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读懂亚当斯密,才能理解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1-07-12

当下时代,比以往更需要亚当·斯密的思想遗产。规模宏大论点广博的《国富论》,远非仅仅只有人们广知的“自由竞争理论”和“看不见的手”的比喻。

《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从这本书开始,经济学诞生了。

可以说,后世许多看似高深的华丽理论,其精髓不过是斯密经济学原理的变相表述、简单应用或精致提炼:
 
◎关于“不患寡而患不均”和贫富分化,斯密早就说过: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即便最低等、最卑贱的社会成员,所能享受到的丰裕和富足,也远非最尊崇、最勤勉的野蛮人所能企及。
 
◎关于“比政府有所为,更重要的是有所不为”,斯密早就说过:

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旦废除,市场人自由秩序就会自发涌现;相反,人世间永远不会拥有足够的知识与智慧,可供行政当局使用,胜任这份工作。
 
◎关于“贸易保护”,斯密早就说过:

越是自由广阔的市场交换和贸易体系,越有利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越专业细致,越促进财富增加,造福于民。因此,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本质上并无区别,而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的实质是,特殊利益通过寻租,侵蚀本国消费者利益,以榨取超额利润。
 

本书中,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繁荣的基础是分工”、“私有财产”、“公平与效率”等经济学基石的论述,使我们明白,为什么自由市场不仅是有效率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斯密的“宪政思想”也远比很多当代宪政学家深刻和全面。
 
诺奖得主布坎南说:“斯密的《国富论》的书名取得不好,它使人们过多地关注财富问题,一个更恰当的书名是‘天赋自由的一般体系’。”

斯密在书中还洋洋洒洒地论述了生产力改良的原因、货币的起源、金银的地位与作用、价格的构成、资本的性质与作用、地租的特点、国富的本质、城市商业与农村进步的关系、银行的功能、当时阻碍自由贸易的各种政策、国防支出、国民教育、国家收入与税收制度、国家债务等等。

对于这些内容,虽然很多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但仍有很多内容和论述,能够指引我们前行。
 
斯密写作本书的初衷,就是要在人性洞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法律和政府的一般理论体系”。斯密的先进思想,在时代转型时期酝酿而生,也许更适用于当下的中国。


斯密的问题不仅是经济学家的问题——我们怎么会变富或变穷?
 
甚至也不仅是哲学家的问题——一个人该怎样生活?
 
它是现代的问题,即:如何在世界上发现和创造秩序?
 
在斯密看来,理解“大自然的深谋远虑”,是理解社会演化理论的一把钥匙。
 
毋庸置疑,就其重要性而言,斯密的理论至今依然首屈一指。

《国富论》虽然堪称鸿篇巨制,但写法却并不故作高深,常从一些家长里短的寻常话题入手,人性世情洞幽烛微之论,在书中比比皆是。
 
张五常评价:我是从《国富论》学得什么才是大学问,不容易想象有人可以写出那样博大精深的书。
 
重读斯密的《国富论》,最好搭配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起看,在斯密看来,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理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国富论》为斯密赢得了“现代经济学之父”的赞誉,而《道德情操论》是斯密更为珍视的作品,一生修订了6版,直到去世前还在修订。


《道德情操论》从整体上讨论了人性,特别解决了人性与道德的关系。斯密从同情这种自然情感,推论出良知、道德规范以及明智、仁慈、正义和节制这四种主要的德性。
 
诺奖得主阿马蒂亚·森:“道德情操论”与其说是伦理学,不如说是文明交际理论,让我们形成关于正义、道德、美、品位、风度和秩序的概念。
 
刘业进老师:无事翻阅斯密的书,感觉他写的一页的字不知道能抵多少市面上多少专著的价值。我们有理由永远仰望斯密。在有文字记录以来的人类文明历史上,斯密智力贡献永远值得铭记。

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再读斯密作品,不仅丝毫不过时,反而非常紧迫。因为只要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就必须理解市场的逻辑,理解《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关系,从而做到左手“利己”,右手“利人”时,右手能给左手划出界限。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读懂亚当·斯密”(3本)套装:《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传》。


众所周知,市面上亚当·斯密的作品版本众多,翻译、装帧等良莠不齐,先知书店从中精选出翻译精准、装帧考究,极具收藏价值的版本。


斯密的思想,不仅为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奠定了伦理基础,更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读懂亚当斯密,才能理解国家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感兴趣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19岁前我深信读书无用,今天才体会到无知有多可怕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情人节的爱情经济学
乌托邦的掘墓人——哈耶克
“精致利己”是经济学无知的体现
哈耶克:为何错误思潮总是卷土重来?
眼镜蛇效应:事与愿违的经济学教训
提升认知的刚需:十个经济学思维常识
通往自由与繁荣:从亚当·斯密到哈耶克
饱受争议的基辛格,谈世界政治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情与自由梦:杨小凯和他的三次范式革命
哈耶克: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善意铺成的
观念的囚徒:哈耶克从未过时,却注定是少数
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失语时,他是为数不多站出来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