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怀宏:三十年中国社会道德变迁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 2021-05-16



三十年中国社会道德变迁

文:何怀宏  编:木叶


三十年中国社会道德变迁,三十年到底演变是往哪去变,有没有可以捕捉到或者描述的一个趋向?过程是怎样发展?它有哪些特点,对未来又有怎样的展望?


▌三十年道德变化趋势


这个基本的趋势,我认为是一种从动员式道德向复员式道德的转变,或者说位移。


动员和复员,它的原始意义是军事的术语,动员的意思就是把国家的武装力量由和平状态转入战时状态,以及把所有的国家经济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等,转入供运战争需要的工作,也就是说举国体制吧,都要指向战争,一切为了战争,或者说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这是动员的一个本意。


复员当然就是说,是指武装力量和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部门,从战时状态转入和平状态,当然也指军人因为服役期满了解除军职等等,或者到了年限,这都是复员的本意。那么用在这个动员式道德,复员式道德,为什么要用在这儿,我觉得是可以做一种描述。


在延伸的历史坐标中,纵观整个20世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如何完成从"动员"到"复员"的道德转变?它呈现的又是怎样的发展曲线?




▌动员式道德的终结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20世纪上半叶,内忧外患,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在一九四几年之后,一直到文革,又经历了一系列的运动,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不断地紧张和激烈。那是一个动员时代。


它开始主要是致力于思想的启蒙,后来越来越致力于武力的解放,开始试图融入其中,后来是越来越自上至下,有一整套唤起大众的目标观念来作为旗帜,而且发展出一套精致的发动群众的手段和技巧,但是今天这些东西对我们已经相当陌生了。


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多少休息天的,晚上经常是要开会,到了80年代初突然发现,有一天发现,有好一阵晚上不开会了,单位不开会了,过去是经常开会,学习会,批判会,传达会,很多,另外经常有很多劳动。


过去西哈努克亲王,比如说要访问,到北京,到杭州,到上海,大家都不工作了,那一天,几十万人,甚至上街动员起来欢迎西哈努克亲王,今天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吗?不可能的。所以这个是一个巨大的一个变化。


当然我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我这里主要讲30年,但是我是交代一下前面的一些前因后果,我刚才所说的动员时代的顶点,不是发生在这30年,是在这之前,在文革。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30年,实际上它是一个下降的一个曲线,不是完整的过程,更不是上升的曲线,实际上在这30年,只是一个余波。


也就是我说的不断地淡化运动的因素,斗争的因素,不断地淡化,直到最后在相当程度上基本被消解了,运动的因素基本上被消解了。




▌复员式道德的特点


经济力量,市场经济,加上全球化,这样一种力量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事情都越来越讲究实效。


政治上就越来越少搞运动了,尤其没有那种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很多功能是通过官员的体制或者科层的体制,当然在这种市场经济情况下,官员所能掌握的经济资源远非过去所能比拟。


政治对道德的提倡其实也越来越采取日常缓进的形式,而不是运动的形式,而且开始意识到就是说这个领域,道德领域的相对的独立性,就说很多内容不是以政治为转移,因为有一些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实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要存在,要不这个社会就很难维系,就可能要走向崩溃。


现在,越到后来越,说实话大家对运动,包括对意识形态的那种动员力量也越来越淡薄了。


意识形态的动员力量,而诉足人们的实际利益,则又好像是更好的效果,所以即便有时候还有局部的运动,也都是靠现实利益的考虑和条件来推动。


复员式道德的一些特点,也就是今天社会道德的一些特点。


这30年,我们可能经历了中国有文明史三千多年以来最大的最全面的变化,从物质到文化,从经济到政治,从思想到制度,从技术到艺术,从生态到心态,从最内在的到最外在的,从传统中国人的安土重迁到现代中国人的浪迹天涯。


那么这个变化,当然最重要的、最深的变化,确实是发生在人们的心理,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当然也包括你对其他人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别人的态度。


总结一下,在和动员式道德的比较中,复员式道德就是从一种强调斗争的道德形态走向一种强调和谐的道德形态。



何怀宏老师一直致力于中国社会道德的改善,他曾说:“我有时想,我们社会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我们心肠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脑子不够清楚;并不是因为现在生活的这几代人中善良的人太少,而是因为糊涂的人太多。”


当前,新的社会要求与传统的道德基础有相脱节的情形,导致人们常对目前的社会道德状况感到不满。作为个人,我们常常感到相当无力和信心不足。我们迫切需要何怀宏老师这样,对“底线伦理”的认知与共识进行分析的声音,寻求道德建设的动力和信心。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何怀宏《良心论》《道德·上帝与人》签名版  。何怀宏老师用理性温和的观点,为我们阐述了个人伦理的底线与基本义务《良心论》更是“现代中国伦理学里程碑式的著作”,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首届正则思想学术奖。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称他为,“严谨治学、长于思考的优秀学者”。


何怀宏亲笔签名版,数量有限,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来源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文章作者:何怀宏。感谢何老师。
李强好书伴读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19岁前我深信读书无用,今天才体会到无知有多可怕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良知”为何总是输?
有良知,才会有底线
洛克:道德与良知的另一面
知识与良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家是社会的良心,但他们所剩无多
莫言:丧失了理智和良知的人最可怕
阿克顿勋爵:自由是人类良知的守护神
自由、权利与良知:三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罗翔:用良知去驾驭知识,而不因知识蒙蔽良知
生活与命运:良知若没有被摧毁,那恶就不会胜利
一个人最悲剧的处境:当他最需要良知时,良知却最软弱
何怀宏:独立思考是一种苦刑,所以许多人不愿承担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