故事:教会孩子无价的智慧
周有光:教育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启发完整人格
鲍鹏山: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视频)
郑也夫:为何大部分中国学者的作品无趣?
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梁漱溟:思维的八个层次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是什么?(视频)
教育是最好的国防
贵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文化教养,社会担当,自由灵魂
日本开学第一课:独立、责任、坚强
文明人的七个特征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