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爸爸”的三种挫败

先知书店 李强好书伴读 2021-05-21


“好爸爸”的三种挫败
文:凌晨  编:千字君先知书店店长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孩子。

这句话如果被热播剧《小舍得》中的“虎妈”田雨岚听见,多半会被理解成: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的“未来”。
 
为了孩子的教育,田雨岚可谓费尽心机、不惜血本,又报学习班,又是买补品。但最后令她尴尬、沮丧甚至心碎的是,儿子站在台上对所有人说:“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
 
妈妈期待儿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儿子期待母亲多一些“尊重和关爱”——双方似乎都没有错,却都走向了“恨铁不成钢”。
 

如果说母子间的关系通常是相互抓狂,那么父子间的关系,则是更深的绝望——前者的问题是对峙与敌意,后者更多是疏远和冷漠;前者是因爱生恨,后者却是羞于亲近、难以沟通。
 
在爸爸与孩子的关系中,孩子似乎总是处于“弱势地位”——有多少想跟爸爸谈心的孩子,总是无法鼓起勇气开口?
 
但是,爸爸们实在不该受到这么多苛责,他们真的已经很努力了—— 有多少主动跟孩子寒暄的爸爸,总得不到孩子的回应?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各种“好爸爸”的挫败和沮丧,以下就是最典型的三种。
 
▌第一种挫败:
为读懂孩子,自学成“教育专家”
 
有一位爸爸说,他深知教育孩子是这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的事情,因此他拼命学习专业知识,只是为了更好地读懂孩子、帮助孩子。
 
为了解孩子的心智成长规律,他拜读了荣格和弗洛伊德,自学了上千页的《儿童心理学手册》;
 
为了用经济学启发孩子的世界观,他研究了不同版本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为孩子制定了“从观察到应用的商品市场教程”;
 
为了获得更好的管教方法,他对比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考虑了中国国情、世界后现代主义,甚至以犯罪心理学建构出了一套教育方法论……
 
这位爸爸的事业很成功,孩子的学习也很优秀,但父子关系在后来的发展,却令人惋惜:孩子从来不向爸爸撒娇,也从来不对爸爸吐露心声。两人都渴望亲密的父子关系,但两人似乎都变得过于“理性”。



▌第二种挫败:
为理解孩子,苦练实践技巧
 
相较于抽象又高深的教育理论,务实的爸爸们更青睐于能够“落地”的实践,精力旺盛的爸爸们甚至竭力“理论与实践并重”。

一位爸爸说:“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双方都很难理解对方。但是相比孩子,我不仅可以阅读更多书籍,还可以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

社交网络也为这种学习提供了便利。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制胜育儿一百妙招”、“轻松应对熊孩子三千问”等经验,他都努力去践行。
 
但是,参考得越多,反而越让他无所适从。“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人格,我的孩子究竟属于哪一种?哪种方法才能学以致用?”
 
比如“如何不打不骂教好孩子?”有的聚焦于孩子的原生家庭背景,有的建议深挖孩子自身的创造力;有的从人性的角度给出建议,有的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提供答案;有的强调“培养自尊心”,有的则主张“自制力最重要”……
 
在实践上的挫败越来越多,这位爸爸的信心和发言权也越来越弱,在教育的事上不得不让位于妈妈,而妈妈一边抱怨爸爸的缺位,抱怨自己是“丧偶式育儿”,一边又只能求助于老师和课外辅导班……



▌第三种挫败:
为了孩子幸福,拼命成为“模范爸爸”
 
中国的父母或许不是全世界最优秀的父母,但他们绝对是全世界最拼命的父母。
 
一位爸爸谦卑地说:

我不敢拿“别人家的孩子”给孩子压力,因为我知道,孩子也会用“别人家的爸爸”来要求我。

在我的内心深处,对成为“马云爸爸”、“常春藤爸爸”已经不抱期望,我只想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模范爸爸”,希望孩子因为我而骄傲。所以,我在职场奋斗、为家人尽责,最终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这位爸爸的姿态很低,但是他的无私付出,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

他说,每当孩子叛逆时,“你怎么这么不知感恩?”这句话总是冲口而出,尽管事后总是后悔道歉,但是给孩子带来的道德压力已经造成——没有办法弥补。

而且,由于长期都聚焦在孩子身上,连夫妻关系都出现了问题。
 
为何爸爸们如此努力尽心,结果却总是不如人意?



▌中国式爸爸,究竟有多难?
 
受教者的叛逆、施教者的自负,这是人性普遍的弱点,贯穿于任何族群和时代。但当代中国,“爸爸”这一角色,还有一些特殊的难题。

一方面,传统亲子关系的旧观念,正在经历衰落与更新。
 
例如,长期遭受物质匮乏的父辈们,就很难理解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和就业观——在他们看来,花钱健身是“浪费钱财”,辞职创业更是“不务正业”。
 
另一方面,旧观念的价值尚待发掘,新观念却尚未填补缺失的空白。
 
在漫长的历史中,知识最多、经验最丰富的人,通常都是长辈。孩子要从父辈那儿获得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用以指导生活——这就是人类教育、文明传承的意义所在。
 
但是,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尤其是“人类文明沟通对比、自愿选择”的互联网时代,年轻人获取知识非常便利。一些新知识、洋玩意,父辈们还要反过来请教年轻人。于是年轻人自然会轻视父辈们的知识权威,甚至连那些绝不过时的、洞察人性的宝贵经验,都变得不屑一顾。

这进一步加深了父辈的焦虑、亲子关系的紧张。又因为很难具备“尊重人格、经济独立”等现代文明思维,不愿意放下姿态和子女理性交流,只能凭借“尊长”的威严压服子女。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以儒家传统为内核(“父为子纲”“家国一体”)的 “单向度亲子关系”,遭到了双面冲击——家长无法理解子女的内心,子女也不屑于倾听父辈的建议。

 
 
▌回归父爱的本质:
做孩子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
 
有句话很流行:知道太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中国式爸爸有一个永远的痛:知道太多的道理,也很想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但是刚一开口,孩子第一反应常常是“爸爸又要给我灌了”。
 
孩子对他们来说,除了片刻的感动和充实,更多的是一场场资源争夺战的主战场、一次次成功付款记录。他们口口声声说孩子是信仰,实际上在说,孩子以外,再无所求。他们像《小舍得》中的田雨岚一样,在“一地鸡毛”中放弃了自己。

家,是充满爱的地方,是孩子最后的避难所;“爸爸”本该是一个充满爱的称呼,是孩子心中最可靠的担当——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在父母身上都无法得到充分的、正向的爱,他怎么会有安全感,又如何懂得去爱别人呢?

做孩子的榜样,意味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然而太多的中国式爸爸被繁忙的工作裹挟,被日复一日的庸常裹挟,被成功齿轮上巨大的机械运动裹挟,他们的身体成熟了,精神和心智的成长却反而停滞了。
 
正如《爸爸与小孩》的作者赵洪云所说,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一种良性互动。最想看到的,不是一个伟岸却充满距离的背影,而是一个跟他一起成长的爸爸。

而且很多时候,孩子还会启发我们,让我们在事业上更优秀,在生活中更敏锐、更从容。在《爸爸与小孩》中:

小孩问爸爸,为什么你们大人也有不知道的问题?爸爸说,因为很多问题,大人都习惯不再想了。

和小孩探索世界,每一次关于思想和精神的交流,都是一次成长,这是小孩的童年,也是爸爸的童年。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他们相互成就了对方。而且他相信,跟他的“付出”相比,孩子给予他的更多。

孩子划火柴,他从火柴的火,谈到人心中的火,告诫孩子心中不要装满仇恨;
 
从弹钢琴中弱音存在的必要性,他告诉孩子做事情,不是只有刚强一个渠道,还应该学会示弱.......

如果前面两个故事,是这位“清华学霸”出身的工程师爸爸分享“怎样和孩子好好讲道理”的话,下面这些内容,则是一位审美和人文修养非常在线的理工男爸爸,拒绝高冷,拒绝尬聊,拒绝俗套话题,和孩子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成长:
 
聊到“哭”,他告诉孩子,男人不应该爱哭,但被“美”感动的时候,可以尽情哭;

        
聊到“钱”,他告诉孩子,商业的真正逻辑是先“利他”,才能“利己”;


聊到“高尚”,他告诉孩子,高尚不必轰轰烈烈,很多时候对人保有简单的善意,就是高尚;


天下没有完美的人,自然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或孩子。努力追求讲道理的方法,要先承认人的有限性,这样才能真正回归亲子教育的本质:追求顺应人性的教育——能够改善人的尊严、态度和处境的教育。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赵洪云老师这套《爸爸与小孩》(3册),无论是急需与孩子建立精神共鸣的“新手爸爸”,还是在亲子关系中希望锦上添花的“榜样爸爸”,这套书都会给出一趟令人满意的“亲子共同发现之旅”。

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19岁前我深信读书无用,今天才体会到无知有多可怕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别把生命浪费在琐事上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父亲是孩子通往世界的引路人
知识与良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而不是塑造
教育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就是价值观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其实是父母内心的恐惧
张鸣:他是学界的大人物,却时常像一个大男孩
尼采: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重新走向孩子般的清澈
“49中悲剧”被忽略的教训:我们亟需一场爱与死亡的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